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自然观的转变与教学应对

2019-09-17方峥嵘

江苏教育 2019年13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摘 要】引导学生感受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其热爱自然、乐于亲近自然的情感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目标之一。《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中蕴含的自然观念较之以往发生了很多变化,强调引导学生在与自然的交往活动中建立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的关系。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行为以应对教材观念的转变,进而落实课程目标。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自然观念;解读与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49-0057-05

【作者简介】方峥嵘,南京市江宁区教学研究室(南京,211100)道德与法治教研员,一级教师,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南京市道德与法治学科带头人,《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编委。

“儿童与自然”是儿童生活的三条主线之一,引导学生感受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其热爱自然、乐于亲近自然的情感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目标之一。以《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例,我们可以感受到教材中的自然观较之以往发生了很多变化,强调弱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观,鼓励学生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树立与自然共生共存的观念,建立人与自然之间平等、审美的生态关系,从而实现天人合一的和谐状态。

然而,教师在对待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自然教育内容时,还存在着将人与自然相割裂,关注自然科学知识传授,仅从功利的人本主义视角出发激发学生爱护自然之情等现象。这样的教学固然可以增进学生对自然的了解,生成爱护自然的情感,但这样的认知、情感并非是建立在真实的互动体验基础之上的,而是被灌输的。那么,教师如何将教材观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继而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呢?

问题一:如何从“人本”到“共生”,建立共生共处的自然观念?

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外国小男孩翻看《新华字典》时发现字典中对于“牛”的解释是这样的:哺乳动物,趾端有蹄,头上长一对角,是反刍类动物。力量很大,能耕田拉车,肉和奶可食,角、皮、骨可作器物。他惊叹字典竟然是从屠夫的视角去认识牛的。这样的视角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实践—需要”的关系上的,把自然当作人类多种需要的满足者,人类通过作用于自然界的实践达到自己的目标。[1]这也是我们以往在教学自然类内容时经常持有的观念,以下教学片段就是典型代表。

有教师是这样教学统编《道德与法治》一下《花儿草儿真美丽》一课的:

师:花草树木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它们不仅美化了我们的环境,还对我们人类有很多其他的作用呢,请你说说看。

生:大树结的果子可以吃。

师:是的,不仅果子可以吃,许多植物本身也是很有营养的,可以作为我们的食物。还有哪些作用呢?

生:植物可以吐出氧氣。

师:是的,植物可以净化空气,让我们的空气更加清新。

…………

师:植物还有这么多作用呢!(课件呈现植物的各种作用)植物为我们人类做出了这么多贡献,你有什么话想对植物说呢?

生:谢谢你为我们做了这么多贡献,我要好好爱护你。

很多教师在激发学生爱护植物之情时都会采用以上教学方法。一直以来,我们的教学常常暗含着以人类为中心的功利主义自然观,因为对人类有利所以才爱护。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越来越多的学者呼吁从“人本主义”走向“弱人类中心主义”。美国环境伦理学家拜伦·诺顿的“弱人类中心主义”认为:在承认人的利益的同时还要肯定自然存在物有内在的价值。当我们将以上教学中对植物“作用”的交流转为对其“本领”的发现时,学生便会从生命独特性的角度发现自然界中一花一草的美丽与可爱。以上教学可进行如下改进:

师:植物是大自然中的小精灵,它们和小朋友一样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本领,有的会开花,有的会结果,你还知道它们有哪些特别的本领吗?

生:我知道菊花的花可以泡水喝,清火的。

师:是的,很多植物都会开花,有些花还有一些特别的作用。植物除了有开花的本领,还有哪些本领呢?

生:蒲公英的花成熟之后会长出种子,风一吹种子就会飞。

师:这是蒲公英借助风帮助自己繁育后代呢,是不是所有的植物都这样繁育后代的呢?

生:我知道有的植物扦插一根枝条就可以活。

生:我在一本书上看到凤仙花的种子成熟后会“啪”的一声炸开,种子会弹出去很远。

…………

师:植物繁育后代的本领各不一样,它们还有什么本领呢?

生:(一个学生端起带来的玫瑰花盆栽)老师你看,这株玫瑰花枝干上长了好多刺。

师:是呢,这些刺可以保护它不被其他生物伤害。植物还有其他自我保护的本领吗?

…………

师总结:从大家的分享中可以看出,每种植物都有自己独特的本领,现在看看身边的这些植物小精灵,你们有什么话想对它们说吗?

生:植物,你们真了不起,有这么多本领,真佩服你。

生:你们的本领可真多,我也要有很多本领。

生:我喜欢这些植物,因为它们本领大。

从上述教学中我们发现,随着对植物本领认知的不断丰富,学生发现这些植物作为自然界中与自己共生的生命体的内在价值,感受到它们的个性,并带着审美的眼光去欣赏、发现它们的独特性。这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其对植物的喜爱、崇拜之情也油然而生。学生把它们看作是与自己共同成长的“伙伴”,并建立起人与自然之间道德的、审美的生态关系。

问题二:如何从“认知”到“体验”,激发和谐乐处的人文情怀?

