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职业农民发展问题研究

2019-09-17孙亮

山西农经 2019年13期
关键词:教育机制产业政策新型职业农民

孙亮

摘 要:发展新型职业农民,是国家扶贫脱困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阐述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分析了當下我国有关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机制及产业政策,并且与欧美国家的制度进行了对比。通过研究展望,提出了未来我国发展新型职业农民制度的建议,希望能为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制度的发展提供新思路与新方法。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教育机制;产业政策

文章编号:1004-7026(2019)13-0003-02         中国图书分类号:G725        文献标志码:A

农业现代化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基本途径之一,也是推进中国经济持续向前发展的重要抓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已有了很大进步,粮食产量稳步上升。但是,当前我国仍处于农业现代化的初级探索阶段,农村“空心化”、人口老龄化、与城镇收入差距较大等问题依然存在,农业技术人才缺乏等问题都制约着现代化的进程。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发展机械化程度普及度还不够高,大部分农村还是小规模的农业经营生产。与欧、美、日、韩等国家、地区相比,我国农业缺乏具有先进生产经验的现代化人才。对此,国家提出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战略,让农民成为一种有先进理念指导的、专业化的职业。培育新兴职业农民队伍是发展农业经济、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

1  新型职业农民内涵

1.1  新型职业农民的含义

新型职业农民是一种新型的生产经营主体,它的出现体现了职业农民与当今社会科技发展的紧密联系。朱启臻(2013)[1]认为,新型职业农民首先应满足农民具有的4个一般特征:一是要占有或长期使用一定数量的耕地用于生产;二是大部分时间要进行农业生产;三是主要经济来源是农业生产经营;四是居住地为农村社区。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农业现代化培养一大批农村发展带头人及农村技能服务型、农村生产经营型等农村实用型人才。基于此,结合中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农业生产发展趋势,将新型职业农民定义为拥有较高的素质及完备的技能,能够从事现代化农业生产的职业群体。

1.2  新型职业农民的特征

新型职业农民的出现是农民自主选择职业的结果[2],具有“全职务农、高素质、高收入、社会尊重”的基本特征[3]。这是新兴的职业群体,拥有较高的收入水平,专业化与职业化并重,顺应时代发展需求。随着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空间更为广阔,社会需求更为突出,人们对于这一职业的认同度也显著提高。

2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相关内容

2.1  教育机制

新型职业农民不同于传统农民,不再是一种身份,而是一份职业,与之相适应的就是要具备从事该职业所需的素质、知识和技能等,从而应对市场风险,进行市场化经营。故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与发展必须有完善的教育机制,这是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重要的环节。随着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得到重视,各国逐渐在本国国情基础上发展出各具特色的教育机制。

美国作为世界强国,农业生产效率极高,农民素质与其农业生产高度匹配。关于美国的职业农民培育,徐建认为核心是其完善的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三位一体”的农业培育体系。大学与农学院、农业协会等负责在农闲时间以课堂教学、田间实践指导等方式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同时各州的农业科研机构承担着为满足社会需求而不断推进技术创新的任务。

德国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极高,其职业农民的主要培育模式是“双元制”,与美国“三位一体”的培育模式实际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谓双元制,即“学校+企业”。杨妍玮(2016)[4]认为,双元制很好地将企业和学校结合起来进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有效地利用了职业教育的相关资源。

美、德的做法使理论紧连实践,不会造成理论和实践脱节。而在我国目前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存在理论和实践脱节的问题,应当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全局,让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不仅仅止步于课堂和书本。

浙江省湖州市创造了“七位一体”培育模式。在教育方面,提出了“省市校乡+农教科技”培训师资模式和“通用知识+职业技能+生产实践+创业教育”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学生从现代农业基础知识的学习逐渐过渡到专业基础知识,再到正式的专业课学习,最后学习农业管理,层层深入,循序渐进,对于师资和学生的管理也都有具体明确的策略。黑龙江省通过结合当地农业生产结构的特点,构建了多方参与、多元融合的职业农民培育体系,搭建职业培训平台、农业专家咨询平台及农业项目跟踪服务平台,采用课堂面授辅导、远程线上培训、参观考察等实践培育形式,整合农林牧渔学习资源,为职业农民提供服务[5]。农业不是纸上谈兵,新型职业农民必须有相应的技术和理论,故理论和实践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2.2  产业政策

