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冲突”为原点,让思维“飞”起来
2019-09-16彭建
彭建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事实证明,学生作文语言干瘪无味、空洞无物、杂乱无序等常见问题,均与学生的思维未被激活密切相关。习作教学要求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发展思维能力首先就要激活学生的思维。
荣维东教授指出:“要使任务语境具有强刺激,设置语境的时候,可以制造强烈的认知或情感冲突,产生认知心理的不平衡或情感上的巨大反差,能使学生思维被深度激活,这是写作的初始动机和言语生长的内核。”因此,如何更好地创设认知和情感冲突来激活学生思维,是习作教学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思考。
一、 创设认知冲突的策略
所谓认知冲突,是指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知之间的失衡、矛盾、困顿状态。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是在认知不平衡时,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来打破之前低层次的平衡,产生新的冲突,达到新的平衡。”(如图1)认知结构在“平衡(建构)—不平衡(解构)—新的平衡(重构)”的依次循环中得到丰富、提高和发展,从而使思维能力和品质得到提升。
1.多元思考,创设“认知冲突点”,让思维“明”起来
(1)钻研教材,挖掘“认知冲突点”。
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用单元整合的思维来挖掘本单元习作教学中的核心知识点,这个核心知识点就是“认知冲突点”。即在单元教学中,尽量围绕本单元的习作要求,结合文本特点和学生学情,筛选和确定核心知识点。学生对这一知识点从初识到熟识,再到习作中综合运用,不断产生认知的不平衡,又不断打破这种不平衡。
(2)以生为本,制订“认知冲突点”。
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制订“认知冲突点”。一是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多想一想:这次习作,我最需要的是什么,我会在什么地方产生问题。二是要通过学情前测,在习作指导前,让学生根据习作任务自由习作,从而对本班的学生习作水平、表达能力有一个准确的预判。三是要做到因人而异,根据不同起点、不同经历学生的习作实际,制订认知冲突点。如统编本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要求“写一个奇异的童话故事”,有的学生逆向思维受限,无法把故事的经过写奇异,教师就要分别制订“认知冲突点”,充分激活每个学生的习作思维,并逐步实现个性化的新的认知平衡。
(3)着眼课程,统整“认知冲突点”。
在教材中,同一类型的知识会在不同的阶段反复出现,但这些知识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所差异。教师要有课程意识,对教材中出现的同一知识进行梳理和统整,形成一个螺旋上升的知识链,适时“生长”认知冲突点,让学生拾级而上,不“缺位”,更不能“越位”。统编本教材编写童话这一写作要求,整个小学阶段共安排了三次,依次为三年级上册“试着编写童话”,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运用相似思维或逆向思维创编童话”,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继续运用逆向思维写出奇异的故事”。显而易见,这三次习作均要求教师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写作基础等因素,层层递进设置和引入认知冲突,形成童话写作的知识序列,激发学生更新、变化、发展童话写作思维。
2.活用资源,制造认知冲突情境,让思维“活”起来
学生在面对认知冲突、建构新认知的过程中,总是不断地运用原有的认知结构对外部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此时,资源的适时介入就如助推器,能更快速、更有效地触动他们的思维,帮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选择和加工。
(1)介入微电影,引发认知冲突,在冲突情境中丰富生活体验。
微电影短小,能通过形象直观的画面将陌生的情境熟悉化,从而丰富学生的表象,与其原有的生活经验产生差异,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促进学生思维和语言的发展。张祖庆老师执教的《亚马逊河探险记》就是一个经典的案例。习作要求是在了解亚马逊河的基础上进行模拟探险,写一篇想象作文。课上,张老师引入了亚马逊风光图片和《冲出亚马逊》的电影片段。图片的呈现让学生对危机四伏的亚马逊河有了具象化的认识,电影片段中人与鳄鱼搏杀的惊险场面,与学生已有的经历和体验完全不一样,打破了原有经验的不平衡,提升了学生的体验,学生的思维火花被点燃,创编的故事分外精彩。
(2)引入绘本,引发认知冲突,在冲突情境中逐步建构新的认知。
习作教学中,我们可以围绕教学目标,引入与知识点相切合的绘本,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再引导学生勾连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化解冲突,以此建构新的认知。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是创编童话故事,想象一个动物变得与之前相反会发生什么奇异的事。课始,教师引入绘本《疯狂星期二》,通过青蛙会飞这一情境,刺激学生的原有认知。接着出示动画,蚂蚁变得和大树一样高,凶猛的老虎变得像老鼠一样胆小……学生在观察、思辨、讨论中建构新知:动物在体型、本领、性格等方面变得和原来相反。再顺势引导学生想象,因为变化,这些动物在生活中会发生什么奇异的事情,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3)关注热点事件,引发认知冲突,在冲突情境中提升思辨能力。
习作的素材无处不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关注社会热点事件,引导学生针对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让他们发表意见和看法。事件是一个开放性的话题,没有统一的答案。由于学生的认知经验、价值观有差异,学生的想法也会多元,个体之间生成了“矛盾冲突点”。为化解这样的冲突,他们会积极主动地从不同角度去思考、举例和辩论,说服对方,以此建构新的“平衡点”,促进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前不久,一则《砸手机当众展示,武汉“最严校规”惹争议》的新闻迅速爆红网络,人们对此事的看法不一。我将此引入课堂,学生也众说纷纭,有的支持,有的反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言说的欲望被激活,也“生长”出了新的认知冲突点。接着,我继续创设语境:“请你给学校的相关负责人写一封信,直接表明观点,并说服他。”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为了说服学校负责人,说服与自己意见不一样的同学,思维迅速活跃起来。他们分别从手机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和危害、给学生的成长带来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说服。在论辩、写作的过程中,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和创新度都有了提升,文字也如泉水倾泻而出。
二、创设情感冲突的策略
情感是人积极活动的心理动力源泉。情感冲突是指由于人们之间存在情绪和情感上的差异,并成为行为的动因时所造成的冲突。荣维东教授认为,制造情感冲突就是作文题目的设计能一下子打动学生,平静的情感被激发出来,引发情绪激烈的变化。这一情绪的变化,使学生的思维被深度激活,语言开始生长。
1.勾连生活体验,引发“共情点”,让思维活起来
生活中鲜活的事例能勾连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触景生情,引发他们的“共情点”,使其情绪发生变化,思维得以激活。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劝说“手机控”》时,播放了一段视频。两个行人,在过路口时一直低头看手机,一辆大卡车疾驰而来,他俩瞬间被卷入车轮下……震撼的事故现场使学生的情绪开始不平静,震惊、惋惜、悲痛等情感油然而生。他们从家庭、亲人、社会等维度进行劝说,语言真挚感人。
2.唤醒生活经历,触动爆发点,让思维飞起来
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再现有画面感的生活场景,唤醒学生的生活经历,触动学生的情绪“爆发点”,让学生不吐不快。如在执教《难忘的一件事》中,我将学生小学六年的照片精选制作成微短片,在《燃情岁月》的音乐渲染中,和老師、同学相处的瞬间像播放电影一样一一闪现。短片播放完后,学生回味了好久,有的还在擦眼泪。
以“冲突”为原点,创设认知冲突或情感冲突情境,让学生产生认知差异和情绪变化,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打破这种差异和变化,建构新的认知和情感平衡点,思维就会被瞬间激活,甚至“飞”起来,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也会获得提升。
(作者单位:重庆两江新区金山小学校)
责任编辑 杨壮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