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曲悲凉的文化挽歌

2019-09-16黄一晨

青年文学家 2019年24期
关键词:民族文化

黄一晨

摘  要:寻根文学作为中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一个重要文学流派,虽然存在的时间不长,但是凭借其独特的“文学寻根”内涵,在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淡彩的一笔。本文通过多角度探究寻根文学兴起与衰落的原因,浅谈寻根文学为当代文学发展带来的启示与思考。

关键词:寻根文学;民族文化;现代形式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4-0-03

寻根文学产生于中国当代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当时文化热,文学流派众多的大环境下,凭借其独特的文学特色,异军突起在中国文坛上,为当时的中国文坛添上了一抹独特的色彩,虽然寻根文学的文学史地位不可低估,但是由于其存在的时间不长,又曾引发过巨大的争议,因而寻根文学常常被认作是昙花一现,在研究过程中也常常被忽视。然而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寻根文学的兴衰历程无疑是一曲悲凉的文化挽歌,有太多的地方值得思考,值得借鉴,也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更多启示性的意义。

一、寻根文学的兴起

寻根文学以其独特的文学特色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涌现的众多文学流派中脱颖而出,展示出了寻根文学的独特魅力。寻根文学重点在于把握文学的“根”,而“根”就体现在民族文化之中,“寻根文学”自问世以来,就标榜要探寻民族文化的根脉,而这“根”就深扎在民族文化之中,要充分地挖掘传统民族文化之中弥足珍贵的文化素材,并以历史和现代的双重眼光重新审视,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做出全新的阐释和认知,以发掘民族文化之中优秀的,积极的文化内核,从而建立起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特色和文学风格,将文学的“根”延续下去。这也是每一个以寻根为己任的寻根作家所追求的。而探究寻根文学兴起的原因,乡土文学的影响、八十年代文学影响和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都给予了寻根文学强大的理论背景与支撑。

(一)乡土文学的影响

中国自现代文学发展以来就与“乡土”结下了不解之缘,乡土中国更是一直在发展,不断产生新的文化内涵,现代的乡土小说在五四时期文学研究会的影响下不断发展,这些从乡土小地方走出来却旅居在大城市中的作家们心中满怀复杂的情感,通过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回忆重组关于故乡的乡土生活和风土人情,来表现封建宗法制社会下民众的愚昧麻木,揭露国民的劣根性;鲁迅先生的《故乡》可以作为现代乡土小说的源头,小说中闰土在封建宗法制的摧残下变得麻木,像行尸走肉一般,那一声“老爷”不仅让小说中的主人公深刻感到震撼,更是让后世读者深深地感受到封建制度下农民的悲哀,国民劣根性需要解救的迫切性;此后无论是三十年代的京派小说塑造的乡土世界,四十年代的追求乡土大众化,赵树理作品中与农民的直接对话又或是孙犁作品中的人情美和人性美,建国以后当代文学对乡土社会与生活的种种描写,都将乡土中国这一话题深入了一步。在大半个世纪中国乡土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寻根文学自兴起之初就与乡土文学紧密相连,更是深受乡土中国的影响,寻根文学的作品无一例外的带有浓厚的乡土色彩。

寻根作家们将自己最为熟悉的故乡文化作为其展现寻根文化的最好载体,中国国土辽阔,地大物博,地域之间的文化差异极大,寻根作家及时灵敏地抓住这个地域特点,将散落在不同地域的民间传统文化重新呈现在了现代化的社会面前。汪曾祺就曾在《中国寻根小说选》的序文里说到:“寻根小说十分注意对风俗的描写,几乎无一例外。”[1]无论是贾平凹的商州文化,韩少功的湘楚文化,郑万隆的黑龙江文化又或是莫言的齐鲁文化等等,都是在用一种鲜明的地域个性语言来进行文学描述,又进一步地以城市人的眼光,用现代化的形式审视乡土,将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倾注在寻根作品的创作中,表述着乡土社会的风俗人情,挖掘着现代社会人心的精神结构,带着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增加民族文化的认同感,重塑民族文化,让“根”深入人心。

