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脱贫攻坚一线干部心理压力问题解析及调适路径研究

2019-09-19李闯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年13期
关键词:调适心理压力脱贫攻坚

李闯

[摘要]当前我国精准扶贫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一线干部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做出了巨大牺牲,也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心理压力。一线干部关系到精准扶贫的成败,疏解一线干部压力对于提高脱贫攻坚实效具有重要意义,应从外部调适和内部调适两个层面疏解一线干部的超负荷心理压力。

[关键词] 脱贫攻坚;一线干部;心理压力;调适

[中图分类号]D262[文献标识码]A

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理念以来,我国脱贫攻坚工作已历时五年多,农村贫困人口累计脱贫近7000万人,创造了世界贫困治理史上的奇迹。中国贫困治理巨大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脱贫攻坚一线干部付出的巨大心血和牺牲。广大脱贫攻坚一线的党员干部承担着繁重的工作量和重要的责任,也承受着他人难以想象的心理压力。基层干部是党的宝贵财富,脱贫攻坚关键在于一线干部。关注脱贫攻坚一线干部的心理压力问题,采取必要措施疏解其身心压力,是脱贫攻坚工作的必然要求,应该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

1 脱贫攻坚一线干部心理压力影响与危害

脱贫工作具有任务重、难度大、时间紧的工作特质,一线干部普遍承受着超负荷的心理压力。超负荷的心理压力会产生一系列副作用,成为阻碍脱贫攻坚工作的“负能量”。脱贫攻坚中一线干部压力影响主要表现在对个体和对组织两个方面。

1.1 对个体的影响

一是诱发生理疾病。压力与人的身心健康状况密切相关。部分贫困地区气候条件恶劣,生活条件艰苦,在田间地头的奔波中,繁重工作任务导致过度心理压力引发一线扶贫干部的生理疾病。主要表现为头痛、眼花、失眠、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内分泌紊乱等,严重时导致脱发、肥胖,易患高血压、呼吸道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肠胃疾病、癌症等多种疾病,甚至引发猝死。近一段时期以来,脱贫攻坚一线干部因压力过大而倒在工作岗位上的案例并不鲜见。二是出现心理问题。长时间的高强度心理压力容易使一线干部在心理上出现暴躁、紧张、忧虑、压抑、沮丧、孤僻等症状,严重者甚至患上抑郁症、焦虑症、自闭症等。

1.2 对组织的影响

一是降低扶贫工作绩效。超负荷的工作压力会影响一线干部扶贫工作绩效。承受着巨大工作压力时,极易诱发心理问题和生理疾病。此时,基层干部带病上岗备受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折磨,严重时甚至要暂停工作以便接受相应治疗。既耗费了大量宝贵时间,也增加了不必要的扶贫成本,也使脱贫工作成效大打折扣。二是导致基层扶贫干部流失。在脱贫攻坚一线繁重的工作量的作用下,基层干部沉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压力到达临界点时极易引发一线扶贫干部“扎堆”辞职,导致一线干部流失严重。

2 脱贫攻坚一线干部心理压力的诱发因素

结合脱贫工作的工作特质和基层干部的工作环境进行分析,笔者认为脱贫攻坚一线干部心理压力主要是由于工作、个体、组织外三个层面的因素所致。

2.1 工作层面因素

一是治理贫困难度大。不同于乡村日常治理,精准扶贫是以消灭贫困为终极目标的国家行动,力度空前,未有先例。一线干部在日常工作中,要在上级指导和自我摸索中开展减贫工作。面临着诸多前所未有的现实困难。例如,精准识别是一项复杂繁琐的系统性工程,需要一线干部进行大量细致认真的入户调查、信息采集工作,填写大量附有琐碎量化指标的表格。消耗着一线干部有限的体力精力,也构成了来自日常工作层面的压力源。

二是评比考核责任重。在限期脱贫的精准扶贫目标管理机制下,基层政府实行从上至下、全员动员的扶贫工作模式,将目标责任压力层层传导落实到人。一线干部处于精准扶贫工作的最前沿,自然成为压力责任传导的末梢,面临着更大的评估考核压力。要全力应对大大小小各类评估考核活动,既有县乡一级的各类督导考核,也有国家层面的第三方脱贫评估。一旦在精准扶贫评估考核中任何环节出现问题,就要承担在评先评优中被“一票否决”的严重后果。

