APP下载

绿色信贷能提高商业银行绩效吗?

2019-09-19张长江张玥

金融发展研究 2019年7期
关键词:绿色信贷

张长江 张玥

摘   要:本文以16家上市商业银行2008—2017年数据为样本,采用bootstrap建立路径模型,检验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路径,并分析绿色声誉在两者间的角色。研究结果表明:当前,实施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绩效存在负向影响,然而伴随绿色信贷行为产生的绿色声誉能够有效改善其绩效。商业银行应加快绿色信贷发展步伐,扩大绿色信贷规模以扭转当前的负向效应;同时重视绿色声誉的作用,打造独树一帜的竞争力,降低绿色信贷风险。政府应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提供日趋完善的政策保障和支持,为商业银行可持续绿色发展保驾护航。

关键词:商业银行绩效;绿色信贷;绿色声誉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265(2019)07-0070-07

DOI:10.19647/j.cnki.37-1462/f.2019.07.0010

一、引言

“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宏伟目标,绿色金融已由行业理念升级为国家战略。支持绿色金融发展不仅是承担社会、环境责任的体现,也是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必然要求。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业的中坚力量与绿色信贷的实施机构,在参与环境保护、有效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中的功能得到整个社会的认可。原国家环保总局、中國人民银行、原中国银监会在2007年联合发布《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建议》以来,商业银行积极投身绿色金融实践,绿色信贷业务蓬勃发展。据报道,至2018年12月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规模已超9万亿元,大笔资金向绿色节能环保领域流动。

绿色信贷业务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商业银行绩效。绿色信贷是商业银行改善经营绩效的有效工具(Miles和Covin,2000),是促进其经济效益提升、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Richardson,2015),有助于其管控环境及社会风险、摆脱坏账危机(何德旭等,2007)。Tripathy和Aneil(2017)的研究发现,绿色信贷业务从稳定现金流量和提升投资收益率两方面对商业银行绩效产生作用。李爽爽(2015)基于我国商业银行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后发现,绿色融资新产品的出现使银行绩效远好于从前。有学者从成本收益角度进行考虑,认为绿色信贷在短期内会提高营业成本,给商业银行绩效带来不利影响(马萍等,2009;李程等,2016),而扩大信贷规模可以抵消绿色信贷带来的利润损失(胡荣才,2016)。

在国家绿色信贷政策落实过程中,商业银行面临着短期效益与长期发展之间的客观冲突,往往需要在维护自身收益水平与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之间权衡与抉择。这无疑成为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的现实阻碍。作为绿色金融理念的倡导者和先行者,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齐头并进的兴业银行似乎并不存在这样的困扰,这可能与其率先承诺履行“赤道原则”以及深耕绿色金融十年积累的绿色声誉密不可分。践行“赤道原则”能够为金融机构带来较高的社会声望(Scholtens和Dam,2007),声誉作为一项无形资产,是提升企业绩效的价值资源,为企业提供持续性的竞争优势(Dowling,2001;蒋廉雄等,2006)。有理由推测,绿色信贷塑造绿色声誉所获得的价值,是商业银行自愿实施绿色信贷的内生动力。基于此,本文试图从动态博弈角度探究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驱动因素,探寻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机理,探讨绿色声誉在两者关系间的作用,以期为商业银行可持续创新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二、基于动态博弈模型的商业银行绿色信贷驱动因素分析

(一)模型的构建

绿色信贷目前处于瓶颈期,理论分析其内在动力机制是破解绿色信贷发展困境的逻辑起点。银行实施或不实施绿色信贷都是一种博弈行为,体现出的是各银行间的利益博弈状态,很大程度上受其发展理念、规划战略以及自身实力的影响。博弈论能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因此成为研究银行是否施行绿色信贷的重要分析工具。从博弈角度考虑,绿色信贷尚处在发展中,很难立刻找到稳定成熟的策略,是一个不断试错的、渐进的过程。差异化的竞争使得银行在博弈中相互模仿学习对方的优势策略,采用生物进化的“复制动态”对自身经营策略进行调整和完善。