国家政策支持是一个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政府政策的制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产业政策不仅对农业发展起着导向作用,而且可以提高农业从业者积极性,甚至直接为农业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促进农业发展。

叶俊焘、米松华(2014)[6]认为,职业农民与传统农民应加以区分。对于职业农民实施专门保护和激励政策,充分调动其在农业生产中的积极性,这是发达国家职业农民培育的普遍做法。以日、韩为例,两国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培育职业农民的政策,内容涵盖了财政、信贷和农业保险等方面。全面的产业政策不仅保障了农民职业教育顺利实施,而且维护了职业农民的利益,大大提高了农民参与培训和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与国外扶持政策相似,广东省内的先行者——阳春市在2013年10月出台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方案》。该方案中提出,若农户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中遇到了资金问题,可优先获得信贷资金。在有关的《新型职业农民扶持奖励办法》中,阳春市还详细规定了具体的财政资金扶持奖励措施。另外,广东梅县提出为新型职业农民在土地流转、农机农资等方面提供优先获得补贴资金的政策,对经过认证的农产品进行奖励。

3  未来研究展望

3.1  落实相关政策与措施

有关教育培训新型职业农民的方法已经有了很多研究,包括政府部门定期教育指导、提供必要的技术服务、聘请有关专家等,这些措施的实施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起到了助推作用。但是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全国各个地区的教育、经济、人口等情况不尽相同。在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上,不能直接照搬西方发达国家及日韩等国的制度,而应该基于我国国情,实施相应的措施。就河南省来说,转变思想是当前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工作的第一要务。河南省有大量农民,然而大部分人还是将农民定格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形象上,他们并不清楚“什么是新型职业农民”“如何成为新型职业农民”“成为新型职业农民能有什么样的好处”等,这些都是首先需要解决的。我国一些地方还缺少对国家政策的正确解读,未能就本地区的实际状况实施相应措施。所以,结合国家颁布的相关政策及当地实际的农业生产状况,研究更好地发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的措施很有必要[7-9]。

3.2  减少政府部分行为缺陷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的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国家对此也颁布实施了各项政策来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当下国内外的很多专家学者对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已有较多研究,并且提出了大量建议。

但是,无论何种政策或措施,終归要落到实际才能体现其价值。而对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各项措施的落实,大都要通过政府层面来进行,因此政府机构有关部门能否及时有效落实相关政策与措施,会直接影响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成果。

3.3  提升信息化水平

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化产物促进了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要不断利用新技术,提供高效化的培育模式。此外,也可以利用便捷的沟通方式,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合作,不断改进培育措施。

3.4  产业间相互沟通

完备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应该与其他相关产业有良好的沟通与联系,形成标准化的农业产业链。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需要大量培训教材与培训人员,要加强与学校、科研机构的沟通、合作,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素质。此外,可以协同拥有大数据处理的互联网公司,构建农业产业数据库,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朱启臻.新型职业农民与家庭农场[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0(2):157-159.

[2]蒋平.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几点思考[J].农业科技培训,2012(4):6-8.

[3]李文学.新型职业农民须具有四大特质[J].农村工作通讯,2012(7):35.

[4]杨妍玮.发达国家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新疆农垦经济,2016(2):89-92.

[5]张宏伟,王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创新实践研究——以黑龙江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为例[J].东北农业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74-78.

[6]叶俊焘,米松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理论阐释,他国经验与创新路径——基于农民现代化视角[J].江西社会科学,   2014(4):199-204.

[7]朱启臻,闻静超.论新型职业农民及其培育[J].农业工程,2012(3):1-4.

[8]王秀华.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管理探索[J].管理世界,2012(4):179-180.

[9]朱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4.

猜你喜欢

教育机制产业政策新型职业农民
产业政策立法的逻辑进路
CFO如何对待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在前进中反思,在反思中前进
银校协同模式下金融人才职业道德教育机制研究
基于二元Logistic模型的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生产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探析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长效机制初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设计得当的产业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