三是形式主义泛滥。一段时间以来,一线干部饱受形式主义之苦。一线干部在日常贫困治理工作中承受巨大压力的同时,还要承受因形式主义作风而导致的不必要压力。正如国务院扶贫办在《关于解决扶贫工作中形式主义等问题的通知》中指出的那样,“频繁填表报数、迎评迎检、陪会参会等耗費了基层干部大量精力……”。各级部门为了规避扶贫中出现差错可能造成的问责追究,普遍流行“留痕”管理,层层加码。这些都给基层干部造成了额外的工作压力。

2.2 个体层面因素

一是为民服务意识下的自我加压。毋庸置疑,绝大多数一线干部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倾注了心血和汗水,更多时候是在为民服务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驱动下带着感情扶贫。面对落后地区广大群众的艰苦生活状况,激发了基层干部的工作干劲,这种早日摆脱穷根的紧迫感和使命感转化为压力。部分干部个人特质所蕴含的完美主义情结,表现出“不破楼兰誓不还”的工作韧劲和“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的高尚情怀。对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缺点丝毫不敢大意,夙夜忧思,殚精竭虑。这些都无形之中构成了心理上的自我加压。

二是个人工作能力的不足。精准扶贫工作考验着一线干部的工作胜任能力,要求一线干部具备过人的领导才能和心理素质。身处贫困治理的最前沿,一线干部既要具有带领群众苦干实干摆脱穷根的工作智慧,还要具备处理乡村社会各类复杂关系的人际沟通能力。现实中部分干部工作能力不足,工作方法欠妥。往往是付出了巨大心血却看不见成效。面对基层繁重的工作量,在与其他同类地区脱贫成绩的对比之下,压力自然而然产生。又缺乏自我反思的工作精神,继续延续错误的扶贫思路,最终陷入越努力越不见成效,压力却越来越大的怪圈。

三是职业发展的现实焦虑。在一线从事高强度扶贫工作的干部,多数是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干部,其政治生涯还蕴含着无限可能。当前优先选拔基层一线优秀干部的用人导向,一方面激发了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利于提高干部素质,同时也给一线干部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在与其他同类扶贫干部的政绩竞争中,一线干部往往抱有干得好提拔升职,干不好就要卷铺盖走人再无出头之日的思想。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基层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面临着巨大的升职压力,常常会对未来充满忧虑和担心。

2.3 组织外层面因素

一是工作家庭之间的角色冲突。一线扶贫干部在日常生活中具有多重角色定位,既扮演着行政人又是社会人的社会角色,同时还扮演着既是父母又是子女的家庭角色。在扶贫的现实场景中,扶贫干部同时扮演著以上几种不同的角色。一方面承载着来自国家和群众的双重期望,也面临正常人所必须面对的子女抚育、父母赡养等现实家庭压力。远离舒适的家庭环境,深入条件艰苦的偏远乡村,需要一线干部具备牺牲小我的献身精神,在家庭和工作之间艰难寻找平衡。长此以往,疲于应对,心情沉闷,压力越来越大。

二是低薪资水平下的经济压力。一线扶贫干部身处脱贫攻坚的最前沿,付出了巨大心血,但福利待遇却不见提高。一线扶贫干部的工资一般在三四千元之间,扣除子女抚育、赡养老人以及日常生活等必要开支后已所剩无几。同日益增长的生活成本相比,显然这点微薄的工资无法满足一线干部日常开销。一线干部承受日常巨大工作压力的同时,还要面临来自现实生活的巨大经济压力。

3 脱贫攻坚一线干部压力调适路径探析

结合压力的具体成因以及压力管理相关理论,应从外部和内部两种调适路径入手,对一线干部压力进行有效调适。

3.1 外部调适路径

3.1.1 工作减压:整治形式主义作风。“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在长期扶贫工作中,面对艰巨复杂的工作任务,一线干部耗费大量体力和精力,身体长时间处于高负荷运转的状态,承受巨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应为一线扶贫干部减负,切实整治形式主义,要大力整治文山会海、材料报表多如牛毛、留痕管理等形式主义,让一线干部轻装上阵。转变工作重心,将有限的精力更多放在危房改造、产业扶贫等实际工作上来。

