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问题学生畏难情绪的思考
2019-09-17廖登杰
廖登杰
摘 要:教学活动中,经常可以看到学生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题目、作业等产生畏难情绪,不愿意思考,等待抄袭或直接放弃,这种现象在“问题学生”中表现更为明显。畏难情绪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得学生的学习成绩降低,对于问题学生来说,畏难情绪更是切断了学生积极进步的可能性,使得学生的问题加重。
关键词:初中;问题学生;畏难情绪
畏难情绪是初中学生常见的一种情绪,由于学生知识积累不够深入,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与牢固,导致学生在面对一些较难问题的时候容易产生放弃的念头,对学生成绩的提高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在问题学生群体中,畏难情绪更是一种突出的情绪,畏难情绪会加重学生的问题,并不利于学生走出问题、解决问题,回归正常的成长生活,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走出畏难情绪,需要通过寻找问题学生的问题根源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畏难情绪影响,从而让学生走上正常的成长生活轨道。
一、问题学生及问题学生出现的原因
(一)理论角度的问题学生概念
理论角度的问题学生是指在同龄阶段的学生群体之中,由于部分学生的家庭、性格、社会等原因使得学生产生一定的问题,学生有待改进,使得学生在思想、认识、心理,包括学习方面与正常发展存在差距,需要教师、家长等人帮助解决学生的问题。
(二)问题学生出现的原因
首先,问题学生本身的性格特点对学生产生问题具有重要影响,问题学生在性格方面表现较为极端,比如过分安静、孤僻或者太过好动等。
其次,家长的错误教育方式是使学生出现巨大问题不可忽视的因素,初中阶段的学生,其性格发展、思想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较大,比如,在学校部分情绪不稳定的学生其较多发生暴力行为,教师不难发现其家长也可能是经常以暴力行为对待学生的。
最后,学校的教学模式与学生的年龄发展特点方面,学生不能全身心投入学习中,学生成绩难以提升,其对知识的理解不透彻,学校单一的教育方式让很多学生不能全身心去学习,家长、教师在这时候对学生的管理往往是较为严苛的,使得学生产生抗拒心理,并不利于学生问题的解决。
二、问题学生常见畏难情绪原因
(一)学习成绩差失去信心而厌学
有一部分学生其本身成绩并不好,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基础不牢固,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中学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主要集中在试卷成绩上,面对教师的评价,青春期的学生往往产生抗拒心理,一定要“扭着来”,让学生更加不愿意去学习,长此以往,学生的成绩降低,其更不愿意参与到学习中,尤其是面对难题,更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其次就是初中阶段的学生自知力较差,其为了进行必要的“社交行为”,更容易受到身边人的影响,大部分自制力不强的学生,其学习的热情往往被身边同学的“游戏”“娱乐”等取代。成绩降低使得学生失去学习信心,面对复杂的题目经常会产生畏难情绪。
(二)情绪不稳定
初中阶段的学生其正处于躁动的青春期。初入学校,往往都希望自己能够成为舞台的中心。这阶段的学生拥有丰富的内心世界,情绪波动较大。尤其是学生年轻气盛,大部分学生存在冲动、易怒的心理。也有部分学生由于自身性格加上对新生活的不适应,而显得孤僻。学生往往为了保持自己的“地位”,不被外界嘲笑,对于自己不会的习题更不敢尝试,而是以其他借口来逃避题目。
三、改善问题学生畏难情绪的措施
(一)认真分析问题学生“问题症结”
问题学生的出现不是随机的,而是受到多重因素影响的,问题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往往也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教师要想彻底解决问题学生的问题,就要寻找问题的“根”,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性格特点、心理发展等多方面,从学生的表现来分析学生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用正确的办法来引导学生,解决学生的问题。比如面对由于家庭教育影响而具有暴躁心理的学生,教师要通过与家长联系,指导家长改善教育方法,学校积极引导学生的措施来帮助学生走向正确的航道。
通过解决学生的“问题”,使得学生走向正常的发展渠道,让学生改变畏难心理,积极学习,主动尝试,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尊重学生差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个体化差异。在教学活动中,同样的知识,每个人的接受程度是不同的,所以就呈现出受教育者个体差异化。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偏激现象,这对受教育者是极其不公平的。在初中时期,正是受教育者性格鲜明,青春热血的时候,一味的督促管教有些时候反而会适得其反,教师要从学生的个性出发,为问题学生特别制订“学习计划”,帮助问题学生进行学习,让他们获得学习的成就感,激发学习的兴趣,从而改善学生的畏难情绪。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加校园活动,鼓励问题学生参与,不要担心孩子犯错,对学生报以包容和鼓励的态度。每位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特殊个体,他们都有不同的生活环境,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智能因素。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注意个别对待,及时发现每位学生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进行培养,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展特性鼓励学生创造价值和发现自我。
问题学生的产生与出现必然是有其原因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因为问题学生存在一定的问题就对这些学生表现缺乏耐心,不够重视的反而就是要更加重视问题,学生,帮助问题学生及时解决问题,走向正常的生活轨迹,要通过做好班级建设,差异化对待学生,發现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进行鼓励等方法,提高学生的信心,为学生点燃前进的明灯。
参考文献:
[1]黄宁.化繁为简:突破学生畏难心理的有效途径[J].基础教育研究,2016(14)
[2]刘伟.浅谈如何克服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畏难情绪:过程成就自信[J].新课程(下),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