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渐次展开 逐层深入

2019-09-12欧阳茗芬

考试周刊 2019年56期
关键词:任务驱动型作文立意审题

欧阳茗芬

摘 要:任务驱动型作文作为近年来新推出的高考作文题型,审题立意是成功写作的关键。在多维度把握材料后,通过“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追问和“引议深联做辩结”的结构思路来解读材料极其必要。这让写作成为有源之水,拓展了写作的深度与广度;以列出分论、简写提纲的形式则将立意外化为作文预案,为展开写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任务驱动型作文;审题;立意

一、 试题评价

(一) 紧扣时代主旋律,符合“一点四面”的命题原则

如今作文试题格外强调教育功能,实现试题的育人使命,体现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曾提出“一点四面”的命题原则:一点是“立德树人”,四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依法治国、创新”。

作文材料中“家长和教师带领孩子学习古诗词”之事比比皆是,不足为奇,然而“短期内有人乐此不疲,也有人坚持不了”这一现象却值得深思。命题者选取的这段材料,不仅涉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古诗词”,还渗透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旨在引导国人去认识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和传承意义,去探讨更为科学合理的国学教育方法,去思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问题等。

(二) 符合试题评价的“六条标准”

张开在解读2015年高考作文特点时指出:目前,对作文试题评价主要依据六条标准:可写性、选择性、导向性、探究性、防套性、难易度。以下笔者就从这六个方面对这个作文题进行简单评价。

第一,可写性。材料是社会热点,情境真实,贴近生活,考生不陌生,自然也就有话可说。第二,选择性。关涉的人物对象不是一个人,而是几个或几类人,这就保证“任务”的指向有多种选择。第三,导向性。基于“立德树人”的价值取向来选材,体现教育功能和思想导向。第四,探究性。“对于以上现象,你怎么看”“表明你的态度、思考或建议”的任务要求,需要考生对该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理性的分析、严密的阐述及丰富的论证。第五,防套性。在内容及文体上都有一定的限制,如要求考生表达对此现象的看法,必须写议论文,表明态度思考和建议等,这就让学生的写作如同“戴着镣铐跳舞”。第六,难易度。审题难度不大,建议在内容上追求深刻,在表达上追求新巧,在书写上追求美观,体现出“别致”的风采。

二、 试题解读

(一) 作文类型解读

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具体写作任务指令(做决定式任务指令)

“做决定式写作任务”是指写作任务是一个带有争议性的问题,可能有多个结果,让学生通过协商或讨论选择一种结果,并进行充分论述。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Ⅰ卷作文“女儿举报父亲开车打电话”就是“做决定式写作任务”。

(二) 材料解读

1. 材料内容:家长和教师带领孩子学习古诗词,短期内有人乐此不疲,有人无法坚持。

材料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创设情境——《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不少家长和教师跟着央视的“诗词风”收听某档诗词教育节目。可以说,在朋友圈发起活动是家长和教师决定带孩子学习古诗词的最初行动,“让孩子成长路上有诗和远方”是他们的最初想法。

第二部分是聚焦问题——介绍一周后的学习情况:有人乐此不疲,有人选择放弃。可以说,这部分才真正提出对比点和争议点。

2. 材料含意:这则材料的整体含意是:传统文化教育何去何从?

(三) 要求解读

1. “对于以上现象,你怎么看?”这一“任务指令”就是要求考生对材料形成基本的判断,如“为什么有人乐此不疲,有人选择放弃”“放弃的理由是否合理”等,完成这项任务,是为下一步的选择做准备。

2. “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所谓“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就是要抓取整个事件,抓取核心事件,不能仅仅在其外围、在无关痛痒处、在皮毛里打转。还指在选取一方力量进行阐述时,其他的几方力量也可以或者说应该涉及,但是不能“喧宾夺主”,讲述其他方面是为了把我们选取的那个方面讲清楚、讲到位。

3. “写一篇议论文”。明确了本次写作的文体任务。

4. “表明你的态度、思考或建议。”“态度”要求学生提出对该现象的观点和做法;“思考”要求学生能够抓住任务,深入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建议”则是要求学生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三、 审题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主要包括哲学、史学、文学、语言、艺术等。材料中的“古诗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而言,就如沧海之一粟;而引发争议的是不容乐观的古诗词教学现状,就是现如今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缩影。

显然,这则材料指向两个关键词:一个是“传统文化”,一个是“教育”。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世代相传,主要还是依靠教育。当今中国,传统文化式微,社会大众信仰缺失,传统文化教育势在必行。材料中,作为教育者的家长和教师,若能理性选择、合理引导、用心陪伴孩子学习古诗词,受益的不只是孩子,还有自身,甚至全社会。

这是一道“热点事件+任务驱动型”作文题,审题难度适中。

无论传统的叙事类材料作文还是任务驱动型作文,審题立意最主要的办法不外乎综合两种方法:一种是整体理解材料,提取关键词,找到材料中所呈现出来的一组或多组存在着反差或矛盾的关系,然后分析造成矛盾的原因,进而确定写作角度和立意。一种是由果溯因,追溯材料中事件结果在材料中呈现的原因,并对之做理性的思考。接下来笔者将综合运用两个方法进行审题分析。

(一) 方法一:抓关键词句,矛盾切入法

1. 第一对矛盾:计划与实施

【关键词句】

(1)大会后不少家长和教师在朋友圈发起收听《带上孩子,跟着唐诗去旅行》的活动。节目口号为:“每天五分钟,听一首诗歌,赏一个景点,轻松学会唐诗三百首,让孩子成长路上有诗和远方。”(分析:心理学认为,人在制定计划的阶段一般是斗志昂扬、信誓旦旦的。家长和教师们的“发圈”和“让孩子成长路上有诗和远方的口号”正说明了这点。)

猜你喜欢

任务驱动型作文立意审题
精审题,明立意,读懂童话
“三招”学会审题
七分审题三分做
认真审题 避免出错
说“立意”
“任务驱动型作文”,可以休矣!
把握题意 求深求新
论新材料作文讲评课的三个环节
把作文教学的根深扎进阅读教学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