3.1.2 政治关怀:优化基层干部晋升机制。建立健全脱贫攻坚一线干部晋升激励制度,发挥组织工作的正向激励作用。一线扶贫干部在承受超负荷心理压力后,往往对前途消极悲观,缺乏工作激情。因此,组织部门在选拔用人时要优先向基层倾斜,尤其是向脱贫攻坚一线干部倾斜,选拔那些作风正派、能力出众、经得起实践考验、深受群众爱戴的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成长起来的优秀干部。通过选拔重用机制,将巨大压力转化为努力实现个人许党许国远大抱负的现实动力。

3.1.3 生活关心:提高基层干部福利待遇。基层干部在承担巨大工作压力的同时,还要承受来自生活层面的诸多压力。各级政府要在生活上关心一线干部,使基层干部在脱贫攻坚一线无后顾之忧。尤其要在子女就学、家属就医方面给予特殊照顾。改善一线干部驻村食宿条件,使一线干部有一个相对舒适的工作环境。适当提高脱贫攻坚一线基层干部薪酬待遇,减轻经济压力。开展面向一线干部的保健宣传活动,建立一线干部定期健康体检制度。建立扶贫干部定期休假制度,使一线干部有机会有时间回家探亲,与亲人团聚,舒缓工作压力。

3.1.4 精神抚慰:关心一线干部心理健康。加强一线干部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心理素质。探索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定期邀请专家针对一线扶贫干部开展心理健康讲座答疑解惑,帮助一线干部学习各类自我减压的调适方法。建立领导干部与一线干部定期谈话制度,通过上级领导与一线干部的交心谈话,了解一线干部现实困难,发现工作中的问题与不足。上级领导要定期走访慰问驻村驻点干部,传达组织的关怀和爱护。灵活利用心理健康咨询热线、微信公众号、微博、专题网站等多种形式,向一线干部普及专业心理学知识。

3.2 内部调适路径

3.2.1 自我调适:提升自我心理调适能力。自我调适不涉及来自组织的外部关爱,是指通过个人的调适来疏解压力。一是增强自我激励能力,转化压力。改变对压力的认知,树立积极的工作态度,变压力为动力,增强参与扶贫攻坚的荣誉感与自豪感。真正把扶贫作为自己人生发展中的重要追求。二是主动寻求社会心理支持,排解压力。基层干部要多和组织交流,多和家人朋友沟通。向领导反映工作中的困惑和难题,寻求上级部门的支持与帮助。针对家人亲友对工作缺乏理解的状况,经常和家人朋友沟通,争取理解和安慰。三是养成健康生活方式,释放压力。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研究发现,运动锻炼对于缓解人的心理压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利用工作间隙进行体育锻炼,呼吸田野新鲜空气,灵活通过健步走、跑步、打太极拳等多种活动锻炼身体。

3.2.2 素质提升: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工作压力的产生也源于基层干部自身工作能力的不足。一是强化业务学习,讲求工作方法。善于利用工作间隙“充电”,灵活利用现代互联网等方式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学习其他先进地方的脱贫攻坚经验,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和群众工作水平。二是要做到自我省思。自我反省能力应该成为一线干部的必备工作素养。一线干部要经常自我反思,才能不断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而带动工作能力的提升。由此从根本上减轻因能力不足而导致的压力。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给基层扶贫干部关爱[EB/OL].[2019-04-10]. http://www.sohu.com/a/218463180_311446.

[2] 詹银萍.我国公务员职业压力的自我应对策略研究[D].长春:长春工业大学,2018.

[3] 对扶贫干部既要严管也要厚爱[EB/OL].[2019-05-10]. http://www.sohu.com/a/272601960_99890391.

猜你喜欢

调适心理压力脱贫攻坚
基于BSTL与XGDT算法对多级别心理压力的评估
浅述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与调适
打赢脱贫攻坚战,民主党派如何作为
大学生学习心理障碍教育对策研究
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的脱贫攻坚——基于新闻联播相关报道
电影《老炮儿》的价值困顿
年轻教师课堂不良情绪与自我调适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通过图片看内心
缓解心理压力的两种方法等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