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肩胛区局部常用穴位应用解剖研究

2019-09-13李长征俞向梅谢永财王志福

福建中医药 2019年4期
关键词:铸型肩胛骨肩胛

陈 力 ,李长征 ,俞向梅 ,谢永财 ,王志福

(1.尤溪县总医院,福建 尤溪 365100;2.福建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

肩胛上神经、肩胛背神经卡压是引起肩胛区疼痛的常见原因之一,应用肩胛区周围穴位进行针刺治疗,可显著缓解疼痛、解除神经压迫和改善血液循环。系统深入研究肩胛区周围穴位的取穴、针刺角度和深度、针刺路径等,可丰富肩胛区针灸取穴的理论基础,提高治疗肩胛区神经痛的针灸疗效。本文主要从肩胛区骨性定位与局部穴位关系测量、肩胛区主要神经走行与局部穴位关系观测、肩胛区动脉网血管铸型与局部穴位解剖观察,探讨局部取穴治疗肩胛区神经卡压症的针刺要点与注意事项。

1 材料与方法

10具经10%福尔马林常规固定的成年男性尸体由福建中医药大学解剖教研室提供,肩胛区外观均无明显的畸形。清除斜方肌浅、深筋膜,沿肩胛冈切断斜方肌附着点,随后切断冈上肌、冈下肌中部,寻找肩胛上神经和肩胛上动脉后进行观察测量。此外,另随机选取50侧肩胛骨骨性标本(由福建中医药大学解剖教研室提供),应用游标卡尺、解剖克氏针、圆规、一次性针灸针等材料,观测肩胛上切迹、肩胛上神经、肩胛背神经与局部穴位的位置关系及针刺的方向与深度,实验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以()表示。选取头颈及上肢局部标本,从锁骨下动脉处插管灌注过氯乙烯填充剂,应用碱腐蚀法显示肩胛骨及周围血管铸型。

2 结 果

2.1 肩胛区骨性定位测量与局部穴位关系 以肩胛上切迹为针刺目的点,选择肩胛骨背面体表标志进行测量针刺深度和角度,分析针灸治疗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的解剖路径,具体测量数据见表1、图1~图3。骨性测量结果显示:肩胛冈总长约13 cm,体表易触及的肩胛冈长度(肩峰角到内侧端距离)约11.3 cm,切迹垂直投影点到肩峰角的距离约为3.5 cm,大致在体表易触及肩胛冈的中外1/3交界点。从天髎穴针刺至肩胛上切迹,针刺方向朝外下方,紧贴肩胛骨上缘,深度约4.7 cm(相当于1.8寸);从曲垣穴针刺,方向朝外上方,与冠状面夹角约20°,紧贴肩胛冈基底部,深度约6.9 cm(相当于3.4寸);从巨骨、秉风针刺,可参考C、D点,方向朝前下方,与冠状面夹角约70°,深度分别为3.07 cm(相当于 1.1寸)、3.21 cm(相当于 1.2寸)。

2.2 肩胛区主要神经走行与局部穴位关系观测肩胛上神经(C5~C6),起自臂丛上干(胸锁乳突肌后缘锁骨上方约2 cm),向后走行经肩胛上切迹进入冈上窝,继而经盂肱切迹转入冈下窝,分布于冈上肌,冈下肌和肩关节[1-2]。根据肩胛上神经的走行特点(如图4),其体表投影相对应的穴位为:第 5,6颈夹脊穴→秉风→臑俞→天宗。肩胛背神经(C5)从臂丛根发出后,穿中斜角肌向后越过肩胛提肌,在肩胛骨内侧缘和脊柱之间下行,分布至菱形肌和肩胛提肌[3-4],如图4。肩胛背神经体表投影相对应的穴位为:颈5,6夹脊穴→肩中俞→肩外俞→天髎→肩胛骨内侧缘膀胱经穴(附分、魄户、膏肓俞、神堂、譩譆、膈关)。