(二)八十年代文学影响

文学流派的兴起离不开时代环境大方向的影响,寻根文学的发展无疑是离不开中国当代八十年代文学语境的状况,新时期的文学开始于1979年召开的全国第四次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新时期的文学话语资源重新开启,作家们正跃跃欲试,积极书写与建构新时期的文学样式。与此同时,充满创新与探索的八十年代文学思潮一波又一波扑拥而来,无论是作为新时期的第一个文学思潮伤痕文学,还是之后的反思文学以宽广的思想深度和历史深度秉承着伤痕文学的创作传统对现实主义进一步深化,传达着真实的文学想法;改革文学更是以重回现实主义的姿态审视改革开放以来时代的变迁和人民的心态变化;先锋小说则是在与寻根文学统同一时间内萌芽的新的文学思潮,通过叙事游戏,语言实验的方式展现文学。

正是在这样一个环境宽松自由的文学条件下,各种文学流派风起云涌,思想状态也在不断地更新换代,带着一种全新的审视文化与政治、传统与现代的视角,寻根文学应运而生了。与此同时寻根作家大多是以知青作家为主,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下,知青作家刚刚经历过“上山下乡”,带着强烈的知识分子意识感,与生俱来的政治责任感,使他们站在文化自觉的角度上以民间和传统文化的视角重新审视社会现实。例如:阿城的《棋王》,就是以主人公王一生的知青經历为主线,讲述了主人公虽身处时代洪流中却坚守知识分子的使命感,处变不惊,安定自若的精神面貌。小说本质上讲述的就是知青的生活,知青的回忆,普通却不平凡,是寻根文化最真实最典型的人物形象代表,也传递着作者站在文化的角度上对中国传统文化儒道之学的推崇,对民族前途的忧虑与思索,这也正是身处八十年代文学环境下学者作家们的共同思考。

(三)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影响

文学从不会脱离这个世界而独立存在,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同世界的联系愈发紧密,新时期文学以来,中国作家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外国的优秀文学流派,与此同时,1982年,拉美著名作家马尔克斯凭借着充满拉美地域色彩的《百年孤独》一书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引发了中国作家群体的广泛关注,而《百年孤独》是典型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因此魔幻现实主义也以一种全新的视角进入到了中国作家的眼中,八十年代兴起的中国寻根文学中,更是明显地受到了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相比于在殖民地受奴役的社会的大环境下,拉美作家激发出来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只能通过对拉美本土原始文化中的自然生活的描写,借助游戏的笔调,将生死时空的界限模糊,又加以大量的象征,神秘,意识流的表现手法,将古老的文化和现实结合。而此时中国寻根文学的知青作家们正是在社会时代的转型期间,承受着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阵痛,却还是满怀着对国家民族的希望,自觉承担起历史责任与使命,试图通过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深入挖掘,汲取传统的营养,完成振兴民族文学的路。中国的寻根作家们似乎看到了第三世界国家的文学有了更多走向世界文学的可能性,一大批模仿拉美魔幻现实文学的作品应运而生。寻根作家开始在传统的底蕴下融入了新的元素,将象征,荒诞,意识流,黑色幽默,反讽等艺术手法,应用到了寻根文学的创作之中,用魔幻的现代的形式展现中国传统之“根”,在浓厚的传统民族文化审美情景下融入另一种意向主张,呈现出斑斓的艺术面貌,以一种全新的眼光审视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优劣,感受着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的遗风,找寻文化之根的力量源泉,开拓出一条传统与现代并存的文化寻根之路。例如:在韩少功的《爸爸爸》等一些寻根作品中总是充满着奇幻的想象,运用现代化支离破碎的叙述手法巧妙地将现代城市文明与传统农业文明的冲突结合起来,引发思考。

二、寻根文学的衰落

寻根文学曾以傲人的姿态绽放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文坛,却终究躲不过昙花一现的命运,探究其衰落的原因,理论本身的局限,作家的焦虑,作品隐含着的矛盾,都成为不可忽视的因素,寻根文学终究只演绎了一曲悲凉的文化挽歌!

