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让学习与真实场景深度连接
2019-09-19唐晓勇
唐晓勇
摘要研学旅行为儿童创设了基于真实世界的学习场景,使学生以研究的视角在真实世界中实践、思考,以探究的方式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研学旅行的学习方式、学习环境及学习内容都有其独特性。学习者的内在需求是设计研学旅行课程的出发点,中小学校可从学科教材、主题探究、校本课程特色等角度进行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以虚拟现实为代表的新技术拓宽了研学旅行的途径,虚拟现实研学旅行可与传统的研学旅行有效融合、彼此补充、互相促进。
关键词研学旅行;真实场景;主题探究;跨学科学习;统整项目课程;虚拟现实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19)07-0015-03
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后,我国不少地区结合本地实际陆续发布了推进研学旅行的相关文件,研学旅行已逐渐成为教育改革的热点话题和中小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载体。但我国中小学开展研学旅行的现状却不容乐观。由于缺乏相关配套制度以及开创精神,很多地区和学校的研学旅行基本还“躺”在文件里,停留在概念上,部分地区和学校虽然在推动研学旅行计划,但是由于对研学旅行的内涵理解偏差较大,大多还只是停留在“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把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当作研学旅行。研学旅行对学生的意义在哪里?中小学应该如何落实国家对研学旅行的各项要求、如何有效设计并组织研学旅行的实施?对此我们需要进行理性思考。
一、探究研学旅行的意义:让学习与真实世界连接
儿童是天生的探究者,他们以探究的方式认知世界,他们对这个未知世界总是充满好奇心,喜欢动手操作并到现实生活中去感知。因此,我们需要为儿童设计一个连接真实世界、解决真实问题的学习场景,而研学旅行就为儿童创设了这样一个个基于真实世界的学习场景。它让学生以研究的视角走进真实的世界,让静态的文本知识在动态的真实情境中得以活化;它让学生有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能在真实世界中思考,在真实世界中以探究的方式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儿童的学习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包括生活经验与阅读经验。心理学家大卫·库伯(David Kolb)指出,学习是经过经验的转换而获得知识的过程。而研学旅行则为学生获得与积累各种经验提供了绝佳土壤。研学旅行让儿童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去体验、去发现,通过“做中学”去积累各种生活经验,经过阅读去理解“自己没有亲身经历的经验”,经验越丰富,对学习的理解越有促進作用,正可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生在研学旅行中得以开阔视野,丰富阅历,增加情感体验,培养开放性思维,同时也能够训练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团队合作意识、问题解决能力等关键能力。
作为一种非正式环境下的学习,研学旅行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方式、学习环境以及学习内容都有其独特性。学生在这样开放的学习环境中,会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真实的学习中,并且在兴趣的引领下,自主自愿地参与探究,更重要的是能运用已获得的文本知识去解决现实问题,这可以让学生更真切地理解学习的本来意义。
总之,从学习的视角来看,研学旅行很自然地将学习者置于中心地位,充分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主动地探究世界、融入世界,让学习不再被动。
二、明晰课程设计的出发点:聚焦学习者的内在需求
学生的内在需求是我们设计研学旅行课程的出发点,只有与学习者需求连接的研学旅行才有意义和价值。从目前国内研学旅行的实践来看,大部分学校主要从学科教材、主题探究、校本课程特色等三个角度进行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而这些内容都与学生的学习紧密关联。
1. 基于学科教材,构建真实学习场景
研学旅行特别强调“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当前,基于教材文本的学习还是学校教育的主流形态,师生在文本中思考、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脱离真实世界的“纸上谈兵”式学习,往往很难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研学旅行则是将静态的书本知识与动态的真实世界有机连接起来,让书本知识不再局限于个人头脑中,而是置于一种真实的情境中去被学习和运用,由此让学生掌握“真实的、能理解的知识”。因此,我们应该将学科教材与研学旅行的内容有效统整起来,构建与教材内容相关联的学习场景,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去理解学科知识。
例如: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材中有“世界遗产”主题单元,围绕这一主题,我们设计了“中国北京世界遗产探秘研学旅行”课程。我们首先在学校内开展跨学科的“世界遗产”主题单元学习,邀请科学、历史、数学、美术、音乐等学科教师共同参与,引导学生用多学科的视角探究世界遗产。然后在此基础上设计研学旅行课程,将各学科的课程内容与北京的颐和园、长城、天坛、故宫、圆明园等真实场景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与教材内容匹配的真实场景中进行浸润式的探究学习,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世界遗产”,激发爱国情怀。