注:A肩胛骨上角;B肩胛冈内侧端;C BE中点;D肩胛上切迹垂直投影点;E肩峰角;F肩峰;G肩胛上切迹;H肩胛骨下角。①~② 颈5、6夹脊穴;③ 肩中俞;④ 肩外俞;⑤ 天髎;⑥ 曲垣;⑦ 秉风;⑧ 天宗;⑨ 巨骨;⑩ 肩贞。

图1 肩胛区骨性标志及常用穴位体表定位图

图3 曲垣、巨骨、秉风穴针刺角度解剖图

2.3 肩胛区动脉网血管铸型及局部穴位解剖观察

肩胛动脉网位于肩胛骨的周围,其构成有:① 肩胛上动脉,经肩胛上横韧带上方,达冈上窝;② 肩胛背动脉,沿肩胛骨内侧缘下行,分布于冈下窝;③旋肩胛动脉及旋肱后动脉,分布于冈下窝及肩胛骨外侧缘。三条动脉的分支彼此吻合成网,是肩部重要的侧支循环途径。从肩胛区动脉血管铸型解剖图(图5)可见,从曲垣穴、秉风穴针刺至肩胛上切迹过程,针刺触及的动脉分支相对少;而从肩贞穴及臑俞穴针刺时,深层有丰富的肩胛动脉网分支分布。

表1 肩胛区骨性标志与肩胛上切迹相关解剖测量

图4 肩胛上神经及肩胛背神经体表投影与相关穴位

图5 肩胛区动脉网血管铸型及对应穴位分布图

3 讨 论

肩胛区疼痛多见于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软组织损伤、颈椎病、肩周炎等,局部穴位针刺具有缓解疼痛、减轻炎症及粘连、解除神经压迫等作用[1-4]。笔者首先从骨性观察测量入手,重点观察肩胛上切迹的针刺取穴、方向及深度:从天髎、曲垣、巨骨、秉风4穴针刺至肩胛上切迹,其针刺要求深度分别为1.8、3.4、1.1、1.2 寸,针刺方向分别为外下方、外上方、前下方斜刺,以更直接刺激至肩胛上神经,与临床及教材穴位针刺推荐的角度深度(直刺0.5~1寸)有一定的差别;应用骨性测量定位肩胛上切迹时发现,肩峰角较肩峰在体表上更易触及,测得肩胛上切迹距离肩峰角约为3.5 cm,约在肩胛冈中外1/3交界处,与以往文献报道基本一致[5-6];根据骨性体表定位、肩胛区神经血管走行特点,结合临床应用体会,常可选用秉风和曲垣穴针刺至肩胛上切迹。

其次,为了详细阐明肩胛区神经与相关穴位的位置关系,以更好地应用穴位针刺缓解神经卡压诱发的肩胛区疼痛,我们观察肩胛区主要神经(肩胛上神经、肩胛背神经)解剖路径与穴位的关系,肩胛上神经对应的穴位线路为第5,6颈夹脊穴→秉风→臑俞→天宗,此外与肩胛上神经及其分支密切关系的穴位有臑俞、巨骨、天宗、曲垣;肩胛背神经对应的穴位线路为颈5,6夹脊穴→肩中俞→肩外俞→天髎,此外与肩胛背神经及其分支密切关系的穴位有附分、魄户、膏肓俞、神堂、譩譆、膈关(2~7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

以往研究单纯游离显示肩胛区动脉血管铸型图[7],本文应用肩胛区动脉网血管铸型技术,并保存肩胛骨解剖形态,观察肩胛区针刺穴位与深层动脉及分支的关系,肩胛区外侧部穴位(肩贞、臑俞、巨骨)深层具有丰富的动脉网分支,而肩胛区内侧部穴位(曲垣、附分、魄户、膏肓俞、神堂、譩譆、膈关)深层动脉网分支比较少。

猜你喜欢

铸型肩胛骨肩胛
一种铸型铝的铸造方法
反向全肩关节置换术后肩胛骨切迹
镂空铸型对QT400-18 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先天性高肩胛症1例
肩胛盂的骨性解剖结构
直接激冷铸造的工艺和设备
正常成年人肩胛动脉网的高频超声检查
肩胛骨骨折的手术入路
关节镜下治疗肩胛上神经卡压的研究进展
肩胛骨骨折手术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