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的需要节点进行“作者简介”
2019-09-17穆仕学
穆仕学
摘 要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组织实施微探究教学,本文就“作者简介”这一微问题的探究实施做简单的例谈,以期各位方家指导。
关键词 初中语文;微探究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15-0182-01
语文微探究教学,是指在语文教学中,从微视觉入手,通过选择切入点小、提炼精当、质量品位高等“微小”“精微”“微妙”的微任务,以可挖的探索研究或探寻追究为特征,以期达成课堂教学的更优化、效能化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
一、微发现——“作者简介”常规节点例举
教学设计一:《一片槐树叶》
(一)谈话、追忆,导入课题
PPT展示:(课题及作者)一片槐树叶纪弦(一)谈话、追忆,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一次追忆,在我们的记忆中,有没有过看到某种事物就会激起我们内心的某种情感的时候?
生:……
师:(小结,切题。)哦!看来,这样的经历,这样的感受,在我们的生活中,在同学们的记忆里,还比比皆是呢!这好像是人生必经的情感驿站!你看,就连著名作家、诗人纪弦也有过这样的情感经历。那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一片槐树叶》,去感受诗人藏在槐树叶里的那份浓浓的情怀!
PPT展示:(课题及作者)一片槐树叶纪弦
出示幻灯片——纪弦,祖籍陕西,原名路逾。1934年创办《火山》诗刊。1936年东渡日本,回国后与戴望舒等创办《新诗》月刊。1948年赴台湾一直到退休。1976年移居美国。他是现代派诗歌的倡导者。诗风明快,善嘲讽。他的诗极有韵味,且注重创新,是台湾诗坛的一面旗帜。被誉为‘诗坛上的常青树。
阅读教学会在“出示课题”之后设置“作者简介”这一节。而从未考虑这样的“作者简介”对阅读赏析是否有帮助,甚至还成了一种模式。而且“作者简介”的内容就只是从资料上全部移栽,从不考虑适不适合自己的土壤。笔者曾听过一些阅读教学课,大多数的教师都如上案例这样样设置,也如此教学。
二、微探究——阅读教学是否就必须“作者简介”
那些学生从小就知道的,耳熟能详的大作家,比如鲁迅、李白、杜甫等,那就不用介绍了,所谓的学生知道的不教。另外,在说明类、议论类文章中,“作者简介”对阅读根本无益,那也用不着介绍。
所以,阅读教学中是否进行“作者简介”,教师预设是要知人论世,对阅读有益的,就要“作者简介”,对阅读无益的,就没有必要“作者简介”。同时,“作者简介”不能照搬资料,要根据阅读的需要进行整合,有用的才是有价值的。
三、微实践——为整合过的“作者简介”
我们下来看一下经过整合后的“教学设计一”:
(一)谈话、追忆,导入课题。
(二)朗读、感知,了解大意。
(三)品味、理解,体会情感。
1.品味、理解
师:果然是集体的力量大!同学们的激情朗读,仿佛这片槐树叶就在我们眼前,那么,作者笔下的槐树叶是一片什么样的槐树叶?为什么是这样的一片槐树叶?请大家结合具体的诗句,说说你的理解。(PPT:我理解“这是一片的槐树叶,因为。”)
生:(思考、理解)……
2.表达理解
师:(引导学生按PPT上的句式说话。)
生:(按句式说话,表达自己对作者笔下这片槐树叶的理解)……
师:(如果学生解读有障碍,则适时点拨引导,补充背景及未知经验。)
诗人1948年去台湾,1954年写这首诗。此时,诗人已远离大陆故土六年了,六年里,诗人一次也没有回过故乡。因此,这片从古老的诗集里偶然翻捡到的来自故土的槐树叶,在诗人笔下就有了更丰富的情感内涵。请同学们继续说你的理解!
生:……
由以上教学设计,我们能够看出,“作者简介”已经设计到了教学过程的第三环节的“表达理解”之后,这个设计是多么巧妙,当教师出示问题——我理解“这是一片的槐树叶,因为”之后才进行“作者简介”,而且是经过整合的“作者简介”,这对于学生去说说理解,将有多大的帮助啊。这样的设计,学生就会有了思考,有了体验,同时还有了表达,而最初的设计,说白了,就只是死教知识而已。
四、微结论——在阅读教学的需要节点上“作者简介”
阅读教学中的“作者简介”这个环节要不要进行,怎样进行?教师要根据文本特点,学生的认知水平与阅读教学的目标去确定,不能千篇一律。要进行“作者简介”,也要在阅读的需要点上进行,不能千课一面地进行“作者简介”。只有这样,阅读教学才能更加有效。
以上案例,我们不难看出,初中语文微探究教学,追求的是开放、高效的教学效果,其中“微”是属于微观层面的,虽然目标指向于“小”,但这个“是”以小见大,“小”在能牵一发动全身,能窥一斑而见全貌。只要我们的语文教师们,善于在教学中捕捉微问题,并进行有效的微探究与微实践,收到的效果就不一定会是“微”了。
参考文献:
[1]冯为民.高中语文微探究论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