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化学教学
2019-09-17许利梅
摘 要:通过对金属的化学性质的教学过程进行探索,在化学教学中设计对比实验、探究实验、引导探究等,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拓展其思维,并在与他人合作探究中,提高他们的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在探究中,引导得当,发展化学核心素养中的“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把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在教学中去,真正体现课堂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化学教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探究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因此,化学实验在教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通过实验教学,不仅要构建化学学科的魅力所在,更要能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和实验探究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其思维。通过由浅入深的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协作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开拓、创新,构建化学核心素养,逐步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就此,我在《金属的化学性质》一课做了如下的安排。
一、通过对比实验,构建模型认知与证据推理
学习就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用已有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把新的知识构建在自己的知识体系里。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金属的物理性质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由他们熟悉的“样子”转变:日用电饭锅的刷洗,为什么选择质软的东西;银白色的镁条怎么变“灰”了;铁锅生锈。这些生活实例的触动,必然会激起他们主动探究的欲望!而通过直观的对比实验:紫红色的铜丝烧一烧就变黑了;手上的黄金戒指却烧不黑。在这里学生还会生发出对前面铁丝燃烧的再探究。产生思维冲突,并借助以往知识,帮助他们通过这些生活实例和直观的实验进行对比,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更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对比不同金属与氧气反应中,探索科学真理的同时,在学生的脑子中构建出了这样的认知: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不相同的,它们有的活泼,有的则性质稳定,并得知反应条件不同会导致产物不同,推理能力得到了提升。
二、注重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思维品质与创新意识
在第二块知识,金属与酸的反应实验中,教师可采取抓阄游戏、放手让学生自主实验的方式,培养他们学会思考、善于设计实验的能力。通过抓取的字条:铁粉和铁丝、条铁片和铜片、锌粒和镁条,让学生自己选择金属形状,之后让学生回答哪种选择更为合理,学生讨论交流,最终确定金属的大小、形状都相同实验才更合理。然后在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證自己的猜想。这样学生在思考中,设计出实验,比较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
这种启发式的探究过程,培养了学生探究的品质,对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化学问题、优化设计方案、独立完成探究操作,都起到了促进作用。学生通过对探究结果的交流,提出进一步改进措施。这样探究活动的开展,不仅培养他们尊重实验事实和证据,而且还培养他们独立思考、批判创新的意识。由浅入深、层层剖析,直达本质。这就直接培养了学生坚忍不拔的思维品质和创新意识。
三、注重对实验观察、辨析,培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力
在第三块的探究金属与金属盐溶液的反应实验中,我先用视频展示了“铝树开花”的实验,然后引导学生动手验证,当他们把打磨之后的铝丝伸入硫酸铜溶液时,观察到了银白色的铝丝表面覆盖上了一层红色的物质,溶液的颜色也逐渐变浅。反之,若把铜丝伸入硫酸铝溶液,则没有现象发生。由此可证明铝比铜活泼。接下来,我又引入铁和硫酸铜的反应,学生亦发现铁可置换铜,而铜置换不出铁。可见,铁比铜活泼。
通过观察、辨析一定条件下物质变化的宏观现象,能从物质的微观层面理解变化的实质是由其内部微观结构决定的,外部电子活跃程度不同,则其活动性也不同。因此,认识微观结构则更有助于预测物质的性质和可能发生的变化。
四、注重趣味性情境教学,实现由学习走向生活
知识是素养的媒介和手段,知识转化为素养的最重要途径就是情境。而趣味性情境教学,发挥语言优势的同时,更能激起学生对化学学科的热爱。
在第一块知识的引入时,我设置了这样的情境:同学们,我们都相处三年了,那么我们各自的脾气都相同吗?那金属呢?通过对比实验,我们发现,金属这些硬气的“英雄”也难过“氧美人”氧气这一关啊!第二块知识讲解中,我是以日常生活中,学生玩泡泡液的体验,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实验,发现金属的“力气”也各不相同,它们也会玩“泡泡堂”的游戏。在第三块知识中,通过金属之间能否发生置换反应,引导学生得出原来金属也有怕的“人”。
这样的课,学生乐此不疲,不仅感受到化学的魅力,更感受到知识源于生活、服务生活的理念。
把核心素养贯彻到化学课堂中,就是把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在教学中去,真正体现课堂的育人功能。落实核心素养,我们既要遵循知识内在的逻辑规律,又要遵循学习者的认知规律,把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习者真正实现素质发展。
作者简介:许利梅,阜阳市第十八中学化学教师,女,本科学历,中教一级,初级中学教师资格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