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打开历史之门的一把钥匙
2019-09-12高丽娟
摘 要:历史故事里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是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将历史故事恰当应用于历史课堂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符合七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将历史故事引入课堂非常有必要。
关键词:历史故事;教学;运用
对于尚处在青少年过渡前期、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的初中学生来说,如何有效地丰富历史知识,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历史特征,从而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运用历史故事进行初中历史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思维品质。
一、 亲近历史:历史故事与激发学习兴趣
就目前初中历史教材来说,无论在时序的连续性、叙事的简洁性,还是语言的生动性、材料的选择性较实验版教材都有很大的进步。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历史学科知识内容丰富,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民族、科技、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历史环境的变化对学生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带来了严峻挑战,学生们只有充分把握历史相关的史料才能够更好地完成历史知识的学习。无疑,史实的掌握,并非轻松的事情。而要有效地进行初中历史教学,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广泛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才能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初中学生自然萌生的好奇心出发,运用历史故事于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之中,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尤其能运用乡土故事,其教学效果则更为明显。
如,在讲述隋炀帝暴政时,我们可以向学生讲述扬州人常用“马虎子”来吓唬不听话或哭闹孩童的故事。“马虎子”为何许物也?此乃隋朝酷吏麻叔谋,姓麻名祜,讹成“马虎子”。据史书记载,隋炀帝杨广为开凿东都洛阳到扬州的运河,任命麻叔谋为开河都护。麻叔谋生性残暴酷虐,验收工程时,他用铁脚木鹅测量水深,遇到搁浅,则认为民工对炀帝不忠,施以酷刑。河開成民工死去百万,沿河两岸遍地死尸。更为残忍的是,麻叔谋常以蒸孩童为食,故两岸百姓对麻叔谋既憎恶又惧怕,久之则大人小孩闻声骇然。显然,乡土故事的有机插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他们对于“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引发天下大乱”的思维能力。
二、 理解历史:历史故事与设置问题情境
初中历史教材的编写,由于篇幅的限制,只能采用简明扼要的叙事方式,因此,历史事件的呈现大多是宏观的、直白的,缺少细节。这也是学生对历史教科书感到枯燥无味的原因之一。因此,在讲述重要历史事件的时候,不妨插入一些故事,增加一些细节,这对于初中学生很好地理解历史具有很高的思维价值。
如,讲述商鞅变法时,我先引入了商鞅南门立木的故事,商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命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的,就赏十两金子。”
不一会,南门口围了一大堆人,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这根木头谁都拿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赏金?”有的说:“这大概是左庶长成心开玩笑吧。”大伙儿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没有一个敢上去扛木头的。商鞅知道老百姓还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赏金提到五十两。没有想到赏金越高,看热闹的人越觉得不近情理,仍旧没人敢去扛。正在大伙儿议论纷纷的时候,人群中有一个人跑出来,说:“我来试试。”他说着,真的把木头扛起来就走,一直搬到北门。商鞅立刻派人传出话来,赏给扛木头的人五十两黄金,一分也没少。这件事立即传了开来,一下子轰动了秦国。老百姓说:“左庶长的命令不含糊。”新法颁布了一年,秦国的百姓控诉新法不便,这时太子触犯了法禁,商鞅对孝公说:“法令之所以不能推行,原因是由于贵戚们的抵制。您若一定推行新法,应当先从太子开始施行。太子不能受黥刑,应黥太子的傅和师。”因此新法得到广泛推行,秦国得到了治理。等到孝公去世,太子被立为国君,这也为商鞅最后车裂的结局埋下伏笔。
三、 感悟历史:历史故事与渗透思想教育
历史课程不仅仅在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更是在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进一步加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渗透,进一步强化了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精神的教育。
如何寓思想教育于历史教学过程之中?如何在“润物细无声”中获得思想教育的效果?笔者认为,一方面,要通过历史教学生动地展现无数富有个性的历史杰出人物,如封建帝王中秦始皇的雄才大略、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唐太宗的励精图治、乾隆帝的风流儒雅;辅国大臣中商鞅的变法、诸葛亮的谋略、魏征的劝谏、于成龙的廉洁;爱国将领中卫青的勇猛、祖逖的豪放、岳飞的精忠、史可法的气节;历代诗人中屈原的咏叹、李白的浪漫、陆游的忧思、郑板桥的道情等等,从而使学生从这些杰出人物身上获得民族的自豪与尊严。另一方面,还要从历史人物的故事中挖掘其内在心理活动,使学生能从历史人物所处的历史环境中,窥探其内心世界,从而达到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目的。
总之,历史故事是打开历史之门的一把钥匙,通过历史故事在课堂上的穿插,除了让学生了解历史的基本史实外,还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与民族责任感,这对初中历史教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司马迁原著,杨燕起,陈焕良等译.白话史记[M].长沙:岳麓书社,2002.
作者简介:
高丽娟,江苏省扬州市,江苏省扬州市梅岭中学京华城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