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配子体世代再谈紫萁的原始特征*
2019-09-14戴锡玲曹建国
戴锡玲 周 洁 曹建国
(上海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上海 200234)
蕨类植物是介于苔藓植物和种子植物之间的过渡类群,其生活史由2 个世代组成,即孢子体世代和配子体世代,且孢子体和配子体均能独立生活[1]。在蕨类植物配子体世代中,孢子萌发的类型、原叶体发育的方式、成熟原叶体的形状、毛状体的有无、性器官的形态等特征是重要的分类和演化依据[2]。
紫萁(Osmunda japonicaThunb.)是紫萁科(Osmundaceae)的蕨类植物,为多年生草本;叶簇生,有营养叶和孢子叶之分;营养叶为三角广卵形,顶部一回羽状,其下为二回羽状,羽片3~5 对,对生,长圆形[3]。紫萁科曾被归为“原始薄囊蕨类植物”,分子生物学证据将其视为其他薄囊蕨类植物的姊妹群[4-5]。笔者曾经从无性生殖角度分析紫萁的原始特征[6],本文利用光镜和常规培养方法观察紫萁配子体的形态发育特征,进而从配子体世代角度分析紫萁的相关演化特征。
通过对紫萁配子体发育的各个阶段的形态发育特征(例如孢子萌发、球状体、片状体、原叶体、性器官和假根等)进行观察,同时结合文献[1,7-10],从配子体世代角度分析紫萁具有以下原始特征:
①紫萁孢子具三裂缝(图1,本文附图见封四),孢子萌发首先产生一条初生假根,初生假根内含有叶绿体(图2),其后产生的次生假根同样含有叶绿体。进化蕨类植物孢子具单 裂缝[1,9-10],初生假根中不含有叶绿体,例如叉蕨科(Aspidiaceae)叉蕨属(Tectaria)植物[9]。
②紫萁孢子在近极面产生初生假根,而在远极面产生的较大细胞为原叶体细胞,原叶体细胞再横向分裂为2 个细胞(图3)。初生假根和原叶体细胞之间的横壁与孢子赤道面平行,这2 个细胞沿孢子极轴各自向两极生长,紫萁这种孢子萌发方式属于较原始的紫萁型。书带蕨型萌发是最进化的,例如鳞毛蕨科(Dryopteridaceae)鳞毛蕨属(Dryopteris)植物[10]。
③紫萁孢子萌发产生的2 个原叶体细胞纵向分裂(图4),再横向或斜向分裂成少数细胞的球状体(图5),因此,紫萁的丝状体阶段不发达,形态为球状。通常,进化蕨类植物具单列不分支或分支的丝状体,例如鳞毛蕨属[10]。
④在球状体前端一侧出现顶端细胞(图5),其继续分裂发育为片状体(图6),片状体前端再形成分生组织,分生细胞分裂发育为长心形的幼原叶体(图7),最终发育为左右对称的心形成熟原叶体(图8)。结合孢子萌发和球状体等特征,紫萁这种原叶体发育方式为较原始的紫萁型。相应的有毛状体的三叉蕨型是进化的原叶体发育类型,例如叉蕨属[9]。
⑤在紫萁原叶体发育过程中无毛状体出现(图3~图8),且原叶体中脉多层细胞,较厚(图8)。具毛状体的蕨类,例如叉蕨属和鳞毛蕨属为进化类型[9-10]。
⑥精子器产生于原叶体边缘和后半部分表面,近球形,体积大,直径约70 μm,其壁约由7~9个弯曲的细胞螺旋状围绕组成,顶端为盖细胞;精子器发育成熟,盖细胞掀起或脱落,大量球形精子逸出(图9~图11)。进化蕨类的精子器壁由3 个细胞(盖细胞、环细胞和基细胞)组成[1],精子器成熟后多盖细胞孔裂,例如鳞毛蕨属[10]。
⑦颈卵器产生于原叶体生长点下方的中脉两侧附近,颈部约由6~7 层4 列颈壁细胞构成,垂直于原叶体表面(图12);相对于3~4 层颈壁细胞的颈卵器结构更复杂[1]。
紫萁配子体除了具有大量原始特征外,还具有少数进化特征,例如①孢子内含叶绿体,为绿色孢子(图1);②接种约2~3 d 孢子即萌发,接种30~40 d 后配子体即发育成熟,因此,相对发育速率快;③假根具弯曲(图13)和末端膨大现象(图14),体现假根对环境有较好的适应性[1,11]。因此,综合上述配子体世代特征分析,紫萁科是薄囊蕨类中一个较原始的过渡类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