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农村中学学生学习历史的有效性
2019-09-17李海燕
摘 要:教学是教师教会学生如何学,也就是说,学生的学才是有效教学的中心,评价教学有效与否的标准在于学生是否通过教学实现学习的高效。因此,要实现历史学科的有效教学,必须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结合在农村中学支教过程中的历史教学为例,来谈一谈对历史有效性学习的粗浅认识。
关键词:历史学习;有效性;史料教学
2017年9月至2018年6月,我在安徽巢湖柘皋中学支教。这是一所地地道道的农村中学,面对势不可挡的城市化进程,这所学校不可避免地面临班额的缩减,高一、高二年级只有两个班,每班四十人左右。为了深入了解学情,我在高一和高二的两个班都听了课。首先,给我留下极深印象的是学生的乖巧懂事,上课铃一响,班级里鸦雀无声,大家安静地等待着老师走进课堂,除了老师提问,一节课中没有一个学生说一句与课堂内容无关的话。其次,我也感觉到城乡教育的差距,教室里没有白板,教师仍然延续传统教育模式,一支粉笔一本书。我当时就在想,在这样的学校,面对这样的学生,我能不能做一点努力,让学生在学习中多一点收获呢?
一、要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端正历史学习的态度
在当今社会,历史显然没有理工学科和一些新兴产业学科那样受人关注,也不乏有人对历史教育产生偏见,觉得历史学科没有用。这些言论或多或少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产生不良影响,尤其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他们中有些人学习的功利性很强,对于考试中分值所占不高的科目兴趣不大。所以作为教师不仅要教授知识和方法,更要首先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历史能提供生活策略,丰富生活,促进公民意识的形成,积淀人生智慧,这些都是其他科目所不具备的功能,是历史教育独特价值所在。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端正这一认识,这样才有助于强化学生对自己是学习主体的定位,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形成学习历史的源动力。
二、史料教学,凸显学生的主体价值
学习历史是对现实问题做出解释,历史知识要当成材料去学,而不应该当成结论去记。学生学,究竟要学什么?难道仅仅是记住一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吗?我国的历史教育过多扮演了政治的角色,从而过分地强调教化功能而忽视学生的感悟,过分追求历史学科的科学性而忽视了学生对历史的情感体验,传统“讲授—接受”的教学方式不能完全抹杀它的价值,它在较短时间内向学生灌输知识,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地位,但是不足之处在于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史料,从史书、照片、报刊,以及不同人所描述的历史中让学生自己去体味、选择与取舍,我们经常说“论从史出”,结论从哪里来?从史料中来,从什么样的史料中来?从大量的、不同类别的史料中来。孤证不立,单一史料得出的结论是缺乏说服力的。比如说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它究竟是“近代旧式农民战争条件下的反对西方侵略反对封建统治的伟大的爱国农民战争?”还是“一个低级的迷信、愚昧的统治?”这些枯燥、空洞、干巴巴的结论只有史实的支撑才能鲜活起来,而长久以来,历史教科书上多的是一些总结性语言,这些结论大部分学生可能会背下来以应付考试,有几个学生会想,这种结论是怎样得出的?它说得就一定对吗?所以史料教学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有效性学习的问题,一是因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人会对只有结论没有过程的历史教学感兴趣,只有学生爱听,愿意思考,真正想学,教师才能进一步去经营自己的课堂。对于农村学生尤其如此,由于条件所限,农村孩子接触课本外知识的机会较少,学习历史只能以本为本,历史学习的視野狭窄。二是因为这种学习方式真正培养了学生理性主义的胸怀。史料交给学生,学生自己去思考,为什么同一件事,同一个人在不同人的记载中呈现出不同面目?原因在哪里?到底哪一种史料更接近历史的真实?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敢于用自己的智慧去判断,不迷信、不盲从,这才是教育的真谛所在。针对农村中学的教学实际,我精心地准备了课件,精选了材料,利用信息技术作为手段但也不过度依赖它,力求以最简单最适合的方式来实现教学目标。比如在“太平天国运动”一课中,在教材之外增加了一些反映太平天国运动的史料,避免使学生得出片面的历史结论。
三、打造静静倾听的课堂,防止教学活动流于形式
一段时间以来,为了打破课堂满堂灌的现象,而格外推崇课堂活动。于是有课就必有课堂活动,各种探究、各种展示、各种自主学习目不暇接,似乎只有满堂活动才是一节精彩的历史课。于是,历史课堂教学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为活动而活动,课堂变成了作秀甚至成为一场闹剧。基于农村学生的实际,我觉得安排过多的活动是没有意义的。本来学生的知识面较窄,很难让他们在课本知识之外提出问题并且解决问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以“抗日战争”一课为例,我预设了三个环节:(1)回顾历史——野蛮血腥的侵略。(2)探究历史——不屈不挠地抗争。(3)反思历史——让历史告诉未来。日本侵略中国的原因,通过材料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日军的滔天罪行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搜集资料,课堂中面向全体展示。反思历史部分,教师也应该适当进行引导,提醒学生勿忘国耻。
四、走进学生心灵,课下多与学生交流
农村中学的孩子多为留守儿童,常年与父母分离,对老师的关爱尤其渴望。我经常在课下与他们交流,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关心他们的日常生活。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拉近与孩子们的距离,课堂教学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鼓励学生提高阅读口位,课外多读书,读好书,这不仅对历史学习有益,对提升学生的整体人文素养也大有帮助。
以上就是我对提高学生有效性学习的一些看法,希望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作者简介:李海燕(1980.11—),女,汉族,安徽省合肥市人,就职于安徽合肥五中,历史学学士,研究方向: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