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探究

2019-09-18赵丽华

学理论·下 2019年8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互联网+互联网

赵丽华

摘 要: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提高实效,必须紧密结合当前教育的实际情况,而“互联网+”则是当前最大的教育实际,本文从了解“互联网+”的特点谈起,进而分析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际工作带来的影响,从而提出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08-0147-02

思想政治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中的核心和灵魂。重视对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特别是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我国长期以来都非常重视。但在实际的工作中,可以看到,虽然教育投入很多,但是教育效果还不尽如人意。笔者认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忽视了大学生的思想变化的实际与接受的心理因素。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密结合大学生思想变化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适应。而当前互联网的兴起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要提高当前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效果,我们的教育必然离不开对“互联网+”这一最大的时代变化的研究,并适应这一新变化。

一、“互联网+”时期教育的特点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网络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也不可避免地对当今的教育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在“互联网+”时代,不断涌现出一些新型的教学形式与方法,比如Mooc(慕课)、微课、翻转课堂、手机课堂等等,可以满足学生更多个性化的需求。打破了传统课堂老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学生开始广泛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表现出以下一些特点。

(一)教育资源共享的特点

“互联网+”为当前教育提供了大量开放的优秀教学资源,这种资源获取的便利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使得优秀的教育资源能够为更多的人分享。这不仅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教育民主和教育公平,而且打破传统教育受时间、空间、地域和人群的限制。通过“互联网+”的传播方式,极大地提高了知识传播的效率,让人们可按需要随时随地地学习。

(二)师生交互的特点

“互联网+”的交互性也表现为对传统单向交流授课模式的颠覆。这种交互性极大地提升了人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也让学习交流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通过在线社区或网络留言,学习交流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这种交流方式也使得学习者少了交流的拘谨。通过网络,学习者可以更多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并且可以相对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看法。通过大数据的分析,教师可以更好地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进行有的放矢地教育教学。

(三)个性化管理的特点

“因材施教”是中国传统教育非常宝贵的经验,也一直在现实教育工作中被提倡。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因为教育资源的有限性,针对每个学生个性化的教学是不太容易做到的。而“互联网+”的出现,计算机特有的数据库管理技术则为个性化的教学提供了可行的路径。根据学生学习的状况,大数据会自动进行记录、分析,计算出学习者的需求特点和学习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为学生制定出相应的学习课程和学习计划,更加符合学生特点。

“互联网+”时期教育表现出来的这些新特点,必将带来教育领域的变革。而“互联网+”提供的这些技术特征,也为教育革新提供了可能性和可行性。

二、“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一种革命性技术的采用,都与全新的社会形态的生成是同步的。一种全新的社会形态在生成过程中,必将孕育全新的“人”和人们全新的政治观、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正是引导学生形成对善恶、美丑、好坏等价值观念、价值准则、价值导向的价值认知。因此,我们不能忽视“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带来的影响。

(一)“互联网+”对教育对象的影响

“互联网+”教育的开放性、虚拟性和即时性,以及其海量的信息和信息碎片化的特点,都对教育对象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资料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8.2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9.6%。其中,手机网民规模8.17亿,使用比例为98.6%,青少年已经成为网络主体。手机作为互联网时代重要的承载工具,也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微交往,使得大学生过度地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而忽视了现实世界中与人的思想交往和人际互动;同时,手机给人提供了各种碎片化的信息。碎片化信息的好处是,可以让人迅速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但这种信息的聚敛会带来注意力的匱乏,这种碎片化的学习方式,会使大学生对事件的认识趋于零散、片面和肤浅,不能对知识形成全面、整体和深层次的思考。此外,通过手机的这种微交往,使得网络监管更为复杂、困难。加之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不成熟的阶段,一些非主流的甚至错误的信息极有可能引发大学生思想的混乱,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二)“互联网+”对教育者的影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仅是要进行知识理论的传输,更要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更多地需要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随时与学生进行知识传递和情感交流,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学生进行心灵的碰撞与对话。然而,“互联网+”提供的海量的教育资源,这就使得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和传播者,学生对教师授课的依赖性明显减弱。传统教育中教师对知识的权威性受到了挑战,没有了这种权威,教育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变得淡漠甚至非常脆弱,这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适应新时期的教育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影响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在“互联网+”时期,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等教育基本要素之间发生实质性与结构性的变化,这就必然需要教学模式的变化与之相适应,否则,将无法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任务不仅要解决学生“知不知”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解决学生“信不信”的问题。在“互联网+”时期,如何通过教学方式的转变来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这一任务,也是当前和今后要解决的一个难题。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策略

“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显而易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也必须顺势而为,积极探索“互联网+”背景下的发展路径,大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重塑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學质量的有力保障,它不仅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手段,而且是师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价值、生命意义的具体体现。

在“互联网+”时期,学生的学习时间、学习空间和学习内容都在泛化,学生获取知识的来源不再局限于老师。由于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发生的这种转变,使得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和地位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师生关系受到了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重新思考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师要实现从传统的课堂主宰者向引领者和促进者的转变,开发学生潜能,并为其成长引路。这就要求教师要与学生构建对话、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的权威不再仅仅体现在对知识权威的拥有上,更多地应该表现在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再进行单纯的知识传播,而是要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此,教师应该不断努力提升自身素质,进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转变教学方式

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往往重灌输不重互动,以说服教育对象接受教育理论为目的,教育的方式方法比较简单,理论的单向灌输较多,缺少平等基础上的相互交流,双向互动比较少,结果常常是灌而不进,讲而不听,说而不服,效果比较差。“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转变教学理念,就是要将传统以教师理论灌输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教育模式。

这种转变需要教师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并调整课堂教学方式。首先,教师要利用互联网将课程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点,提前搜集整理资料,并通过网络布置给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在对相关理论提前学习了解的基础上,教师还要进行课堂教学方式的调整。一方面,教师要在课堂上通过提问、讨论、交流等方式来检测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另一方面,要就学生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和难点进行有目的的讲授,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知识理论。课前的预习和课堂的讨论,会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课堂参与度,教师根据学生关注的热点和难点进行的教学,也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的教学方式,利用互联网的特点,将教学过程延长到课外,并能开展有针对性的讲授,无疑会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促进学生思考,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也能培养其民主参与意识、合作互助精神等品格,相比于传统照本宣科的道德教育有更强的现实意义,有助于学生在相互吸引、快乐参与、平等互动中共同实现思想情操的升华。

(三)改革考核方式

以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般都是以考试作为课程评价方式。这种考评方式关注的重点是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这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目标是有出入的,因此,对学生素质与能力的考察是传统考试方式无法完成的。互联网的技术优势,为我们克服传统考评方式的这种弊端提供了可能。比如,互联网可以检测到学生是否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还可以将理论知识考试通过互联网完成,这就极大地节省了原来教师在考试过程中投入的大量的精力,使得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考核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总之,不管你是不是愿意,“互联网+”都已经对当前的教育带来了不可回避的影响。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直面现实,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对培养新时代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意义深远。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效,适应新时期的教学改革显然是必要的,我们要积极地将“互联网+”的教学模式应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中去。虽然在实践过程中,一定会遇到一些问题和挫折。但我们相信,“互联网+”时期的教学模式和理念一定会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中得到更深入的应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骆郁廷,方萍.论新媒体时代的寓教于乐[J].思想教育研究,2017(3).

[3]汪馨兰,戴钢书,等.创新与发展:新媒体环境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3(2).

[4]豆俊杰,王强.“互联网+教育”:冰火两重天[N].中国教育报,2015-05-04.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理论课互联网+互联网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