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皮炎皮损表现类型与蠕形螨感染的相关性
2019-09-13周细平黄进华左成忻向亚平杨盛波童晓亮鲁建云
周细平 唐 祯 黄 健 黄进华 陈 静 左成忻 向亚平 杨盛波 童晓亮 鲁建云
面部皮炎是临床上常用的诊断名称,其常用于描述面部突发或反复出现红斑、丘疹、脱屑伴瘙痒、灼热或刺痛感等症状,但其临床表现又不完全符合某一明确疾病的诊断[1]。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reflectance confocal microscopy, RCM)检测发现多数面部皮炎患者皮损处毛囊合并不同数量的蠕形螨感染,本研究分析面部皮炎患者毛囊漏斗部毛囊蠕形螨感染特点,并探讨毛囊蠕形螨感染数量与各种皮损类型的相关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湘雅三医院皮肤科门诊临床考虑合并蠕形螨感染的面部皮炎患者381例,其中男83例,女298例。男性平均年龄为(38.9±14.9)岁,女性为(33.4±10.5)岁。记录患者一般信息、临床皮损特点及皮肤RCM检测结果。
1.2 方法 利用RCM检测面部皮炎患者皮损处毛囊漏斗部毛囊蠕形螨感染情况,并依据皮损区多数毛囊中蠕形螨数量定义严重程度,如果多数单个毛囊中蠕形螨小于5个,定义为1级;≥5个且<10个定义为2级,≥10个定义为3级,如下图1(a~c)所示。选择临床资料详细的144例患者进行皮损特点分析,分别记录每例患者是否有红斑、丘疹、脓疱、鳞屑、毛孔粗大、毛细血管扩张、色素沉着等皮损类型。将毛囊感染蠕形螨数量严重程度与皮损类型进行Spareman相关分析,并同时进行多元Logistics回归分析,评估皮损类型与蠕形螨感染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2 结果
男性患者检出蠕形螨阳性62例,阳性率为74.7%(62/83),女性检出蠕形螨阳性217例,阳性率为72.8%(217/298),总阳性率为72.7%(279/381),阳性率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蠕形螨阳性的男性患者平均年龄为(41±15)岁,女性为(35±10)岁,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将279例阳性患者按照年龄段分层,计算各年龄段阳性检出率,可见阳性率呈升高趋势,结果见表1。
144例蠕形螨阳性患者多数同时存在多种皮损,常见皮损类型有红斑(70.8%,102/144),丘疹(64.6%,93/144),毛细血管扩张(60.4%,87/144),毛孔粗大(39.6%,57/144),鳞屑(37.5%,54/144),脓疱(20.8%,30/144),色素沉着(18.8%,27/144)。将毛囊感染蠕形螨数量分为1~3级,显示性别间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皮损类型进行Spareman相关分析结果提示蠕形螨感染数量与红斑相关系数为0.357(P<0.01),与鳞屑相关系数为0.365(P<0.01);多元Logistics回归分析也得出类似结论。Spareman相关分析提示蠕形螨感染数量与丘疹相关系数为-0.216(P<0.01),但多元Logistics回归分析得出丘疹并不是蠕形螨感染数量的影响因素。Spareman相关分析及多元Logistics回归分析提示其余皮损类型与蠕形螨感染数量无相关性。
表1 381例面部皮炎患者按年龄分层蠕形螨阳性检出率
1a:红圈标注的毛囊扩张,可见4条蠕形螨;1b:红圈标注毛囊可见9条蠕形螨;1c:红圈标注毛囊可见10条以上蠕形螨
图1毛囊蠕形螨的横断面RCM扫描图
3 讨论