(一)理论的“模糊性”

文学流派的发展毫无疑问需要明确的理论延续,而寻根文学在发展的过程中却始终面临着寻根理论的模糊,也正是这种模糊最终导致了寻根文学的衰落。

首先,寻根文学是典型的理论先行的文学流派,在寻根作家最初的探讨中,对所追寻的“根”的确定的概念充满着模糊,作家群体一直将目光投放到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当中,但是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文化之“根”,却莫衷一是,甚至对文化的“根”的本身态度也充满着模糊。作家内部分歧的巨大,使得关于作品主题——“根”只能依据个人对于文化的认知程度和审美意趣进行随意创作,其表达的艺术思想也是因人而异,这其中作家的情感因素就占了很大的比重。例如:寻根作家中阿城热衷于庄禅文化,莫言执着于原始的生命力等等。这样的理论模糊只能导致寻根作家依据自己的理解漫无目的的自由发挥而缺乏一个统一有效的指导,有的作品试图深入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深层探析国民的文化结构,而未给出明确的寻根答案;有的停留在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美好之中,试以纯文化的美德改造国民社会;有的采取折中态度,一边披露民族文化中的丑陋现实;一边又惋惜原始生命力的美好,有的又全盘否定。对传统民族文化持肯定态度的一派以阿城的《棋王》为主要代表作品;持否定态度的以韩少功的《爸爸爸》为主要代表作品,持辩证态度的以冯骥才的《神鞭》为主要代表作品。

其次,寻根作品在文学与现实的关系上也充满着模糊和矛盾,寻根作家在理论探讨阶段一直试图以一种纯文化的角度阐释文学以及寻找文化之根,在古老传统的文化之中找到一席安身之处,借助一些传统风俗的描写,现代化的创作手法来刻意的回避社会现实。然而,文学与现实本就是互相影响而存在的,单纯的描写文化而不涉及现实社会的内容,缺少了现实的生命体验,使得作家们的生命经历与文学体验不能完全融合,看似是维护了文学的独立性,实则缺乏现实的真实含量,纵然文化意蕴深厚,但是仅仅依靠这种单一性的文化内涵而缺乏长期维系的纽带,文学之根也是难以长久的发展,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在一片模糊矛盾中渐渐枯萎,最终只能使得寻根文学走向了死胡同。

(二)视野的“片面性”

寻根文学自产生之初就将创作的重点放置在了传统文化之上,然而实际的文学作品中却缺失“文化”的现代内涵,寻根作家只得在传统上大做文章,将民族内容形式化,片面化,刻意的追求民族文化的厚重性,却不自觉的陷入重复描写传统文化的怪圈,这样盲目的追求原始的民间文化,在表面层次上的刻意描写,却不能真正从传统民族文化中获得警示,反而是导致了寻根文学衰微,寻根文化愈发的空虚化,无意义化,只能通过传奇性的故事加持,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反而让文化更加苍白无力,更加单一化。或是在追寻民族之根的创作的过程中却将那些落后,愚昧的东西展示出来,美好却消失殆尽。

此外,寻根作品的片面性体现在将写作的重点投放在了偏远山区村落,挖掘那些隐藏的传统文化,作为创作的主题,乐此不疲地讲述着一些传说,野史,民歌,看似抓住了重点,看似增加了作品内容的含量,却是将作品沉浸在自己营造的传统文化历史中,只是单薄的扩展,只能显得更加片面性,失去了对真正民族文化的追求,最终使得寻根文学走向了极端。

(三)作家的“焦虑性”

寻根文学最终走向衰落,被文学的浪潮淹没,不仅是源于其寻根理论的模糊,寻根视野的片面,更是来自于寻根作家自身的焦虑,他们对于文化抉择的焦虑更多的是与他们自身的身份认同相关。寻根文学的作家多是以知青的身份踏入文坛,知青的生活经历无疑也成为了寻根作家重要的人生经历,“知青”这个名词作为时代的产物,也给寻根作家带来了更多不一样的意义,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年华深入到乡村之中,这段难以忘怀的社会经历反而成为他们最为熟悉的素材,他们迫不及待的想要展示这部分生命体验,同时又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填补自己。将自己经历地这些地域文化色彩浓厚的生命体验与历史阅历和传统民族文化以一种特别的方式结合并且表达出来。这是他们自身就带有着的焦虑,将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当作救命的稻草,使得他們的作品中总是用一种知青无助和焦虑的心情感怀着传统民族文化,最具有代表性地就是阿城的《棋王》,其从本质上讲述的就是知青的生活,知青的回忆,讲知青物质与精神的状况,更是民众关于普遍的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寻根之路。

