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初中语文拓展式阅读教学的探究

2019-09-16吴方

师道·教研 2019年8期
关键词:体裁古文笔者

吴方

阅读作为初中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阅读教学更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语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初中语文拓展式阅读教学的概念与意义

1.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大学素养、问题意识、合作意识、社会责任感,以及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拓展式阅读教学,学生能够在阅读过程中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对文章进行拓展,将生活经历、新闻事件、民俗文化等引入到相关阅读中,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字概括能力、语文思维以及知识迁移能力。可见拓展式语文阅读教学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2.促进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

根据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任何学科的学习都并非单纯地模仿,学习者总是要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以自身的经验(包括以前所接触到的非正式的学习和生活经历等)来理解、接受和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初中语文扩展式阅读教学就很好地响应了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其将语文阅读教学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单向课堂过渡成为师生双向互动的课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学生发散思維进行拓展、联想阅读),这有利于促进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

3.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视野

语文是一门包容的、广阔的学科,可谓是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当是开放且极具活力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努力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施以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不断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对于不同学生而言,其学习受到地理环境(家乡风俗)与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语文知识面、语文视野都存在一定差异。在这种背景之下,教师更应当千方百计地利用一切教学资源(自然风光、民俗背景、校园活动、文物古迹等),使之成为学生拓展式阅读的良好素材,努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视野。

    二、拓展式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以中学语文教材课文材料为例

初中语文拓展式阅读教学顺应了学生精神成长、开放视野和思维发展的需要,具有巨大的教学实践意义。它将真正关注学习活动的开放性和生成性、自主性和挑战性,珍视学生自主发现、自我超越的价值,有意识地让学生们超越已有的经验,突破线性思维,以一种超越性的理念去理解阅读学习。初中语文拓展式阅读教学,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合理拓展,循循善诱,将学生的已有的知识作为铺垫、阶梯,以此登上新知识的殿堂。以初中语文教学中常见的古文为例,初中语文古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涉及到古文中的一种常见文体——“记”,它的一般形式、文章结构和主题思想的教学可以考虑采用拓展式阅读教学方法。例如,在《醉翁亭记》这一篇古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前面所学的《桃花源记》《小石潭记》《岳阳楼记》等古文,并将《醉翁亭记》的形式、文章结构以及主题思想与前面所学的古文进行对比,帮助学生通过回忆“旧文”来理解“新文”。这是一种典型的利用学生已有知识进行拓展式阅读教学的方法。根据笔者的经验,这种教学方法往往能够起到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触类旁通,有“抛砖引玉”之效。通过对已有知识、方法的回忆来推敲、学习新知识,有助于学生加快、加深对于新知识的学习。二是增加学生的知识深度。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触类旁通的方法,向学生讲解古文中的“记”这一文体。首先,将“记”类比为现代文学体裁中的散文,让学生对这种古文体裁有一个更为直观的认识;其次,笔者向学生讲解“记”这种古文体裁一般为叙事、写景、抒情、表达理想抱负的内容。这样一来,学生便对这种古文体裁不再感到陌生。当语文课本中的“记”都讲解完毕之后,笔者再为学生总结一张认识思维导图,将《桃花源记》《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记”体裁的古文纳入同一张知识思维导图当中,让学生对比分析,理解不同古文抒发的感情。同时,在对比分析古文的这个过程中,笔者还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总结“记”这种古文体裁在文章结构、主旨思想、语言特色上的特点,学生们在课堂讨论上畅所欲言,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通过相似知识的类比,了解到不同体裁、不同作者、不同主题思想之间的异同,进而形成自身关于语文知识的独到且深刻的理解,这对于增加学生的知识深度是很有帮助的。

初中语文拓展式阅读教学指向学科和学习活动的本质,让阅读的意义自然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的读写体验真正得到提升。语文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进行拓展式阅读教学能够增强学生语文学习的“归属感”和“亲切感”。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深刻领悟到一个观点,生活处处皆语文,教师应当努力将语文教学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之中,将“有字之书”(语文教材、语文书籍)与“无字之书”(自然风光、生活经历等)联系起来,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语文与生活的统一性,提高学生的观察、实践、感悟、思考和表达的能力。例如,在进行《背影》这一课教学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这样一个拓展话题:作者朱自清在看到父亲背影的时候,内心感慨良多,心情复杂,你们有没有这样的时刻呢?在某一时刻看见自己的亲人、长辈而有一种莫名的感动。对学生而言这是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他们在生活中或多或少会经历有类似的场景,对于这个问题他们是深有感触的。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鼓励他们就此积极发言、讨论或者以小作文的形式表达自身的观点。在课堂上,学生积极踊跃发言,“在看到父亲下班回家躺在沙发上眯着眼睛”时,他们感受到父亲的伟大;“看见母亲弯腰在厨房做饭时”,他们感受到母亲为家庭付出的辛勤;“看见爷爷奶奶慈祥的微笑”,感受到来自于长辈真切无言的关爱……笔者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以语文课文为出发点,但又不囿于课文之中,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生活实际思考问题,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此之后,笔者布置了一份以“亲情”、“长辈”等含义相近词语为主题的作文作业,许多学生都能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出发,描绘了他们眼中的父母亲、长辈对于他们的关爱,或许谈不上辞藻华丽,但读罢却也让人感受到情意真挚。将语文课文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起来,能够引发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更加健全的人格。

责任编辑 邱 丽

猜你喜欢

体裁古文笔者
中古文學劄叢之二(五題)
中考英语不同作文体裁的写作指导(二)
老师,别走……
古文中走出的“超能力者”
称象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社交新闻”:一种新兴的新闻体裁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读《隶定古文疏证》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