二元博弈的参与主体为各银行,不同商业银行间存在着是否实施绿色信贷的利益博弈。A银行和B银行均有两种策略,实施绿色信贷或者不实施绿色信贷。A银行和B银行同时决策,不存在先后之分。双方博弈的效益矩阵如表1。

符号说明如下:[E]表示银行从已有客户身上获得的经营收益;[S1]表示银行实施绿色信贷带来的价值;[S2]表示因实施绿色信贷丧失的“两高一剩”行业企业客户收益;[C]表示银行实施绿色信贷投入的成本(贷前评估、贷后监督);[R]表示银行不实施绿色信贷可能带来的风险(声誉损失、经济处罚带来的资金流失)。

由支付矩阵可见,如果A银行和B银行均实施绿色信贷,两者将在原有经营收益E的基础上增加获得的价值[S1],[S1]包括发放绿色贷款带来的无形收益以及产生的有形收益。通常实施绿色信贷需要投入成本[C],包括贷前评估、贷后监督所花费的人力、财力、物力成本。如果两家银行同时实施绿色信贷,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传递给企业,企业为了获取信贷资金支持而进行环保治理从而成为绿色客户,两家银行获得的收益均为[E+S1-C]。如果A银行与B银行均不实施绿色信贷,那么维持原有经营收益不变,但为“两高一剩”行业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存在潜在风险,两者获得的收益均为[E-R]。

若A银行在B银行不实施绿色信贷的情况下为绿色企业提供贷款,对于打造银行绿色形象、增加社会认同感有所帮助,有利于其价值的进一步提升。原本应属于B银行的绿色信贷价值[S1]向A银行流动,A银行进而获得双倍价值[2S1],但同时损失一部分“两高一剩”行业企业客户潜在收益S2以及实施成本[C]。故A银行的最终收益为[E+2S1-S2-C]。为避免资金不足造成停产,这部分客户会转向B银行以获取贷款维持经营。B银行增加“两高一剩”行业企业贷款发放,带来经济收益流入的同时伴随着双倍的受损风险(企业遭到经济处罚无力偿还债务或是导致银行社会声誉下降),即为绿色信贷对风险进行了转移,B银行的最终收益为[E+S2-2R]。反之亦然。

(二)博弈的具体过程

假定商业银行中有占比为[x]的银行实施绿色信贷,不实施的银行占比为[(1-x)]。博弈双方的期望收益分别为[μ1]和[μ2],群体的平均收益为[μ]。

是真正稳定的演化稳定策略,形成一个“鹰鸽博弈”。“鹰策略”指银行不实施绿色信贷,持续为“两高一剩”行业企业客户提供贷款,“鸽策略”指银行实施绿色信贷,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使信贷资金向绿色企业、绿色项目流动。

(三)博弈结果分析

当商业银行间形成“鹰鸽博弈”关系时,将有比例为[2S1-S2+R-CS1-R]的银行实施绿色信贷,不实施绿色信贷的银行占比为[S2-S1-2R+CS1-R],该比例下是稳定的均衡解,实际情况会以该状态为基础上下波动。在“鹰鸽博弈”的稳定状态下,应设法使实施绿色信贷的银行占比不断增大,趋近于1;使不实施的银行占比不断缩小,趋近于0。不考虑潜在风险的情况下,若绿色信贷带来的双倍价值[2S1]等于流失的客户机会成本[S2]与实施成本C之和,银行对于实施绿色信贷有所偏好。实际往往纳入了风险因素,当[2S1-S2+R-CS1-R]趋于1时,即为[S1]和[S2+C-2R]趋于相等时,商业银行能有效落实绿色信贷政策。也就是说,博弈模型传递出的信息为,商业银行是否选择积极推行绿色信贷政策取决于[S1]、[S2]、C与[R]四者的关系。若从成本效益角度考虑,降低成本的实质是使[S1]和[S2-2R]趋于一致,即提升绿色信贷获得的价值、降低污染行业的贷款收益、加大不实施绿色信贷的风险有助于推动商业银行落实绿色信贷政策。

