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生命之盐,筑心灵之港
2019-09-16索曼莉
索曼莉
一、“盐·港”课程提出的背景
文化内生:独特的地理位置。盐田,历史上是晒盐之地,海水和阳光在此相遇,炼就生命之盐;盐田区最古老的墟镇——疍家古村在这里述说着大海和城市的故事;亚洲最大的集装箱港口——盐田港在这里展示着开放与包容的胸怀。曲折的办学历程。建校66年来,一直服务于盐田、海港生态中的辖区居民小学教育需求。三次校舍建设、六次更名,秉持“办适合孩子的教育”坚持不懈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立意深远的校名内涵。盐港文化是盐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我们赋予“盐”“港”以新的内涵:盐为生命之盐,港乃心灵之港。
系统思考整体建构:学校将“生命之盐,心灵之港”作为办学愿景。基于学生特质和文化内生,将“美好生活教育”作为学校办学理念,以培养“创造美好生活的现代少年”为育人目标,寄寓学生在全球化、现代化、信息化时代,能成为美好生活的创造者。
二、“盐·港”课程理念:“炼生命之盐,筑心灵之港”
盐小的“美好生活教育”其核心在于为师生提供“学习的意义感与幸福感”。有“意义”的人生才“有味道”,有港湾停靠的心灵才会充满“幸福感”。学校结合校名将“盐和港”作为“意义与幸福 ”的代名词,提出“炼生命之盐,筑心灵之港”的课程理念,建构起“盐·港”课程体系。
三、“盐·港”课程目标:“四力五品六个一”
学校通过课程实施,培养学生“认知、合作、创新、职业”四大关键能力、“健康、担当、自信、创新、尚美”五大品格和“六个一”外显形象(“一生阅读、一副口才、一个创作、一项运动、一手好字、一项才艺”)为抓手,我们期待学生在盐港小学经历有意义和幸福感的学习生活,助力他们成长为“创造美好生活的现代少年”。
四、“盐·港”课程领域:四大形态课程
“盐文化”课程:盐的演变过程,象征着人类的生存、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发展。盐维持生命机体的基础代谢,象征在困境中的坚定支撑。“盐文化”课程为学科形态课程,通过对基础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掌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明确自身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港文化”课程:港纳百船,是包容是开放。有港停泊,船只安心休养,整装待发;有港休憩,心灵通透安宁,自由生长。“港文化”课程为多形式校本课程。丰富学生情感体验,为学生未来幸福生活奠基。
“盐·港”课程体系以“盐文化”和“港文化”为课程内涵,以深圳市提出的四大課程形态即“学科形态课程”、“活动形态课程”、“探究形态课程”和“职业形态课程”梳理学校现有的课程,形成课程群落。
五、“盐·港”课程实施:校本化 多元化 特色化 空间化
课程形态既是内容也是方法,学校通过“四化”行动来实施“盐·港”课程。
(一)学科形态课程校本化实施
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的基础上,科学拓展学科内容,如蒙学、字源识字、论语、数学好玩、诗经合唱、足球、创客农业、生活美育等课程。课堂教学践行“让老师成为自己的学生”“让学生成为自己的老师”的教风学风,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推进课堂学习方式的变革落实课程学习。
(二)活动形态课程多元化实施
活动形态课程包括:选择性课程、礼节课程和综合课程。
1.选择性课程,双轨并进
一为选修课程,二为社团课程。选修课程面向全体学生自主选课,激发兴趣,强调体验;社团课程培养特色,彰显个性。学校每学年开设近60门的选择活动课程,近二十个特色社团。
2.“礼节”课程,人人参与
每年举办 “四礼四节”,即入学礼、入队礼、十岁礼、毕业礼;体育节、科技节、读书节、艺术节。开展中华节庆课程。以主题活动等形式实施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课程。目前礼节课程已形成完善的课程内容和实施评价体系。
3.综合课程,实践探索,多元体验
学校制定《盐港小学生活教育课程》,从生活教育技能和创意生活展示两方面践行学生生活素养。
(三)探究形态课程特色化实施
1.传承盐田历史文化,“疍家”民俗进课程
学校附近有一个古村落——“疍家”,这是盐田最早的渔民村。学校将“疍家”文化探秘作为“盐”主题的代表之一,首次推进了跨科与整合的探究学习:语文课程探寻“疍家”历史、音乐课程唱“疍家”民谣、美术课程画“疍家”生活、体育学课程“疍家”活动等,“疍家”进课程,又走出校园,走进社区,在盐田区“疍家”文化专场中进行了学生作品展览,学生探究小课题演示。
2.开发“诗经中的植物”文化课程,打造诗意港湾
“兴于诗,立于礼”。眼前的植物和古老的《诗经》在盐小相遇。我们培育诗经植物,读诗经、唱诗经、画诗经、编写《诗经中的植物》校本读本,成立“诗经植物特色工作室”,诗经植物探究“五百行动”(种百种植物、做百个项目、编百篇文本、百个代言人、百个文创作品)带领学生探究诗经植物生长规律和文化内生,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中立德树人。
“诗之美,心之港”。《诗经》植物课程给予我们对学生成长的殷殷期待。盐港小学“生命之盐,心灵之港”的办学愿景在这里找到根基:让师生诗意生长,美好生活,“诗”成为我们最美好的心灵港湾。
(四)职业形态课程空间化实施。
1.将学校打造成职业学习的主空间
打造诗经植物学习空间。
选种了百余种《诗经》植物,为孩子们打造一个《诗经》植物园学习空间“草木风雅园”。在这里,孩子们当起文化解说员、植物管理员、植物养护员、育苗师、科学研究员等,丰富的职业体验。
打造未来教育学习空间。
未来教室、科学探究室、微格教室、开放创客空间等未来教育学习空间里做设计师,手工艺制作,3D工艺装扮美好生活空间;当机械师,设计组装机器人、机械臂,窥控未来科技生活的奥秘。
打造学生展示学习空间。
运动场、小舞台、文化大台阶组成学校的学生展示学习空间。校园角色体验、举办课程体验坊等真实的职业体验。
2.将社会变成职业学习的大空间
节假日里“我跟爸妈去上班”、“小小义工在行动”、“职业体验一日行”,利用社会资源实施职业教育。“我不去卖拉面了,我要去华大当科学家”一位学生从华大基因回来后如是说。
五、“盐·港”课程评价
课程是为育人目标服务的,检验课程最好的办法就是对学生的综合评价。
“五品木槿币”。学校根据学生培养目标细化“五品”达标要求,以代表美好之意的诗经植物“舜”(木槿)为荣誉形象,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美好少年”称号。“美好少年”是学生的最高荣誉,下面分设“阳光男孩”和“美丽女孩”。每学期评选一次,凡积累了一定数量的“五品木槿币”即有资格参加申报。
“成长档案袋”。学校为全校学生每人准备了一份“美好档案”。把代表学生成长和进步的有纪念意义的作业、奖状、绘画作品、活动照片等装进成长档案袋,记录下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足迹,整整六年,这是学校、家庭合作送给孩子童年最珍贵最美好的礼物。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