《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中自然内容的教学并非指向自然常识的获取,而是要帮助学生理解自然与人的关系。例如:一下《大自然的礼物》一课中“大自然的语言”板块的教学并非让学生熟记大自然的语言,而是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自然现象与人类生活的规律,从而感受大自然的智慧,激发对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学目标的转变促使教学路径由“认知”转向“体验”。

首先,教师可以开展体验性活动,从而增进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之情。鲁洁教授认为,人存有一种自然的根性,人的根还在自然,因此与自然的亲近倾向是很自然的。儿童在与自然的亲近中会产生移情,会激发他们心底的爱护、关怀之情。[2]教学时,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开展利于学生亲近自然的体验性活动,从而促进学生情感的自主生成。例如:教学一下《风儿轻轻吹》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模拟风的声音来感受风的脾气;可以带领学生走进自然寻找风的影子;可以开展“我和风儿一起玩”创意游戏活动,体验在自然中游戏的欢乐。教学《花儿草儿真美丽》时,可以带领学生走进自然,去看花看草,去发现花草作为独立生命体的魅力。在与大自然的亲近中,学生会对自然现象产生好奇心,同时也会产生试验一下、探究一下的冲动。

其次,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开展体验活动。学生独特的生活经验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应加以珍惜。例如:教学一下《可爱的动物》一课时,教师可以邀请学生带来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照片、模型等,然后通过“我与小动物的故事分享会”引导学生交流分享自己对动物的已有认知及与它们相处的快乐体验,通过彼此经验、体验的融合、丰富,学生会增进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问题三:如何从“静态”到“交往”,应对儿童的“自然缺失症”?

美国作家Richard Louv在《林间最后的小孩》一书中用“自然缺失症”一词描述了现代社会中的儿童与自然缺乏联系的现象。看看今天儿童的闲暇时光,离开了电子游戏和现成的玩具他们已经不知道自己可以玩些什么了。尾关周二在《共生的理想——现代交往与共生、共同的思想》一书中指出:“在作为近代延伸的现代,孩子们的不幸在于他們极少有机会去体验与自然的一体感,享受从中获得的喜悦。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存在着比混凝土人工建筑包围儿童更严重的问题,如电子共同体、没有地图的共同体趋势的增强,人们对以身体定位的地域环境的关心减弱,席卷孩子们的信息环境膨胀等。[3]这带来的不仅仅是游戏成瘾的问题,更会让孩子们的创造力减退。一次,笔者在执教《大自然的礼物》时,为了让学生体验大自然会带给我们不一样的快乐,笔者展示了自己捡来的几根小木棍、小石子和几颗橡树果。笔者对学生说:这些是老师在大自然中发现的玩具,你们猜猜看这些玩具怎么玩呢?结果四个学生居然不约而同地回答:用石头擦出火花,点燃小棒烤橡树果吃。这样的认识无疑是学生从书本中获得的。应对儿童的“自然缺失症”,我们的教学需要从“静态”走向“交往”。

首先,鼓励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自然、亲近自然,是学生建立与自然互动关系的基础。教学中,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活动,帮助学生体验大自然带给我们的快乐,激发学生主动亲近自然的情感。如:笔者在执教《大自然的礼物》一课时,先演示大自然中藏着的“玩具”:小木棍、小草根、小石子、小种子……让学生在课堂上玩一玩,然后引导他们思考,还可以怎样玩?当学生体验到大自然中一草一木一虫一石给他们带来的不一样的新奇体验时,就会乐意走进自然。这时笔者顺势引导:在大自然中还藏着许多这样好玩的玩具呢,小朋友们快去发现吧。课后,常常会有学生一会儿捡一片小树叶,一会儿捡一粒小石子,然后兴奋地与笔者和同伴分享自己的新玩法,课堂引导开启了学生主动亲近自然的心门。另一方面,教学可以从室内走向室外,教师应带领学生闻一闻花香,听一听鸟语,发现藏在大自然中的那些小秘密,让学生在主动探寻中获得快乐的体验,从而消解与大自然的疏离感,并生发亲近自然之情。

其次,教授学生与自然交往的生活智慧。低年级学生的认识处于从“万物有灵”到人与自然分化的过渡阶段。受自我中心思维方式的影响,他们倾向于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对待大自然中的动物、植物,但这通常会因为对动植物错误的爱心和不设防的亲近而给自己带来伤害。[4]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亲近自然,另一方面需要教给他们与自然交往的生活智慧。如:有教师在执教《可爱的动物》时,呈现了四个常见的生活情境:(1)每天给金鱼喂食;(2)带上喜爱的食物喂猴山上的猴子;(3)搂抱流浪猫;(4)给小燕子搭窝。教师在引导学生辨析“这是真喜欢小动物吗?”时,并没有停留在对错与否的判断上,而是引导学生追因溯源,从而让学生明白:爱护小动物需要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尊重它们的生活习惯。在与小动物的相处过程中知道怎么保护自己,知晓当自己不小心受伤时该如何处理。这些生活的智慧能让学生与自然愉快、安全地交往。

问题四:如何从“单一”到“多元”,实现天人合一的思想启蒙?