由模型可得,商业银行是否愿意实施绿色信贷与可获得的价值[S1]息息相关,该价值包含隐性收益。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通过声誉效应为自身创造隐性收益,隐性收益会影响显性收益,对其绩效起到不可小觑的作用。下文以我国上市商业银行为样本,实证检验绿色信贷对其绩效的影响机理。

图1:鹰鸽博弈

三、变量选取与模型设定

(一)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在现有的26家上市商业银行中,选取信息披露相对完善的16家商业银行①作为样本。绿色信贷业务萌芽于2007年,故选择2008—2017年作为样本区间。数据来源于各商业银行年报及社会责任报告、中国金融统计年鉴和巨灵金融数据库。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的媒体报道数据来源于“中国经济新闻库”,按商业银行名称分年度进行搜索。将商业银行所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公告等剔除在外,是由于这类信息属于商业银行自行发布的各类公告信息等,而非外界对银行的客观评价或报道。由两人阅读搜索结果甄别内容是否与绿色信贷有关,若存在差异由第三人进行调节。在实证过程中,为排除极端值干扰,运用Winsorize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

(二)变量选取及定义

1. 被解释变量。被解释变量为商业银行绩效。现阶段衡量这一绩效常用的盈利性指标包括总资产收益率(ROA)、净资产收益率(ROE)、TOBIN Q值等。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盈利主要来自存贷利息差,以ROA反映商业银行经营绩效更符合实际情况,较高的ROA显示商业银行较高的资产使用效率。

2. 解释变量。解释变量为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和绿色声誉。(1)绿色信贷。现有文献在绿色信贷水平衡量上大多采用两种指标,即绿色信贷总量指标和绿色信贷比相对指标。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量相对较少,多年来在银行信贷总量中一直占比较低。因此,衡量绿色信贷水平最直观的指标就是银行有多少资金流向绿色产业或绿色项目,故选用绿色信贷余额进行衡量。(2)绿色声誉。綠色声誉被认为是主要利益相关者感受到企业环保行为或绿色价值而形成的持久的形象总和。绿色声誉的评价是多维度的,包括许多难以量化的指标。Dyck等(2002)认为,当代公司的利益相关各方在评估、度量公司的品牌声誉时,媒体报道是重要的信息来源渠道。本文借鉴Francis等(2008)的评价方式,应用媒体曝光度作为评价银行绿色声誉的代理变量。即将正向的绿色声誉这一指标定义为商业银行在经营年度所获得的各大新闻媒体关于绿色信贷方面的公开宣传报道,若有提及的新闻报道,则绿色声誉加1分。但鉴于当前相关信息数据沟通机制不尽完善,社会民众乃至环保部门都难以准确、全面地知悉隐藏在“两高一剩”行业背后的商业银行,况且各大媒体对于商业银行信贷服务的负面报道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本文未将负面报道纳入绿色声誉度量指标。

3.控制变量。将总资产(TA)、资本充足率(CAR)、不良贷款率(NPLR)、存贷比(LDR)、上市年限(AGE)作为控制变量。为了排除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增设GDP增长率(GDP)、广义货币供应增长(M2)为控制变量。变量定义见表2。

(三)模型构建

其中,i=1,…,16,代表商业银行的样本数量;t=1,…,10,则代表2008—2017年的年度基数;[dXi,t]为控制变量,ε为随机误差项。

模型1探究绿色信贷与商业银行绩效的相关关系;模型2探究绿色信贷的实施是否对塑造绿色声誉有所帮助;模型3探究绿色声誉在绿色信贷与商业银行绩效关系中发挥的中介作用。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商业银行绩效的最小值为0.4639,最大值为1.7340,表明所选16家银行的总资产收益率存在一定差异。时序看,绿色信贷总体规模呈逐年上升趋势,但2008—2011年受到经济危机影响增长较为缓慢。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规模普遍不太高,各个银行差距仍然存在。兴业银行作为绿色信贷的倡导者,其绿色信贷规模一直领先于其他银行。中介变量绿色声誉的标准差较小,声誉的积累并不是一蹴而就,绿色信贷仍处于发展初期,尚未出现较大的差距。控制变量方面,各银行资本充足率普遍较高,均高于《巴塞尔协议》规定的8%的要求,表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以及债务偿付能力较强。不良贷款率方面,尽管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占比在2007年非常高,近年来均呈现逐渐下降态势。存贷款比例也处于合理范围,说明商业银行流动性强且处于稳健经营的健康状态。GDP增长率、货币供应等宏观经济数据分析显示我国经济存在下行压力。

