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几点做法
2019-09-19王丽娟
王丽娟
[摘要]朗读是阅读最基本的方式之一。学生通过这种阅读方式可以获得更丰富的感性经验,提升语文能力。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方法有很多,教师可以通过情境教学,借助标点符号的表达作用指导朗读;注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引导学生张扬个性朗读。同时,将多种朗读方法综合运用,锻炼学生的语言积累运用能力,最终实现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
[关键词]朗读教学;个性体验;能力提升
语文是一门体现综合能力的学科。语文朗读教学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与概念掌握,而是要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理解能力。培养朗读能力是语言文字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手段之一,只有将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个人感悟相结合,才能不断提升朗读能力。在小学低年级就注重朗读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学会用语言表达来传递心声,表达情感,对于学生今后学习中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有着积极的作用,对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那么,如何从低年级开始进行朗读能力的培养呢?
一、通过情境教学和教师范读,学会有感情地朗读
一年级的教材中儿歌比较多,教学生读儿歌,针对欢快的儿歌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用自己的声音传递自己的感受,在情境中体会语感,在自然的表达中学习语感。比如一年级上学期诗歌《窗外的小鸟》:“窗外小鸟,你轻点叫。我在上课,别和我闹。等我下课了,我去把你瞧。我们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戏,你看好不好?”简短的课文,却有逗号、句号和问号,需要用不同的语气来把握朗读的声音高低,读出不同的感觉,这时就需要结合情境来理解。第一句,“窗外小鸟,你轻点叫”,要指导学生重点体会“轻点”,明白轻点需要小声读,在吐字的气息上也会有不同。但是低年级学生不太理解教师的讲解,教师适时范读来给学生作引导,效果就会立竿见影。教师的语气轻重缓急能起到示范作用,在教师的范读下,结合文字、图画,那种抑扬顿挫的不同感觉就会表现出来,让学生看着图中那个学习的小男孩的画面来读“你轻点叫”,学生自然就体会出“轻点”的语气。然后重点体会最后一句“我们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戏,你看好不好?”要启发学生读出问的语气,除了教师的范读指导,还要让学生对着图画,如对话一般看着小鸟来问:“你看好不好?”这样,在情境之中,在教师恰当准确的范读之下,学生逐渐找到感觉,读起来语气自然而然就会有变化,朗读水平也会有提高。
让学生走进文本,理解课文内容产生真实的感受,是朗读能力提高的情感基础。比如快乐读书屋中的儿歌《轻轻的走路》,它和《窗外的小鸟》差不多,都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朗读,在朗读中加入个人的阅读体验,读出小心翼翼的感觉。再如《风姑娘送信》一文,课文第一句就是:呼,呼,呼,风姑娘去送信。简短的九个字却体现出风姑娘的喜悦与欢快,把风的流动感读出来。文字的感觉要通过语气来表达和传递,教师不仅要范读,还要引领学生结合图画感受风姑娘送信时的那种心情,可以用肢体语言配合表情范读,“呼,呼,呼”要读得夸张一些,让学生能够体会到刮风的那种感觉,便于以后的朗读中学生模仿和学习。《石榴娃娃笑了》也是一篇需要带着表情朗读的文字,在语气的把握上,要引导学生体会通过不同的语气来表达情感,朗读时注意体会文字的情感,这种情感需要看图、读文结合、教师范读来表达出不一样的情感,对于低年级学生的朗读指导,教师要做到准确定位,合理把握,重点范读,情境结合,读通读顺,有感情地朗读。另外,教师在指导朗读的时候,目标的制定要有规律和层次性,首先要做到准确识字认读,确保阅读无障碍;其次要实现流利朗读课文,准确理解意思;最后是要将感情带入朗读,做到有感情地阅读。
二、注重学生个性朗读,在有感情朗讀指导的前提下张扬个性
随着低年级的朗读指导初步进入状态,在二年级的时候,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朗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多让学生进行自由读、分角色读和表演读。自由读,就是学生按自己对文字的理解来读,这种形式给了学生极大的自由空间,可以发挥想象去理解、体会文字的感情色彩,给予学生个性发展的机会。在学生自由读的基础上,教师再针对不足加强指导,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分角色朗读和表演读,都是把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加上表情来诠释,会更深刻地展示学生的个性特点,对课文的理解也会更透彻。比如《小马过河》中的分角色朗读,真的是既有疑惑,又有高兴;既有深沉,又有稳重,还有最后的兴奋与自信。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由读,去找感觉,然后稍加指导之后分角色朗读,在分角色的时候一定要选好角色朗读者,让学生的朗读带有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而《小草,向前走》一文可以让学生自由读,通过学生的自由感悟,体会小草的勇敢与坚强,而每一遍的自由读,只要学生用心了,每一次都会有进步,因为这样的课文给人越读越勇的感觉,所以,一遍一遍地自由读,其实是一遍一遍地在加油。对于教材后面安排的一些选读课文,教师可以不加指导,只是在学生遇到不会的知识时给予讲解,让学生尽情发挥,尽情去感悟,这样的文章就是让学生学会独立阅读,检验教师朗读指导方法的运用效果,实现教与学的并用,这对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很有帮助。大量的读,适当的引导,准确的定位,会给学生不一样的朗读空间,也会不同层次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对于学生整体朗读能力的提高也具有促进意义。
三、淡化朗读技巧的要求,在熟读的基础上力求凭感觉读
低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朗读能力以后,随着年级的提高,对朗读的理解会逐渐上升到对课文内容的感悟上来。学生读的内容量大了,文字多了,已经具有了自我感悟文本的能力,对不同题材的文章会采用不同的语气,这时候不需要再强化学生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应放手让学生找感觉。如果初读把握不准感觉,学生再读的时候会读出不同,一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已经把读书的感悟与理解都道了出来,同时也把读书的体验说了出来。读不好,是理解不了文本的;理解了,读的语气自然就对了。如三年级上册《拐弯处的回头》《母亲的账单》两篇课文平淡真实,文字叙述没有跌宕起伏的环节,但是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却能读得很感动,语气充满感情,这是什么原因?就是通过朗读将文本诠释得清晰明了,读到心里去了。再如《爱国将领邓世昌》是一篇充满爱国主义情感的课文,学生读了题目,不需要教师指导,自然就能通过慷慨激昂的文字表达,在朗读中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融入到对爱国将领英勇行为的敬重中,自然化解课文学习难度,通过朗读找到了课文重点段,真正做到读中学,读中悟,读中记。我问学生:你们是怎样确定出文章的重点内容的?学生说:读着读着就激动了,再读就紧张了,接着读就明白了,这就是文章的重点部分。当教师真正把学生带进文本的世界,带到读的境界中,三读就读出不同的感受,没有什么比学生的自我体验更能加深对文字的理解,这就是朗读的魅力。
从大量的朗读实践里,学生体会到文字中所蕴涵的情感真谛,积累了语感,提升了语文综合能力。这样,文章的思路、作者的情感、优美的意境就会自然而然地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激起他们情感的共鸣,从而使其语感、审美能力等都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和提高,同时也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材,大都是蕴涵着浓郁的人文情怀的文章,可谓文质兼美,让人回味。这为学生学习语言,形成良好语感提供了范例,为规范学生的语言,培养良好的语感搭建了广阔的平台。只要教师从低年级就开始注重朗读能力的培养,并加以科学的指导,就会让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收获一片金黄。
参考文献:
[1]窦素平.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思考[J].教学周刊,2017,(03).
[2]刘素菊.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实践与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6,(06).
[3]肖小梅.小学生语文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J].新课程,2017,(04).
(责任编辑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