天人关系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天人合一的主要内容是人性、人道与天理、天道的合一,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它最深刻的含义之一,就是承认大自然具有生命意义,具有自身的内在价值。换句话说,自然不仅是人类和一切生命之源,而且是人类价值之源。

从“单一观点”到“多元对话”。教学中,教师往往追求教学的顺畅,希望学生的观点一致,觉得只有这样,才是教学效果好的表现。一位教师在分享《可爱的动物》一课的教后感时说了这样一个课堂细节,学生总结学习的收获时,有学生说:学了这一课,我一定会用生命去保护小动物。教师认为这是教学目标达成的标志。而笔者认为这恰恰是教学的失败。试想如果学生说的是真话,有一天他冒着生命危险去抱走要被车撞到的小狗,这难道是我们的教学想要的效果吗?如果学生说的是假话,那他为什么这样说?显然,他觉得教师喜欢听这样的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这与教师的教学导向有关。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情感,过于强调动物的可爱,但只强调动物生命的价值而忽略人生命的价值,这样的倾向是错误的。

自然界中的小动物真的都是可爱的吗?毒蛇可爱吗?苍蝇蚊子可爱吗?请看另外一位教师的教学:

师:下面我们来到动物明星馆。(教师展示动物明星墙,示范“小狗明星卡”的制作方法)

师:每个人选择自己喜欢的小动物,为它们做张明星卡吧。

学生分组制作动物明星卡。教师把选择相同动物的学生分成一组,形成了“熊猫明星组”“小兔明星组”“燕子明星组”“乌龟明星组”,但是“蛇明星”“苍蝇明星”没有学生选择。

师:为什么大家都不选蛇明星和苍蝇明星呢?

生:蛇有毒!

生:苍蝇讨厌!它传播病菌!

师:看来,同学们都不喜欢它们!哎呀,那它们有什么本领,你们知道吗?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汇报。

师:通过刚才大家的交流,我们发现,蛇有好多本领,它能用信子感受猎物,可以把身体盘绕起来,可以吞下比它嘴巴大数倍的食物;苍蝇的眼睛由几千只小眼睛组成,视野广,看得准。那么,它们是明星吗?

生交流后总结:虽然大家都不喜欢蛇和苍蠅,但它们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它们也是明星。

教师让学生制作动物明星卡,包括自己并不喜欢的动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发生了变化,从只是简单喜欢小动物转变为尊重这些小生命,学生的爱心和责任心都得到了增强。

从“单向交往”到“多元互动”。在传统的自然类话题教学中,我们通常的做法是引导学生保护与热爱自然。传统教育哲学认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既有与自然和睦相处的需要,又有改造自然的需要,这是对立统一的。所以,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双向度或多向度的,而不应是单向度的。[5]在《大自然的礼物》一课的教学中,笔者一方面让学生寻找大自然中的礼物,呈现大自然丰富的物产,让学生了解我们生活中的一切都来自自然;另一方面,展现人们的辛勤劳作,让学生体验到,由于人类的积极活动,大自然变得更有生机与活力,自然万物都深深地印上了人类选择与活动的印迹。劳动是人与自然物质代谢的直接媒介,“我和大自然”单元学习之后,教师开展开放性延伸活动,种植一株植物、饲养一个小动物,或参与社会认养活动。在劳动中,学生实现了与自然的多元交往,增长了与自然相处的智慧,同时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也因此在学生心底自然生长。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应该在平等、关怀的课堂氛围中进行。在这样的课堂中,能实现心灵与心灵的开放对话,能除去虚伪与浮躁,坦然地求知、成长,人的精神世界也才能不断完善,走向和谐。

【参考文献】

[1]彼得·辛格.动物的解放[M].孟祥森,钱永祥,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60.

[2]鲁洁.回望八十年:鲁洁教育口述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61-64.

[3]尾关周二.共生的理想——现代交往与共生、共同的思想[M].卞崇道,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45.

[4]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德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93.

[5]刘复兴,刘长城.传统教育哲学问题新释[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
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情感教育
初中《道德与法治》“六步五环”高效教学模式初探
遵循身心特点 助推幼小衔接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生活化理念及其实施探讨
浅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栏目设计的选择和使用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