(二)回归分析

由表4可见,三个模型均在0.001的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另外,各模型调整后的R2分别为0.4725、0.5492、0.4973,说明模型设计较为合理,且对因变量的变异有一定的解释度。

1. 绿色信贷与商业银行绩效。从上述分析结果来看,模型1中的变量LNGL回归系数值在1%的水平上显著且符号为负,说明目前绿色信贷的实施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商业银行经营绩效。通常来说,如果绿色信贷对于银行绩效并无明显提升作用,银行管理者作为理性人应该减少或者停止绿色信贷举措,但各商业银行年报均显示环保节能项目贷款额不减反增。可能是由于:(1)从成本效益角度,银行实施绿色信贷初期,对于企业实施更加严格的贷前环境认证和贷后监管,往往随之而来较高的评估成本,压缩了银行贷款利润空间。(2)当前绿色信贷发展水平较低,各方面激励机制不健全,内外部相关法规政策的落实存在时滞,且尚未形成完整的监督管理体系,加之信息不对称等问题都会导致实证结果与理论分析相背离。(3)绿色项目一般建设周期长,资金回流慢,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不如“两高一剩”行业企业。绿色信贷政策的实行引导资金向绿色企业、绿色项目流动,挤占了原本发放给“两高一剩”企业的信贷资金,丧失这类客户造成了经济效益流失。然而伴随着规模效应的产生以及信贷评估、监督体系的逐步完善,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绩效的负面影响将逐步缩小。

控制变量方面,不良贷款率、资本充足率、资产规模、存贷比的回归系数也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不良贷款率(NPLR)与商业银行绩效呈现负相关关系,这是非常显而易见的,较低的不良贷款率往往是银行稳健经营的前提。资本充足率(CAR)系数为正,表明适当的资本充足率有利于规避金融风险,维持良好的经营状况。资产规模(LNTA)显著为正,对银行绩效产生积极影响,说明规模经济效应降低银行运营的平均固定成本从而提高了经营绩效。存贷比(LDR)系数为正,意味着较大的贷款规模能带来更多的利息收入。

2. 绿色信贷与绿色声誉。模型2中LNGL的系数为0.2289,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说明实施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绿色声誉的塑造具有积极影响。银行实施绿色信贷政策在短期内虽然对于经营绩效提升收效甚微,但却能通过改善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来打造良好形象,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绿色声誉是外部形象与内部身份的有机结合,商业银行履行环境责任、积极实施绿色信贷服务的过程对其内外部产生情感吸引,促进绿色品牌的塑造,在利益相关者心目中形成对银行的良好综合评价。

从外部而言,绿色声誉是一种形象的投射,给予受众绿色形象的感知。银行通过绿色信贷彰显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向客户传递绿色形象以及在环保方面做出的贡献,减轻或避免负外部性的产生,维护和发展自身声誉。当商业银行与对环境不负责任的企业有业务联系时,容易受到公眾的联合抵制、媒体曝光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问责,对声誉造成不利影响。从内部角度看,实施绿色信贷能够提升内部员工对银行的评价与印象。绿色信贷将绿色理念融入经营管理,通过低碳环保、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及服务、培育绿色文化、加强宣传教育等行为感染内部利益相关者,使之对银行的绿色身份产生较高认同感和归属感。

3. 绿色声誉的中介效应检验。模型3中GR的系数值是0.0572,并在1%的水平之下呈现高度显著,若参照Baron与Kenny提出的中介效应验证标准,可证实GR在LNGL与Performance关系之中的中介作用非常明显。运用bootstrap法进行中介效应分析,根据bootstrap检验程序输出结果,在置信度为95%的情况下,中介效应的置信区间为[0.0036,0.0299],不包含0。