面部皮炎在国内外的教科书上并没有明确定义及诊断标准。但其常用于面部突发或反复出现红斑、丘疹、脱屑伴瘙痒、灼热或刺痛感等症状的诊断,而这类症状表现通常不完全符合接触性皮炎、特应性皮炎、脂溢性皮炎、玫瑰痤疮等任一特定疾病诊断;门诊医生应尽可能使用更确切的诊断,如果后续的检查及随访发现新的诊断证据,应及时更正诊断,对此郝飞教授等已经有详细论述[1],在此不作赘述。
蠕形螨又称毛囊虫,寄生在人体内的有两种,一种是毛囊蠕形螨,寄生在毛囊,数量不一;另一种是皮脂腺蠕形螨,寄生在人皮脂腺,常单个存在,两种蠕形螨可在同一人身上寄生。蠕形螨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导致蠕形螨病,其可能的机制是宿主的皮脂分泌增多或寄生的虫体多,使皮脂腺肿胀增生,加之虫体的代谢产物和死虫崩解物的刺激,可使局部产生炎症反应,有时再继发细菌感染,使炎症反应加重[2,3]。玫瑰痤疮的发病也可能与蠕形螨感染相关[4-6],而激素依赖性皮炎皮损也有较高的蠕形螨阳性检出率[7],另外一项病例对照研究除发现以上疾病与蠕形螨感染相关外,同时发现脂溢性皮炎及原发刺激性皮炎也与蠕形螨感染相关[8]。这些疾病如果早期症状不典型,均可能被初诊为面部皮炎。为了明确这一类疾病的诊断,我们开展皮损RCM检测。检查报告除进行常规的病理特点描述外,还详细记录皮损处多数毛囊蠕形螨数量。
相对于传统的蠕形螨检查方法,RCM是一种快速、准确且无创的在体蠕形螨检测方法[9,10],其可以详细记录单个毛囊蠕形螨数目,这为我们进行蠕形螨密度分级创造了基础。如果我们能够计数皮损区单位面积全部毛囊的蠕形螨数目,这将有助于个体间的比较[5,9];然而临床检查很难有充足时间做到,纯粹的科研检查才能做到。本研究采用的方法是计数皮损区多数毛囊蠕形螨数目,将毛囊蠕形螨数目分为1~3级,这种分级主要是便于统计学分析,不同数量级别的蠕形螨与疾病的相关性尚没有肯定的数据支持,不同的研究方法及研究者分级标准也有差异,比如传统挤压法倾向于将蠕形螨密度≥5个/cm2定义为重度,而<5个/cm2则定义为轻度[8,11];而RCM检查因具体计算方法差异也有不同标准[6,9]。如果之后有固定方法的大样本研究能够确定更加有临床意义的分级标准则有助于更广泛的采用并进行不同研究间比较。
RCM检查结果表明在面部皮炎患者中,蠕形螨阳性检出率无性别差异,均高于70%,提示蠕形螨感染在该类疾病的男女患者中均非常常见,且较传统挤压法阳性率更高[8,9]。另外在这组蠕形螨阳性患者中,女性的平均年龄小于男性,提示可能女性患者更早合并蠕形螨感染。按年龄分层计算阳性检出率,发现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尽管60岁以后年龄段可能由于检查基数较少而数据不准,但40岁以后检出率均超过80%。
144例蠕形螨阳性面部皮炎患者皮损分析提示最常见的皮损为红斑、丘疹,而毛细血管扩张、毛孔粗大及鳞屑等也常见。Spareman相关分析结果提示蠕形螨感染严重程度与红斑及鳞屑这两种皮损类型正相关,多元Logistics回归分析也得出类似结论,提示在红斑、鳞屑性皮损中可能蠕形螨感染更常见且更严重。Spareman相关分析提示蠕形螨感染数量与丘疹负相关,但多元Logistics回归分析提示丘疹并不是蠕形螨感染数量的影响因素,因而不能肯定其有相关性。另外Spareman相关分析及多元Logistics回归分析均提示其余皮损类型与蠕形螨感染数量无相关性。由于样本数量有限,以上分析结果有一定局限性,相关性的临床意义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
面部皮炎患者合并蠕形螨感染非常常见,随年龄增大检出率增加;红斑、鳞屑为主皮损毛囊蠕形螨数量可能更多,但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建议针对面部皮炎患者进行蠕形螨筛查,特别是那些诊断不明确及常规治疗效果不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