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剂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比较

2019-09-16赵宏伟

实用临床医学 2019年7期
关键词:阿替普溶栓脑梗死

赵宏伟

(天津市蓟州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天津 301900)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及时对患者神经系统做出评估,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可降低致残率与死亡率,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阿替普酶是一种纤溶酶原激活剂,可通过与纤维蛋白结合,促进纤溶酶激活,从而达到溶栓的作用,是目前国内外公认有效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药物;但是,在临床实践过程中,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使用剂量仍存在较大争议,如何使阿替普酶达到最佳溶栓效果,并最大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仍需进一步研究[1-2]。本研究通过对13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别给予不同剂量阿替普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旨在比较不同剂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选择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天津市蓟州区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38例,均为首次发作,经头颅CT或MRI检查未显示低密度影,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排除脑外伤、颅内出血等疾病,近期接受过大型外科手术及凝血功能障碍,近期使用过抗凝药物的患者。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将138例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69例,男39例,女30例,年龄58~76(67.62±3.17)岁,发病至给药时间0.9~4.6(2.76±0.64)h。观察组69例,男37例,女32例,年龄59~78(67.81±3.08)岁,发病至给药时间0.8~4.8(2.69±0.68)h。2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注射用阿替普酶(德国勃林格殷格翰公司,批号:S20110051)0.9 mg·kg-1,观察组给予注射用阿替普酶0.6 mg·kg-1,2组使用方法相同,即取用药总量的10%给予静脉注射,注射时间为1 min;剩余90%给予微量注射泵泵注,时间为60 min,且结束前输注10~20 mL的0.9%氯化钠注射液,以避免药物残留。2组疗程均为4周。

1.3 观察指标与评定标准

观察2组治疗1、4周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及随访6个月的预后(包括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残疾、死亡等)的情况。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采用NIHSS,评分范围为0~42分,分值越高,神经缺损越严重[3]。

ADL评分标准:采用Barthel指数(BI)评定量表,内容包括进食、 穿衣、洗澡、依赖程度及自理能力等。评分范围为0~100分,分值越高,ADL能力越强[4]。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NIHSS评分及ADL评分

观察组治疗1、4周后NIHSS评分、Barthel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4周后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1周后,Barthel评分均高于治疗1周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治疗1、4周后NIHSS、Barthel评分的比较 分

*P<0.05与治疗1周后比较。

2.2 预后

随访6个月,观察组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发生率和致残率、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预后情况的比较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的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供血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或血栓,导致脑血管堵塞或狭窄,进而减缓血流速度,脑部组织因缺血缺氧而坏死,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多靶点、多基因参与其病理过程。由于急性脑梗死发病突然、病情变化快,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及致死率:因此,及时而有效的抢救措施对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5]。

阿替普酶为第3代新型溶栓药物,其溶栓效果突出,是目前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常用手段,可迅速开通闭塞的血管,恢复脑部梗死区血供;但是,在临床实践中,患者实施静脉溶栓后,易出现并发症,影响预后,因此,如何改进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成为临床医师们关注的重点[6]。本研究通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不同剂量阿替普酶,结果显示,2组治疗4周后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1周后,Barthel评分均高于治疗1周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观察组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发生率和致残率、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低剂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与常规剂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效果相当,均可改善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且低剂量可降低出血的发生率和致残率、死亡率,预后效果更好。阿替普酶是唯一被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认可并推荐用于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一线药物,是第3代溶栓药物,其主要成分为糖蛋白,易激活血栓部位纤溶酶原转化成纤溶酶,从而降解纤维蛋白,达到溶解血栓的作用。从理论上而言,阿替普酶的使用剂量越大,其溶栓作用越强,治疗效果更高;但是,阿替普酶的剂量加大后,在溶栓过程中血压会升高,可进一步加重已受损的血管壁的损伤。当患者血管再通时,易增加血液外渗等风险,出现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等症状,并加重对神经功能的损伤,影响预后康复的效果[7]:因此,在临床静脉溶栓治疗中,应尽可能在保证溶栓效果的同时,降低阿替普酶的使用剂量,从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改善患者的预后。另外,溶栓的同时应密切监测患者的身体状况,早期识别颅内出血及其他部位的出血情况,及时做止血处理,尽可能降低对患者的损害[8]。

猜你喜欢

阿替普溶栓脑梗死
时间窗内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分析
阿替普酶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选择性静脉溶栓药阿替普酶治疗早期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阿替普酶溶栓联合序贯抗凝治疗急性次大面积肺栓塞疗效观察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
脉血康胶囊治疗老年恢复期脑梗死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