因此可以判定,绿色声誉有明显的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值达到0.0131。模型的直接效应虽然为负向,但绿色声誉的出现似乎对这种负向关系产生了一定的扭转,即绿色声誉对于绿色信贷导致的业绩下滑起到缓解作用。一方面,银行实施绿色信贷实质上是“声誉资本”的构筑,带来无形的资产价值,为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确立差异化优势。借助口碑效应与媒体传播,享有绿色声誉的银行将受到利益相关者的青睐与赞赏,吸引更多绿色合作伙伴,获得政府部门的资源政策支持,将良好的绿色声誉转化为可见的商业价值。同时,银行通过绿色声誉传递值得被信赖的市场信号,减少因信息不对称产生的交易成本,提高交易的质量和效率,有助于及时把握绿色产业发展机遇,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绿色声誉有助于规避信贷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银行是经营信用的特殊机构,与环境污染型企业相关联会使银行的声誉受损,威胁其经济价值。“两高一剩”企业极有可能因环境问题遭受经济处罚,因而丧失偿还贷款能力。若持续向这类企业发放贷款,银行不仅要承担经济处罚带来的资金流失,还可能被追究连带环境责任。相比之下,商业银行将信贷资金向绿色环保产业转移,最小化环境问题引发的客户贷款风险,有助于改善资产质量,提供持续的业绩优势。绿色声誉带来的隐性收益,将激励商业银行为了获取可持续的价值而努力保持声誉。长此以往,银行将进入一个良性循环,源源不断地创造更多价值。

在开展绿色信贷过程中,绿色声誉的塑造不仅能够提升核心竞争能力,也为银行风险降低、经营业绩提升打下坚实基础。但无形资产的附加价值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在短时期内很难大于“两高一剩”行业潜在收益、绿色信贷投入成本和不发放绿色信贷带来的直接、间接风险。因此,总体效应的负向结果就不足为奇,本文的实证结果是可以被接受的。

(三)稳健性检验

为解决模型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考虑到绿色声誉是长期积累的效果,对商业银行绩效的作用可能存在时滞性,增设滞后一期ROA作为银行绩效的代理变量,检验结果未发生实质性变化,前文结论可靠(见表6)。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绿色信贷利用金融杠杆使资金逐渐实现绿色化配置,成为银行业参与环境保护的重要市场抓手。动态博弈结果显示,获得的价值与流失的机会成本、绿色信贷实施成本、不实施风险等诸多因素直接影响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的意愿。短期内,绿色声誉无法抵消诸多成本给绩效带来的负面影响,但随着声誉的逐步积累,带来的竞争优势才会逐渐凸显。2008—2017年16家上市商业银行数据表明,当前经济形势下,尽管绿色信贷业务对商业银行绩效存在一定的负向影响,绿色声誉的存在对缓解这种负向作用有所裨益。绿色声誉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对经济效益的提升带来积极影响,成为推行绿色信贷的内在动力。绿色信贷是一种与时俱进的经营理念,指明了信贷业务未来的发展方向。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积极履行环境责任,形成对环境负责的信誉优势,从而获得同业和社会公众的认可,对其长远发展具有深刻意义。

(二)建议

1. 商业银行层面。当前商业银行业务同质化现象严重、经营风险加剧等问题接踵而来,完善的绿色信贷机制亟须建立。商业银行应着眼于长远,改变经营思维定式,使其战略目标与绿色信贷要求相契合;调整信贷结构,增大绿色信贷资金供给,降低贷前评估、贷后监督成本,逐步实现规模效应,为降低绿色信贷成本提供条件;改善内部运营方式,注重绿色金融人才培养,创新绿色信贷产品,助推绿色产业发展。鉴于绿色声誉在核心优势中的关键地位,银行应积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打造绿色形象、绿色身份,做好声誉优势的积累,推动绿色信贷与绩效两者关系的动态演化,加快声誉效应实现,早日实现绿色信贷政策对银行绩效的提升作用。

