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造影在绵状肝血管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2019-09-16薛淑恒
薛淑恒
(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超声科,河南 焦作 454000)
绵状肝血管瘤是肝脏常见良性肿瘤,多发于30~50岁成年群体,且以女性居多;绵状肝血管瘤与先天发育异常、肝毛细血管组织感染后变形、肝内持续性静脉淤滞或肝局部组织坏死导致的血管扩张等相关,且临床症状表现与肿瘤的部位、大小、肝组织损伤程度及生长速度相关[1]。绵状肝血管瘤病程较长,肿瘤发展较慢,大多数患者多无临床症状,多于体检或行CT、B超检查和行开腹手术时发现。肿瘤持续扩大会压迫周围组织器官,导致肝肺功能异常及胃肠道症状,若发生血管瘤破裂,则会导致出血、休克及凝血功能异常等多种不良后果[2]。造影检查是目前诊断绵状肝血管瘤最为可靠的方法,本研究对110例疑似绵状肝血管瘤患者行超声造影检查,并以常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为对照,以探讨超声造影在绵状肝血管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从而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18年6月于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110例疑似绵状肝血管瘤患者的病例资料。纳入标准:1)经普通B超检查判断为疑似绵状肝血管瘤;2)经病理学检查最终确诊,且之前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和超声造影检查;3)临床资料保存完整;4)年龄≥18岁。排除标准:1)同时存在其他良性或恶性肿瘤者;2)合并代谢性疾病或其他严重脏腑、系统疾病者;3)妊娠哺乳期女性;4)病历资料不完整或存在明显精神疾病者。入选患者中男48例,女62例,年龄27~61岁,平均(43.09±5.27)岁;初中及以下学历36例,高中学历44例,高中以上学历30例。
1.2 检查方法
常规超声检查:检查前要求患者禁食10 h,行侧卧位,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设置机械指数为0.08~0.13,探头频率为2.0~4.0 MHz,进行全肝扫查,观察并记录血管瘤形态特征,针对血管瘤内部及其周边进行探查。
超声造影检查:设置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2.5~4.0 MHz,应用2.2 mL造影剂经肘前部静脉推注造影剂,后立即冲洗套管,造影剂开始推注入7 s后开启动态存储,将造影检查图像保存,并仔细观察病变血管及肝组织动态增强过程,直至造影剂消失。观察病变组织和肝组织直至对比剂完全消失。所有探查图像均由2名经验丰富医师进行双盲诊断,意见不一则科室会诊。见图1。
1.3 评价标准
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敏感度=真阳性/(真阳性+假阴性);特异度=真阴性/(假阳性+真阴性);准确度=(真阳性+真阴性)/总例数。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超声检查结果
110例疑似绵状肝血管瘤患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的诊断结果见表1。
表1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绵状肝血管瘤中的诊断结果 例
2.2 超声造影检查结果
110例疑似绵状肝血管瘤患者行超声造影的诊断结果见表2。
表2 超声造影在绵状肝血管瘤中的诊断结果例
2.3 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
超声造影诊断绵状肝血管瘤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均高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见表3。
表3 两种检查方式诊断绵状肝血管瘤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对比 %
典型性绵状肝血管瘤,5 min左右,内部轮廓清晰,典型的慢进慢出。图1 超声造影检查
3 讨论
超声检查是临床诊断绵状肝血管瘤的最常用方法,彩色多普勒超声是在普通B超灰阶图像基础上利用先进的多普勒技术,不仅提高了成像的清晰度及分辨率,还能将探查所得信息建成立体的三维图像;同时,彩色多普勒超声还能提供丰富的血流信息,并以彩色将血流速度等信息叠加显示,从而直观显示探查部位血管分布、血液流速、血流性质等信息,且可识别病变或非病变血管,在肿瘤疾病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3]。但常规彩色多普勒超声不具有良好的时间分辨率,难以实时观察肝血管瘤病灶处的动态增强过程,且对于部分低回声难以确定,极易遗漏部分有助于临床诊断的信息,从而增加漏诊、误诊概率。
超声造影是目前应用于绵状肝血管瘤诊断中的最可靠影像学检查方法,被认为是在二维超声及多普勒彩色血流成像后的第三次革命。超声造影是在造影剂的辅助下,可增强血液的背向散射,且造影剂可随着血液流动,在提高超声检查分辨率同时不会引起伪像,增强超声诊断各疾病的敏感度及特异度。随着超声检查仪器及造影剂的不断革新,超声造影在增强肝、肾、心、脑等器官超声二维影像及多普勒血流信号中具有极高的临床价值,可进一步明确病变组织与正常组织不同的血流灌注情况,从而为明确临床诊断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依据[4]。本研究结果显示,超声造影诊断棉状肝血管瘤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89.71%、85.71%、88.18%,均高于常规超声检查。说明超声造影在绵状肝血管瘤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肝血管瘤是由先天发育异常、肝毛细血管组织感染变形、肝内持续性静脉淤滞或肝局部组织坏死等引起的肝脏血管异常扩张或畸形所导致的,观察肝脏血管与周围血管相关血流信息是诊断肝血管瘤的重点。而血细胞散射回声的强度要远比软组织低一千到一万倍,若是在大血管边界或心腔内内膜处可容易被识别,但绵状肝血管瘤病变血管表现为粗细、大小不一的血窦,但常规超声由于混响存在和分辨率的限制,难以显示小血管,容易遗漏重要信息。而超声造影与血流动力学密切相关,在血管瘤中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利于绵状肝血管瘤的鉴别诊断[5-6]。有研究[7]发现,超声造影在诊断肝肿瘤性质及数量方面明显优于常规超声和螺旋CT,特别是在亚厘米病灶检查方面,超声造影的临床价值可与螺旋CT具有同样甚至更高的敏感度。于妲等[8]对绵状肝血管瘤患者行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发现超声造影诊断绵状肝血管瘤的准确性远高于常规超声,准确率高达85.37%,与本研究结果相似。张桦等[9]分别将磁共振技术与超声造影用于不典型肝血管瘤的临床诊断,结果显示超声造影在肝血管瘤诊断中的准确率可与磁共振相当。上述研究均说明超声造影诊断绵状肝血管瘤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且与磁共振相比,超声造影具有安全性更高、费用更低等优越性。李勇等[10]以肝硬化背景下发生局灶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超声造影进行检查诊断,并以最终病理诊断结果为对照,结果超声造影可明确显示出肝硬化背景下肝血管瘤与肝癌等病变之间血流灌注的差异,说明超声造影在绵状肝血管瘤诊断中不仅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还可尽可能避免其他肝部相似疾病的干扰,适用性更高。
综上所述,超声造影在绵状肝血管瘤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较常规超声敏感度、特异度更高,可提高绵状肝血管瘤诊断准确性,避免漏诊或误诊对疾病治疗及患者预后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