与此同时,除了作家内部的焦虑,来自世界文学的潮流也加深了寻根作家的焦虑程度,知青作家的特殊身份,对于文化的认知,他们更急于证明自己,试图追赶西方的现代文明和现代主义文学,在一种自卑的心态下,恰逢西方大批思想文化,文学流派也扑拥而来,西方的现代主义文化思潮,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思潮使得中国的知青作家们一面依赖传统民族文化,一面又试图渴望与世界文学接轨,他们注重传统,却也希望将西方现代派的主张更完整的接纳到中国传统民族文学之中来,让民族化与现代化完美结合,获得世界文学的接纳,无论是对传统的文化还是外来的西方文明,寻根作家们都怀着极其复杂的情感,在世界格局中表现了焦虑。

此外,一些外部时代的因素,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文学失去轰动效应,文学的边缘化,作家的“下海”潮流,都给了寻根作家更多的焦虑,也都对寻根文学的最终衰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寻根文学对当代文学发展的启示

寻根文学兴衰发展的传奇历程就像是唱就了一曲悲凉的文化挽歌,引人深思,更给当代文学的发展带来了启迪。

寻根文学是新时期文学发展的第一个在文化自觉运动下产生的文学流派,以一种全新的视角,试图以一种深刻的历史与现代化融合的双重眼光,文化性的揭示了社会生活中的一系列现实问题,将文学推上了纯文学的高度,在这个角度上,寻根文学无疑是唱响了一曲慷慨激昂的文化复兴之歌,是新时期文学的美学状态的一次整体飞跃,在中国当代文学历史上增添了重要的一笔。然而文学寻根这条路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顺利,在中国当代的文化环境下,传统的农牧文化向现代的工业文化逐步转化,文化转型的阵痛不可避及的冲击着寻根文学,寻根理论的缺失,视野的“片面性”,寻根作家的焦虑便首当其冲,最终使得这曲文化之歌还未进入高潮就昙花一现般悲凉的消逝了,留给世人的只剩下那裹挟着丝丝悲凉的余音。纵然寻根文学只是一曲悲凉的文化挽歌,但是寻根文学和寻根作家在中国农牧文化向工业文化转化的过程中,一直努力改变文学内涵的创作经验却是值得我们敬佩的,更重要的是在文化转型的阵痛中依旧为了民族文化的前途而上下求索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寻根文学这曲悲凉的文化挽歌对我们现如今社会的意义不能只是凭空地哀悼与缅怀,更是要给予积极的启示。在当今的社会,文学的多样化形态展现,一个自媒体的时代正在蓬勃发展,网络,影视文化盛行,纯文化艰难地守护着属于自己的净土,传统民族文化也面临新的发展境遇,更迫切地需要我们呼唤文化的回归,“文化寻根”显得更为重要!

注释:

[1]汪曾棋 汪曾棋文集:文论卷[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

参考文献:

[1]韩少功文学的“根”[J].作家 1985(4)

[2]汪曾棋汪曾棋文集:文论卷 [M] 南京:江苏文艺出版

[3]阿城文化制约人类 [N] 文艺报 1985 07 06

[4]陈晓明中国当代文学主潮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5]丁帆乡土—寻找与逃离 [J] 文艺评论 1992(3)

[6]方涛“寻根文学”文学史价值的审视重估[J] 南方文坛2012(4)

[7]熊修雨寻根又学与新时期小说艺术观念的转型 [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004(43)

[8]王尧 1985年小说“革命”前后的时空—以“先锋”与“寻根”等文学话语的缠绕为线索 [J] 当代作家评论 2004

猜你喜欢

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
公共图书馆在民族文献阅读与民族文化创新中的作用
昭通苗族花山节浅析
浅论民族文化对紫砂壶艺的发展与影响
从《大鱼海棠》看国产动画电影的文化回归
数字媒体环境下民族文化的发展
马克思世界文化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