又如:针对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丝绸之路》一课,语文教师以教材内容为出发点,带领学生大量阅读与丝绸之路相关的文本和书籍,同时历史、地理、科学、美术、音乐等学科教师深度介入开展跨学科学习,这样学生对“丝绸之路”就有了一个较为深入的认知,但是这些认知还仅仅停留在头脑里,停留在文本上。我们基于此设计了“丝路研学”课程,让学生参与规划研学路线,并且有针对性地设计一系列探究问题和学习活动,然后带领学生在暑假行走丝绸之路,用在学校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去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这样的学习能够让学生真实体会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意义。
2. 基于主题探究,创造深度探究场景
研学旅行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这些面向未来的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需要在主题探究中得到培养。主题的选择需要建立在学生的经验基础上,需要是学生感兴趣的,来源于真实生活;而对主题的探究则需要在真实场景中进行,需要以跨学科的视角去解决问题。因此,基于主题探究开展的研学旅行是为学生创造探究的场景,为深化学生的主题探究提供支持,主题探究与研学旅行的融合可以促进学生开展有意义的深度学习。
例如:我们在五年级开展的“海洋主题探索”课程,重点是采用PBL项目式学习法,让学生以“海洋与人类”的关系为切入点,从人文、科学、文化三个角度对海洋进行探索,在主题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海洋主题探索包括“认识海洋-探索海洋-表达海洋”三个阶段,在两个多月的学习中,孩子们在各学科教师的协同引领下共同探究海洋世界,他们从文本阅读中了解海洋,在科学实验等动手实践中探索海洋,在美术、信息技术、语文等课程中创作海洋、表达海洋。为了让学生对海洋有一个更真实的认知,我们设计了海洋主题研学活动,组织学生走进海洋博物馆去探究海洋生物生态系统、海洋的演变历史、海洋的气候变化等,走进天后宫以及海边古镇了解海洋人文文化……孩子们在真实的海洋世界中研学,将在学校里掌握的海洋知识“放回”到真实世界中进行思考和运用,这样的学习才是真切有效的。
3. 基于校本課程,设计开放式应用场景
《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特别强调“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校本课程是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聚焦学生发展的课程,基于校本课程的内容设计研学旅行是当前学校开展研学旅行的主流形态。
例如:“统整项目课程”作为我校在“互联网+”背景下开发的特色校本课程,是一个基于互联网思维,以STEM理念为引领、多样化阅读写作为基础,针对“数字原住民”即现代儿童特点设计的以跨学科为特征的开放性课程体系。课程的核心是让学习与生活深度连接,将学生置于开放、真实的世界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我校实施统整项目课程四年来,已经开发了19个主题的校本课程案例。结合课程主题,我们为学生设计了丝绸之路、黄河颂、主题博物馆、东江水系、茶马古道等10余条研学旅行线路。
以七年级的“黄河颂”课程为例,我们结合课程主题,为学生设计了“黄河流域研学旅行”,让学生在黄河流域的行走中认知黄河,感受黄河流域的经济、文化、生态,从多角度去理解黄河文明。与此同时,我们始终把“写作”贯串在整个研学旅行活动中,让学生每天完成诗歌、游记的写作。如游学到西安大雁塔时,学生结合课程中的小主题“玄奘取经”的学习,站在大雁塔下,回忆对《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续高僧传·玄奘传》的整本书阅读理解和纪录片《玄奘之路》的观看感受,回想玄奘取经的艰苦经历,现场进行诗歌创作。研学活动让真实场景、课程内容以及阅读理解自然联结起来,学生置于这样的情境之中,具有真实的体验与感受,很容易激发情感,激活写作欲望,诗歌也写得流畅而真切。总之,研学旅行课程无论从哪个角度进行设计,都必须围绕学生的需求进行,除了学生的整体需求,还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特点。同时,研学旅行还需要对课程实施的三个主要阶段进行整体设计,即行前知识铺垫-行中实践探索-行后思考创作,这样研学旅行才能顺利进行。
三、展望未来发展:借虚拟现实技术自由行走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增强现实技术(AR)、虚拟现实技术(VR)、实景地图、基于真实数据的虚拟空间、数字博物馆等新技术越来越普及。如果能充分发挥这些基于真实情境的新技术优势,那么学生就可以通过学习终端,“走遍”大江南北,“巡游”世界各地。同时这些新技术高交互的特点,可以让人与技术进行有价值的针对性对话,让学生在深度互动中探究,解决需要解决的问题。新技术的运用拓宽了研学旅行的途径,这也是研学旅行未来发展的方向。
例如:在学习《颐和园》一课之后,我们可以利用新技术进行一次网络虚拟研学旅行活动。学生可以通过百度地图街景模式,结合这篇课文的文本内容进行实景游览,促进对文本的理解。学生可以按照教材的叙述顺序,带着设定好的驱动问题和任务,依次“游览”大门-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湖心小岛,还可以戴着VR眼镜在颐和园中进行自由探索。又如:在《八十天环游地球》的整本书阅读中,我们运用“谷歌地球”,让学生结合书中所描述的故事情节,从伦敦出发,途径地中海、红海、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游历印度、新加坡、中国、日本、美国等地,进一步加深对书中内容的理解。
以虚拟现实为代表的新技术为学生提供了另一种样态的研学旅行。借助新技术,学生可以在虚拟世界中自由翱翔,可以“登上”珠穆朗玛峰之巅,“潜入”科罗拉多大峡谷,在读万卷书的同时,身临其境“行万里路”……因为虚拟现实研学旅行具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多维度的高交互性等优势,因此可以与传统的真实世界中的研学旅行有效融合、彼此补充、互相促进,提升研学旅行的质量。同时,由于新技术的便捷性、低成本等特点,还可以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到虚拟现实研学旅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