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清,诗意重
2019-09-17颜红燕
颜红燕
摘 要:思维导图是一种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近几年来,也是国内外教育研究的热点。古诗词教学讲求对诗歌意蕴的深入理解,让学生在诵读中把握诗词脉络,感受古典诗词的文化魅力。思维导图在语文古诗词阅读教学的运用,通过思维导图的逻辑思维训练来激发学生联想想象,提高学生思辨能力,从而提高古诗词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思维导图;古诗词鉴赏;阅读教学
上下五千年,从先秦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开始,中国古典诗词历经数千年传承、发展,成为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如何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是教师在诗歌教学中所一致追求的。
笔者就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统计,关于知识树、思维导图,学生有初步的概念,但仅仅在政治、生物、地理学科中有所涉及。在语文阅读体验中,最多的方法还是泛读法和圈点批注法,阅读效果一般。特别是古诗词的阅读,更是缺少系统的知识引导和个性化的阅读体验。
思维导图的发散型结构,可以激发学生联想想象,有效获得个性化阅读体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进而提高古诗词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掌握方法,把握要素
鉴赏一首诗歌,一般来说最首要的是明确诗歌的类型。早在战国时期,据说名医扁鹊就提出了“望闻问切”四诊法,中医中的“望”主要是观察,通过人体表现出来的一些特征来观察体内发生的变化。而这里的“望”,是指了解一首诗歌内容的分类,有效地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和大体情感。那么,在初一诗歌教学之初,可以针对学生对古诗词类别概念模糊的问题,先进行诗歌分类的思维导图设计。
在指导学生初步认识思维导图的样式和框架结构的关系后,出示图1古诗词内容主要分类思维导图。教师现场电子绘制或展示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认识思维导图类型,多级分支的意义,让学生对思维导图有清晰的概念。然后利用网络图片,推荐各种个性化的导图模式,引导学生把握诗歌鉴赏的分类和思维导图的一般绘法。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说过:“古诗文的学习重在积累。积累,既是目的,又是方法。在中小学期间积累一定的古诗文,无论是学生的人文素养,还是语文学习的能力,就都有了底子。”学生可以根据范例,在进行诗歌阅读和赏析的过程中,用简单的导图,明确诗歌内容的大概类型和表达情感的大体方向。这对于学生的诗歌阅读来说,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诗歌内容进行分类,概念也会变得清晰明朗起来。
二、引导思维,理清思路
经过阶段性诗歌分类导图训练,学生有了对诗歌内容的大体把握后,教师可以对阅读诗歌的角度进行引导。通过教师思维导图的绘制指导,引导学生了解初中古诗词教学的基本目标,然后根据目标和诗歌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理清思路,寻找切入点,绘制相应的导图类型。
在此基础上,根据诗歌的不同类别和特点,明确诗歌鉴赏的方向,采用多种角度对诗歌进行赏析。如:北京市2018年中考题《次北固山下》,首先明确诗歌的类别,从内容来看,找准“客路”“乡书”,确定诗歌属于羁旅诗,大多体现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第二题,通过两幅图的对比,让学生在辨析中理解“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描绘的画面;第三题积累相关“江”的诗句。可以引导学生绘制自主复习导图:
通过简单的导图,理清考点与思路,培养学生分类整理的能力,清晰的導图设计,可以方便学生进行古诗词的积累。经过长期的思维训练,学生的审题敏感度会得到加强,在不断的辨析、探索中阅读的思路会日渐清晰起来,学习的效能也可以得到提升。
三、激发兴趣,注重个性
古诗词的鉴赏,如果概念不清,仅仅停留在能够熟练诵读诗歌的阶段,对于初中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发现诗歌的奥妙,体味品读诗歌的乐趣,找到有效的诗歌阅读的方法和途径。教师需要激发学生主动探索阅读的方法与技巧,了解诗歌的特征与一般手法的兴趣。
初中阶段,学生的个体差异与特长已经有了初步的区分与体现,笔者根据班级学生个体差异、各自的特长以及他们实际阅读水平等情况进行分组,要求小组内讨论,然后根据不同特长进行阅读分工,如:负责查找作者作品、负责重点字词修辞赏析、负责精读名句推荐、负责主题主旨归纳、负责版面设计、擅长绘画负责绘画、书法好的负责书写等。学生根据自身特长认领相关任务,务必使每一个人都能积极参与其中,成为导图绘制的一分子。当进入个性化独立阅读阶段,在分工明确的多角度诗歌解读后,再进行思维导图合成与展示,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让原来不会阅读诗歌的同学找到诗歌阅读的方向,阅读能力得到锻炼。在相互影响下,学习他人的长处,为集体贡献一分力量,更积极地准备阅读,从而激发学生探究诗歌的兴趣。
有了兴趣为指引,学生对古诗词主旨领会的困惑,也就迎刃而解了。学生也可以在掌握方法的基础上,多角度进行分类阅读,创新阅读,感悟蕴含在古诗词字里行间的独特魅力,领悟古诗词的“精妙”之所在。
四、探究情感,提升审美
王国维认为,诗人的人格是创造境界的首要条件,所以会有“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这样的观点。诗歌的境界是人与情、境相融合,形成诗人独特的格调。诗歌简约凝练的语言风格,诗情画意的画面感,多样性的个性表达,深刻隽永的内在意蕴……无不展现着古诗词的独特魅力。学生的审美情趣,在诗歌情感表达的把握上,也可以根据素材的积累和阅读感悟而不断挖掘提升。
诗歌教学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仅仅有教师归纳的理论的诗歌阅读方法,还是远远不够的。传授给学生死板的知识,莫如教会学生了解诗词作家、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写作背景、掌握写作抒情的基本方法。古人说:“诗言志。”是诗人有所感、有所为而作。学生的知识储备各不相同,每个人的审美水平、理解水平也是参差不齐,如果单一地提出绘制目标或者要求,往往有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还需要通过个性化的深入研究,才能真正从不同角度理解诗歌的意蕴之美;更需要教师全方位的调动,为了拓展学生知识,可以组织班级或者年级进行丰富多彩的思维导图创作比赛和展示。教师要定期为学生甄选主题,尽可能地激发他们的创作兴趣,给他们发挥自由想象的空间,使得思维导图可以个性化绘制。这种私人定制型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诗歌的同时,面对思路清晰、画面感十足的导图,也会让他们充满成就感。
通过组织思维导图绘制评比等方式,鼓励学生在知识积累的同时,进行个性化创作,用学生喜欢的方式,表现古诗词的画面美、结构美、意境美,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个性化的设计中爱上古诗词,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
古诗词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传承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更是先辈们给我们留下的最美的精神遗产。思维导图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在创新学生思维的基础上,理清学生对诗歌鉴赏的思路,进而能够激发学生深入探究诗歌的兴趣,真正感受诗歌意蕴深长的独特魅力,做到理清,诗意重。
参考文献:
[1]黄厚江.一本引导古诗文学习的好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04.
[2]张秋玲,王彤彦,张萍萍.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3:122.
[3]徐瑶.阅读推论与格式个性化阅读[J].教学月刊,2018(10):8-10.
[4]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社,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