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应用于慢阻肺急性发作期的效果分析
2019-09-13孙艳美
孙艳美
伴随工业化的发展与空气质量的下降,慢阻肺的发病率近年来在持续升高。作为对人类健康危害严重的一种疾病,患者多有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降低其生活质量,且急性发作期时多需要住院治疗,给家庭与社会均带来严重负担[1]。慢阻肺属中医学“喘证”“肺胀”以及“咳嗽”范畴,以中医手段治疗慢阻肺可收获良好成效,主要优势在于通过整体辨证分析,针对患者体质的不同予以个体化中医指导,有效改善慢阻肺患者呼吸受阻情况,增强患者免疫力,降低发病频率[2]。本研究对慢阻肺急性发作期予以中医护理干预,分析其应用影响。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3月—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78例慢阻肺急性发作期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39例。其中对照组男21例,女18例;年龄52~81岁,平均年龄(70.26±5.18)岁;病程5~21年,平均病程(8.76±2.05)年。观察组男22例,女17例;年龄53~82岁,平均年龄(70.31±5.20)岁;病程5~21年,平均病程(8.84±2.11)年。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本研究已获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3]中慢阻肺疾病相关诊断标准;均处于急性发作期;患者均知情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存在精神疾病者;肝肾功能存在异常者;伴有恶性肿瘤与免疫性疾病者;因其他呼吸系统疾病造成的气流受限。
1.3 方法2组均接受常规解痉、抗感染、调节电解质、平喘止咳与吸氧等治疗措施。对照组予以常规环境护理、健康教育、心理指导及皮肤与口腔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中医护理干预,以望、闻、问、切等方式,以中医体质辨识为基础规划护理方案,具体步骤:1)心理干预:向患者详细介绍慢阻肺相关知识,帮助患者全面了解疾病发展过程与预后,并对患者强调该病是可预防与治疗的,增强患者治疗信心,提升其治疗依从性。2)辨证施治: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并对患者体质进行判定,依据证型不同对患者实施个体化的护理。①痰湿蕴肺:维持病房内通风、干燥,室内温度需保持22~24 ℃,药剂不可久煎,温服药剂,在用药后适当出汗,观察患者寒热的轻重及咳嗽情况,检查痰涕色泽以及患者呼吸的节律,患者若存在发热情况需保证休息充分,叮嘱患者时常按摩胸处,膻中、中府处用三指推揉,以中指推揉天突穴,10~15 min/次,2~3次/d。②痰热壅肺:保持室内凉爽,勿流入寒冷空气及刺鼻气味,患者所服用的药剂需偏凉,用药后检查患者是否出汗,加强病情监测,按时检查体温、咳嗽、呼吸及脉搏等生命体征,有高热症状者需保证充分休息,适当饮水,对曲池、合谷及大椎穴进行推揉,5~15 min/次,1~3次/d。③痰瘀阻肺:室温需偏暖,保持室内通风、干燥,不可久煎化痰降气类汤药,用药期间需做好保暖措施,有气短汗多症状者需予以供氧,及时换下汗湿衣服,空腹温服汤药,进行艾灸或推拿,10~20 min/次,1~3次/d。④特殊饮食干预:有风寒证者饮食烹饪可选用温性调味料,勿食滋痰生湿食物;风热证患者适合食用清淡且易消化食物,多食果蔬类;痰湿证患者需食化痰利湿健脾食物。
1.4 观察指标以全自动肺功能检测仪检测2组干预前、干预4周时的肺功能指标,包括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比(FEV1/FVC);统计2组干预前、干预4周时6 min步行距离;随访患者1年内急性发作次数。
2 结果
2.1 肺功能观察组干预后FVC、FEV1、FEV1/FVC值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干预前后肺功能对比 (例,
2.2 6 min步行距离、急性发作次数观察组干预后6 min步行距离较对照组远,急性发作次数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6 min步行距离、急性发作次数对比 (例,
3 讨论
慢阻肺的病程漫长,且治疗后病情易再发作,治疗难度较大。同时又因慢阻肺患者中老年人居多,患者本身体质以及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治疗困难更大,不仅导致患者心理负担严重,对家庭、社会同样也造成很大经济负担。中医理论提出,人体气血多具有外在体质表现,气血阴阳失衡均可造成体质偏颇,而改善气血可对疾病形成与发展发挥预防作用[4]。
中医护理是一种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护理干预措施,该模式注重“防重于治”,推崇“三分治,七分养”思想[5]。临床中广泛应用刮痧、针灸、按摩以及拔罐等中医传统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中医护理内容。中医学认为人体是由脏腑、经络以及气血组成的整体,以望、闻、问、切的方式掌握患者生理及心理状况,再通过辨证分析,确认患者证型,制定个体化护理方案,能够因时、因地而异为患者提供针对性干预措施[6]。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FVC、FEV1、FEV1/FVC值均较对照组高,6 min步行距离较对照组远,急性发作次数较对照组低,提示采用中医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慢阻肺急性发作期肺功能,提高运动耐力,减少急性发作次数。慢阻肺属中医学“喘证”“肺胀”及“咳嗽”范畴,而伴随对慢阻肺中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临床上对于慢阻肺的病机有了统一的认识,即急性发作期的慢阻肺疾病以标实为主,瘀、痰互结,缓解期则是本虚为主,脾肺肾虚,整体观之则本虚标实[7,8]。本研究将中医护理贯穿慢阻肺护理的各个方面,将其与现代医学相融合,通过运用养生养护理论,根据患者证型的不同加强环境及用药护理,可促进慢阻肺转归,利于预后。
综上所述,对慢阻肺急性发作期予以中医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提高运动耐力,降低急性发作频次,临床应用价值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