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遗传家系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019-09-14李进学福建省三明市第二中学福建三明365000
李进学(福建省三明市第二中学 福建三明 365000)
批判性思维是指审慎地运用推理断定一个断言是否为真,是指对面临的断言进行评估,其主旨是关于思维的思维。它包括批判性思维的习惯和批判性思维的技能,这二者同样重要[1]。批判性思维是一种个性化思维,它不盲从权威、不迷信书本。
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课程改革的要求与体现。笔者以“遗传家系图”教学内容为例,论述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1 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高中阶段,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日益鲜明。他们一般不再轻信结论,喜欢怀疑、争论和评论,不再片面地肯定或否定一切。该阶段正是培养其批判性思维的最佳时期[2]。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学生应该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发展科学思维,能够基于生物学事实和证据运用批判性思维等方法,探讨、阐释生命现象及规律,审视或论证生物学社会议题[3]。可见,课程标准对于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进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2 利用“遗传家系图”,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在高中生物学必修2“遗传与进化”的教学中,可利用遗传家系图,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在各种教辅资料中,学生也能看到多种针对该内容的归纳总结。为此,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不盲从,进行辩证分析,形成自己对遗传家系图的判断思路,从而培养其批判性思维。
依据遗传家系图判断某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要分析该遗传病的致病基因在细胞中的位置,以及致病基因的显、隐性。在高中生物学教学涉及到的遗传家系图中,致病基因可能位于性染色体上(X 染色体或Y 染色体,通常仅限位于性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上)、常染色体上,致病基因可能为显性基因、隐性基因。分析判断流程为:先判断致病基因是否在Y 染色体上,若排除致病基因在Y 染色体上,则再判断致病基因的显、隐性,最后分析判断致病基因在X 染色体上还是在常染色体上。
2.1 致病基因是否在Y 染色体上的分析判断依据Y 染色体只存在于男性个体中、女性个体无Y 染色体,学生很容易分析得出,若致病基因在Y染色体上,则在家系图中患者只有男性个体;若如图1出现女性患者,则可排除致病基因在Y 染色体上的可能性。因此在很多资料中可找到类似“男患女不患,致病基因在Y 上”的归纳总结。针对此归纳总结,教师呈现图2和图3,让学生就这2 个图继续“致病基因是否在Y 染色体上”的话题。学生通过分析、讨论后得出,即便如图2无女性患者,也不满足致病基因在Y 染色体上,图3中的致病基因也有可能不在Y 染色体上。进一步引导学生逐渐完善对致病基因在Y 染色体上的遗传家系图特点的认识,并对一些资料中的归纳总结有所取舍,或进一步形成自己的归纳总结——“得病患者无女性,患者父、子都有病,推其多数伴Y性”(家系图中无女性患者,且每个男性患者的父亲和所有儿子都患病,则此遗传病的致病基因多数情况下位于Y 染色体上,但也不能排除致病基因不在Y 染色体上的可能)。
图1
图2
图3
2.2 致病基因显、隐性的分析判断 若已排除致病基因在Y 染色体上,接着判断致病基因的显、隐性。对于致病基因显、隐性的分析判断,结合图4,一些资料中呈现的归纳总结为“无中生有为隐性,有中生无为显性”。许多学生只是“海绵式”地吸收了这一结论,并未加予思辨,导致在解题中出现“无中生有为显性,有中生无为隐性”的反运用。为此,教师可引导学生细致分析图4中2 个图的共性,得出更具有概括性的归纳总结——“父母相同生相对,相对性状为隐性”(父、母亲为相同的性状表现,子代中出现相对性状的个体,则子代中表现出的相对性状为隐性性状),以避免上述因记忆不清而出现的反运用。进一步引导学生反思这一归纳总结,并阐述作出这一归纳总结的理由——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子代中出现的“相对性状”由“相对性状”基因控制,“相对性状”基因传自于亲代(至少父母之一),亲代都表现出由“相同性状”基因控制的“相同性状”,亲代中至少父母之一同时具有“相对性状”基因和“相同性状”基因,该个体即为杂合子,杂合子表现出的性状即为显性性状,故“相同性状”为显性性状、“相对性状”为隐性性状。
教师再引导学生分析有无其他判断致病基因显、隐性的方法,也许学生会想到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图5),并将图5与图6进行类比,因2 个图相似,于是认为据图6也可确定致病基因为显性。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再查看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认识到由图6并不能保证该双亲只生育患病的子代,这是图5与图6的关键性区别,因此由图6不能确定致病基因的显、隐性。
图4
图5
图6
2.3 致病基因位于X 染色体上或常染色体上的分析判断 按分析判断流程,之前已排除了致病基因在Y 染色体上的可能,并确定了致病基因为显性基因或隐性基因,接着进行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或常染色体上的分析判断。
图7
图8
图9
图10
2.3.1 若已判断致病基因为显性基因 一些资料中归纳总结,在“子病母必病,父病女必病”的情况下,致病基因位于X 染色体上。教师此时可引导学生分析、审视该提法的依据。因儿子的X染色体一定遗传自母亲,父亲的X 染色体一定传给女儿,又因致病基因为显性基因,若致病基因位于X 染色体上,则无一例外地出现此必然(图7);如有例外,则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图8)。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反问,图7中致病基因只能位于X 染色体上吗? 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引导学生自己作出更为完善的归纳总结——“显性查看各男病,母女都病多伴性,非此常染色体病”(若致病基因为显性基因,检查家系图中所有的男性患者,他们的母亲和所有女儿全都患病,致病基因多数情况下位于X 染色体上;否则,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2.3.2 若已判断致病基因为隐性基因 一些资料中归纳总结,在“女病父必病,母病子必病”的情况下,致病基因位于X 染色体上。教师此时亦可引导学生分析、审视该提法的依据。因女儿一定会从父亲遗传获得X 染色体,儿子的X 染色体一定遗传自母亲,又因致病基因为隐性基因,若致病基因位于X 染色体上,则无一例外地出现此必然(图9); 如有例外,则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图10)。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反问,图9中致病基因只能位于X 染色体上吗? 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引导学生作出更为完善的归纳总结——“隐性查看各女病,父子都病多伴性,非此常染色体病”(若致病基因为隐性基因,检查家系图中所有的女性患者,她们的父亲和所有儿子全都患病,致病基因在多数情况下位于X 染色体上; 否则,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高中阶段,学生经常要用到各种教辅材料,这些材料中的归纳总结是在何情境下作出的,此归纳总结的合理之处在哪,有无需修订、完善之处,这些都需要引导学生养成“淘金式”获取知识的思维习惯,进行批判思辨而学习。
本文结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遗传家系图”,对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培养,虽然所能牵涉到的批判性思维技能有限且粗浅,而且核心素养的达成并不是通过某一节课、某一个教学片段的教学可一蹴而就的[4]。但如上文所述,结合实际教学内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浸入式的批判性思维培养,可让学生形成理性的怀疑和反思的态度,培养其“大胆质疑,谨慎断言”的品质,逐步养成批判性思维的习惯和批判性思维的技能,从而助力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