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层协商民主研究述略
2019-09-17郭旭莹袁野
郭旭莹 袁野
摘要:本文主要以农村基层协商民主为研究对象,试图从国内外研究的角度了解我国农村基层协商民主的研究现状及其成果。通过阐述以上两个方面的研究情况,希望为进一步推进农村基层协商民主探寻可行路径提出相关建议,提高乡村治理能力,推动乡村发展,更好地实现乡村振兴。
关键词:协商民主;农村基层协商民主;乡村振兴
2018年国务院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强调,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提高乡村治理能力与治理水平,离不开村民积极参与自治实践,大力推行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对提高乡村治理水平有重要作用。中国的农村农业农民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基石,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强化农村的治理能力与治理水平,大力推行农村基层协商民主迫在眉睫。
1 国内研究现状
1.1 协商民主研究现状
自西方的协商民主概念传入中国之后,国内学界开始广泛关注中国协商民主的发展。当前,学者们研究的视角已经涵盖了协商民主的理论内涵与基础、理论和实践意义及未来的发展路径等诸多方面,取得了不斐成果。
在协商民主的内涵定义上,学者林尚立将协商民主看作是民主政治的一种表现形式,认为:“协商民主是基于民主程序的协商性价值偏好和由此产生的协商性运作程序、制度体系运作及其发展的民主政治。”学者燕继荣将着眼点放在协商民主的协商性,他认为协商民主指的是在确保公平平等的条件下,鼓励广大人们群众积极地参与到公共决策的交流探讨中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而并非将民主拘泥于传统的选举阶段。关于协商民主的价值,学者燕继荣从民主制度的角度分析指出,协商民主是公民利益诉求进行协商的主要环节,为广大群众认识民主政治提供了更多角度。学者胡柳娟从人民民主的角度指出协商民主是我国选举民主的重要补充,具有人民民主的本质,优化政治领导体系。在协商民主的路径发展上,学者齐卫平从多角度提出要在培育社会资本,激发公共理性,加强制度建设,坚持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共进发展这4个根本路径着力,发展协商民主。学者张梦涛从不同协商民主层面提出要在人民政协、党内协商、基层协商、网络协商等方面不断创新协商民主发展路径。
1.2 农村基层协商民主研究现状
1.2.1 关于农村基层协商民主重要性的研究 推动我国协商民主有力发展,农村基层是一片不可忽视的土地。学者赵秀玲从政治文化角度指出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大大提升农民参与乡村民主治理的广度与深度,推动乡村治理由行政管治向协商共治转变,培育广大农村民主、平等、合作的政治文化。学者刘欢从农村民主发展的角度强调发展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在协调利益矛盾、完善农村基层民主形式和促进其有序发展方面具有现实意义。学者宋连胜、白启鹏从时代价值的角度指出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在推行农村基层民主选举、提高村民政治参与、科学决策农村村务、完善农村治理体系、公开村务信息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可见,学界对于推行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建设的稳定发展都报以期待,认为贯彻落实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强国、满足乡村振兴战略中对于乡村治理有效的要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2.2 关于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存在问题的研究 在我国农村基层广泛推行协商民主也存在一定的困难与挑战,学者蒋春慧指出,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基层干部民主意识淡薄,阻碍协商主体的参与、协商主体参与能力存在差异,协商民主的参与程度低、协商民主相关制度的缺失、实践形式有待创新等。朱哲、史博、包阿古达木从制度建设角度提出农村基层协商民主主要面临群众参与程度、政府环境引导、实践方式的契合程度、法治建设等四方面的问题。学者白启鹏、闫立光以乡村“空心化”现象为背景阐述了参与主体的缺席、治理结构的失衡、协商过程的空洞三方面在推行农村基层协商民主的阻碍。学者徐行、陈永国从主体性困境的角度分析推行农村基层协商民主的困境,提出受经济状况、传统文化和全能政府的影响,农民的主体地位被淡化甚至丧失而沦为他者,而他者的身份,正是造成农民主体性困境的根源。目前,学界一般认为农村基层协商民主的推行困境在于协商民主的主客体、制度层面、经济层面等综合作用影响。
1.2.3 关于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发展路径的研究 推行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势在必行,这是强化我国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关键手段。学者吴兴智指出应从协商式治理主体的自身政治文化转型、协商式治理的功能转型以及体制性路径三条路径同时推进促进乡村协商民主的发展。学者苏爱萍认为, 要在实行农村基层协商上民主中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对协商民主的程序化以及协商内容的选择要切实推进。学者尹崟则提出要在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平台化、大众化、法治化、程序化四个层面推行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国内学者对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发展路径的研究要点都是建立健全完善的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制度,建立完善的监督及问责机制,从制度层面保证农村基层协商民主的发展。
2 国外研究现状
2.1 协商民主研究现状
国外对协商民主的研究最早在20世纪后期,20世纪80年代之后,西方学者的眼光纷纷关注到协商民主。在协商民主概念阐述上,乔舒亚·科恩认为协商民主是受公共协商支配的社团,将协商民主认为是社团内部的政治理想的实现行为。爱丽丝·马里恩·扬将协商民主理解为交往民主,认为协商主体之间存在的文化上、社会上的差异正是协商的动力,差异应该被视为促进理解的资源,而不是必须予以消除的分歧。在協商民主发展方向上,罗尔斯提出了“理性多元论”,根据社会层级分化提出真正的正义必须要形成公共理性,即协商民主。哈贝马斯对协商民主提出了交往理论、商谈理论和话语理论,他主张建立一种新型的话语政治模式,提倡用程序主义来重建民主制度。同时,他指出协商民主是一种建立在交往行动基础之上的程序民主,是协商与法律相互交叠的结果。
2.2 农村基层协商民主研究现状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世界各国与中国的交往越来越密切,与此同时,国外的专家学者在研究时也热情关注中国协商民主的建设,纷纷把视野转入中国,开展对中国政治建设的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国外的专家学者着眼于我国农村基层的民主政治建设和发展,为我国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建设提供了一些启发性的意见和建议。
美国学者戴穆珍认为中国农村的政治建设中存在两座大山,即官僚主义和庇护主义,农村基层干部的贪污问题是阻碍农村基层政治建设的最大阻碍。美国学者欧博文用农村发展的经济水平衡量中国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得出经济发展水平与民主建设水平呈正相关的结论。德国学者阿魄曼则将研究重点放在农村基层的关系上,他认为中国农村的基层协商民主建设进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农村基层复杂的关系问题。根据笔者所查找的文献显示,国外学者对农村基层协商民主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政治、经济层面对协商民主发展产生的影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并未进行详细的研究探讨,所得出的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讲具有不全面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长期坚持、不断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同时强调要推进我国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乡村是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国内外学者对我国农村基层协商民主所遇到的问题及解决路径已经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但其所提的对策在实行过程中的现实可行性还有待商榷。农村基层协商民主的推行过程也是一个会不断产生新问题的过程,我国地域辽阔,农村基层情况复杂,如何在农村切实推行基层协商民主制度需要学界的长期关注,有待于更多学者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分析,探求具有现实可行性解决路径,促进农村基层协商民主的有效运行。通过不断推行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发展完善我国协商民主制度,推动农村政治建设蓬勃发展,从而推动乡村的不断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