2. 政府等监管机构层面。应完善企业环境信用评价体系建设,使企业的环境信用作为信贷审批、贷后监管的重要依据,实现金融监管部门、环保部门与银行的有效信息沟通,推动绿色信贷政策落实,为绿色信贷业务保驾护航;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提供更完善的政策保障和支持,通过财政补贴、减免税费等措施嘉奖绿色信贷执行较好的商业银行,严格惩戒及处罚措施,加大不实施绿色信贷带来的潜在风险和损失,让商业银行感受到政策的倾斜,增强绿色信贷业务开展的信心与动力,在业务多元化的基础上兼顾绿色信贷;政府约束与媒体监督相辅相成,激发绿色信贷的声誉效应,使绿色信贷长期、持续地提升银行绩效,助力国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注:

①16家样本商业银行包括: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华夏银行、平安银行、招商银行、浦东发展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

参考文献:

[1]Miles M P,Covin J G. 2000. Environmental Marketing:A Source of Reputational,Competitive,and Financial Advantage[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3(3).

[2]Richardson R. 2015. Environmental Finance: Environmental Compliance Can Be Profitable[J].Natural Gas & Electricity,31(3).

[3]Cilliers E J,Diemont E,Stobbelaar D J,et al. 2010. Sustainable Green Urban Planning: the Green Credit Tool[J].Journal of Place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3(1).

[4]Williams C A. 2013. Regulating the Impacts of International Project Financing: The Equator Principles[J].Proceedings of the Asil Annual Meeting,107(2).

[5]Tripathy, Aneil. 2017. Translating to Risk:The Legibility of Climate Change and Nature in the Green Bond Market[J].Economic Anthropology,4(2).

[6]Scholtens B,Dam L. 2007. Banking on the Equator: Are Banks that Adopted the Equator Principles Different from Non-adopters[J].World Development,35(8).

[7]Dowling G R. 2001. Creating Corporate Reputations: Identity, Image and Performance [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8]Dyck,A.,and L. Zingales. 2002.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Role of the Media[M].Washington DC: The World Bank.

[9]Francis J,Huang A H, Rajgopal S, et al. 2008. CEO Reputation and Earnings Quality[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2008, 25(1):109-47.

[10]何德旭,張雪兰.对我国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若干问题的思考[J].上海金融,2007,(12).

[11]李爽爽.中国上市银行绿色信贷政策实施状况对其经营绩效的影响[D].浙江工商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15.

[12]马萍,姜海峰.绿色信贷与社会责任——基于商业银行层面的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2009,31(6).

[13]胡荣才,张文琼.开展绿色信贷会影响商业银行盈利水平吗?[J].金融监管研究,2016,(7).

[14]蒋廉雄,卢泰宏.形象创造价值吗?——服务品牌形象对顾客价值—满意—忠诚关系的影响[J].管理世界,2006,(4).

[15]李广子.跨区经营与中小银行绩效[J].世界经济,2014,37(11).

[16]陈洪波.跨境经营与商业银行业绩关系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7,(3).

Can Green Credit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Commercial Banks?

——Based on the Mediation Effect of Green Reputation

Zhang Changjiang  Zhang Yue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anjing Tech University,Jiangsu   Nanjing   211816)

Abstract:Based on the data of 16 listed commercial banks from 2008 to 2017,this paper builds a path model with bootstrap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een credit and commercial bank performance,trying to explore the role of green reputation in these two.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green credit has a negative impact on the performance of commercial banks currently,but the green reputation generated by green credit behavior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Commercial banks should accelerate the pace of development of green credit, expand the scale of green credit to reverse the current negative effects. At the same time,commercial banks should attach attention to the role of green reputation,create a unique competitive edge and reduce credit risk. The government should establish a scientific incentive and restraint mechanism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green development of commercial banks.

Key Words:commercial bank performance,green credit,green reputation

猜你喜欢

绿色信贷
绿色金融发展问题研究及建议
环保企业发展中政策支持问题研究
银行促进绿色金融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
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业务的相关问题分析
京津冀地区绿色金融发展水平测度探究
基金定投品种的选择
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实施现状研究
绿色信贷的发展现状研究
新常态下绿色信贷影响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研究
互联网金融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优势与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