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写作教学课堂有效性策略研究
2019-09-17吴振永
吴振永
摘 要:当前在高考英语试题中作文分值相对较高,也是学生较为容易丢分的考试题目,主要源于作文综合考核性较强,不仅需学生具备一定的英语文学修养,还需具备良好的理解能力,词汇量累积较多,文章结构合理,可以根据作文题目整合所学英语知识,确保学生有情可抒、有话可说,继而在高考英语作文考试过程中获取优异成绩。通过研究高中英语写作教学课堂有效性策略,以期提高高中英语作文教学质量,助力学生在高考英语作文考试中获取优异成绩。
关键词: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有效性
写作教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较为重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考英语作文考试除考核学生写作能力外,还侧重考核学生文学修养、跨文化交互意识等核心素养,使高考作文考试更加全面、科学、可行,为确保“教考一体”,高中英语教师需积极学习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侧重培养学生英语核心素养,在帮助学生提升写作能力的同时,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基于此,为提高高中英语写作教学质量,分析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良策显得尤为重要。
一、树立培养学生英语核心素养教育意识
在以往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仅依靠教学大纲根据教材面向学生宣讲英语知识,这虽能确保教师充分利用教学时间完成授课任务,却无法点燃学生自主写作热情,削减了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无法有效培养学生英语核心素养,使学生英语作文缺乏文学内涵,写作方式千篇一律,写作中心主旨不明,降低了学生英语作文质量。基于此,教师需明晰高考作文考试综合性较强,既需要学生具备阅读理解能力,词汇量累积到位,还需学生具备英语文学修养,在跨文化交互意识下明确作文主旨,在此基础上调用所学英语知识进行写作,以高考作文考試倾向为基准端正教师英语写作教学态度,确保“教考一体”,这就需要教师树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教育意识,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掌握写作方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使“教”与“学”方向一致,打造优质英语教学体系,提高英语写作教学课堂有效性。
二、营建良好的英语写作教学氛围
在以往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通常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写作训练任务,旨在激活学生英语思维,提高学生写作速率,助其在高考中合理规划考试时间,能够又好、又快地解答英语作文考试题,然而许多学生因缺乏写作学习兴趣,写作条理不清晰,写作模式单一,无法深入诠释作文考试主题,降低学生作文质量。基于此,高中英语教师应侧重营造良好的英语写作教学氛围,调动学生英语写作积极性,培养学生英语写作兴趣,助其梳理英语作文思路,提高学生英语写作能力,例如教师在以“My dream”为主题引导学生进行写作教学训练时,可以率先给学生5min探讨自己的梦想,帮助学生奠定写作基调,从实现梦想的途径、意义及梦想与自身的关系等角度出发探索写作方向,在师生讨论过程中理清写作思路,帮助学生累积写作素材,虽然高考过程中学生无法进行讨论,但循序渐进的写作教学引导及师生探讨,将助力学生形成连贯的英语写作思维,不断积累写作素材,并在英语作文考试中得以应用,凸显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有效性。
三、创新英语写作教学方法
教师在写作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高学生写作能力,需积极学习先进教学方法,根据英语写作教学实况予以革新,使教学方法更具实效性,例如教师在进行“Friendship”教学时,可以采用“读后续写”写作教学法,引导学生在深入理解文章内涵基础上,顺延文章情感进行续写,在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可助力学生掌握更多写作方法,累积更多词汇量,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完成英语写作教学任务。再如,教师可采用“群文阅读”教学方法,为学生准备一类或多类写作主旨、方式、特点相同或不同的英语文章,组织学生在群文阅读过程中进行对比分析,为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营建高效写作方法学习讨论氛围,教师可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引导学生深入掌握英语写作技巧,明晰英语文章结构,帮助学生总结更多英语写作框架,助其灵活应对高考英语作文考试题,提高英语写作教学课堂有效性,同时教师需做好英语写作教学总结,从学生写作态度、写作意识、写作能力、英语文学修养等方面着手进行全面且客观的评价,使学生明晰自身学习薄弱环节,积极调整写作体系,端正写作态度,树立跨文化交互意识,在教师引导下多读、多看、多思,不断提升自身英语核心素养,提高其英语写作能力,落实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为提高高中英语教学综合质量,助力学生在高考作文考试过程中获取优异成绩,教师需树立培养学生英语核心素养教育意识,营建良好的英语写作教学氛围,创新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同时完成新时期英语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帅春香.刍议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有效性提升方法[J].南北桥,2018(23):19.
[2]黄菊美.应用词块理论,提升英语写作教学有效性[J].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19(1):60.
[3]吴秀英.如何进行高中英语有效性写作教学[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12(3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