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一年级数学课堂纪律的养成与调控
2019-09-12吴冰冰
吴冰冰
摘 要:良好的课堂纪律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可靠保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和先决条件。这一工作对一年级学生来说尤其重要。培养一年级学生遵守课堂纪律,需要老师多方诱导,耐心教育,首先要给他们“立规矩”,让他们头脑里有遵守纪律的概念。然后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上多进行探索。
关键词:一年级;课堂纪律;养成;调控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在这个过程中,一个班级中的几十个学生和教师之间需要相互配合,相互尊重,共同去实现教学目标。但在一年级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纪律常识几乎为零,判断是非的观念淡薄,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性格和不同的心理需求,如果一旦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表现出种种不守纪律的行为,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如果教师不能及时妥善地处理,会给教学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一年级的学生毕竟只是六七岁的小孩子,无意注意占主体地位,注意力很难长久地集中。为了让孩子们的注意力能跟着课堂的教学进度走,我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上也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我班课堂纪律现状
第一,未形成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纪律意识淡薄,课堂秩序混乱,部分学生不按照教师的安排,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课堂上的一切行为,都需要教师一一指导,包括什么时候上下课,课堂上的礼貌问题,上课时遇到各种情况该如何处理等,都必须指点到位,并且需要多次反复强调。老师刚刚强调的问题,可能学生转眼就抛在脑后,又犯起同样的错误了。
第二,学生自制力差,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如:上课时学生想要上厕所时,他们往往没有考虑过通过举手的方式征得教师的同意,再去上厕所,也没有考虑到自己的行为会对课堂秩序带来负面的影响,而是直接走到老师的身边说,这样课堂的正常教学被打乱,纪律也受到了影响。
第三,上课期间,易受外界事物件的影响而分散注意力。教室内外的一些特殊响动,都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将其注意力从课堂学习中转移到其他事物上面,如:其他同学的一个滑稽的小动作,教室里的一只昆虫,窗外的人影或尖叫声,都会在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由于我班人数较多(40人),坐在教室后排座位的学生更加难以长时间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面,往往在上课不久,就会做一些与教学无关的事情,如和身边的同学讲话,坐姿不正,站着写字或看书,玩玩具,吃东西,看一些和所学课程无关的书籍,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自己和他人的学习。
二、引起不良纪律成因分析
(一)学生自身的年龄特点
小学一年级新生的年龄大多处于6~7岁,这一时期的儿童普遍具有好奇、好动、爱表现、爱模仿等特点,自控能力较差。有意注意的时间很短,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而改变注意对象。
(二)学生学习环境的改变
小学一年级新生由幼儿园进入小学,并不具备所有合理的学习态度与群体活动习惯。学生在幼儿园是以游戏为主,而升入小学后马上以学习为主,这里缺少自然的过渡,必然会出现课堂上无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
(三)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的时间不长,如果课堂上只是单一地“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领学生跟”的方法,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很快就会进入疲劳状态,注意力也容易分散,最终导致课堂纪律的混乱。
(四)部分學生的问题行为因素
1.个别学生因为心理上的原因导致问题行为,产生消极情绪。
2.生理上的原因导致的问题行为,如多动症、发高烧、感冒等,都会让学生无法集中思想。
3.外部因素导致的问题行为,如丢失东西、没做作业等,也会让学生分心。
三、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的养成与调控
(一)创设情境,投其所好
我常常在课堂中引入他们熟悉的动漫世界的人物带他们畅游知识的海洋。比如,让《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带他们去数字王国认识几个朋友,去天线宝宝的家里找数字宝宝等,这样,他们学习的兴趣提高了。也常常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让孩子们自己扮演角色,将数学应用题变为小活动。
(二)树立孩子信心,提高积极性
小孩子喜欢听老师表扬。在课堂上,我从不吝惜表扬的话,只要有一点进步,或者遵守课堂纪律,我都会大加表扬,孩子们听了心里美滋滋的,自然会想做得更好,得到更好的表扬。有的时候我还会假装不会,让学生指导我,然后说谢谢他们。这样,孩子们的积极性就提高了。
(三)在课堂中导入游戏
这一方法就是要使40分钟的课堂动静交替,让孩子们在动静中劳逸结合,这样孩子们学习起来才不会觉得厌烦。我常采用找朋友、猜猜猜等游戏方式指导学生计算学习。
(四)简单明了的口令是调控注意力的法宝
有趣的教学设计虽然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但在漫长的40分钟里,有些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孩子还是经常会走神、说话、摆弄文具,因为这些东西比学习更有吸引力,所以还是需要老师经常提醒,这个时候我们就要用上一些口令。通过训练,当孩子们对课堂调控口令形成了条件反射后,当课堂上孩子们的注意力明显不集中时,利用孩子们齐声说的集体效应,那些分神的孩子会很快回过神来又重新投入学习。
编辑 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