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型作文”,可以休矣!
2016-10-11张兴武
张兴武
2016年3月至5月,全国高考作文备考最“热”的词语莫过于“任务驱动型作文”。在不少所谓的高考作文研究专家看来,“任务驱动型作文”代表着2016年高考作文写作的新方向,所以广大的高三语文老师教必“任务驱动型作文”,众多的高三学子练必“任务驱动型作文”,说“任务驱动型作文”让2016届高三师生如痴如狂,实不为过。然而,2016年高考的大幕落下,“任务驱动型作文”并没有成为主流题型。如今,2017年新一轮的高考作文备考已经开启,“任务驱动型作文”还被不少老师津津乐道,奉为至宝。2017年高考,“任务驱动型作文”还会是高考作文命题者青睐的题型、关注的重点吗?高三师生该怎样备考呢?笔者在此结合“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发展轨迹谈谈自己的看法。
01“任务驱动型作文”由神秘走向神化
“任务驱动型作文”是什么?它为什么会在2016年高考作文备考中走红呢?
仔细考查,“任务驱动型作文”源于英美等国的日常教学与日常作文考试,是基于完成交际任务的一种语言教学方法。而“任务驱动型作文”之所以为我国广大师生熟知,是因为教育部考试中心研究员张开先生的《注重题型设计,强化教育功能——2015年高考作文的特点及相关问题的解读》一文。
在这篇文章中,张开先生指出,为了解决材料作文宿构和套作的问题,2015年高考部分作文题在设计过程中,承继自主空间大、立意角度多元等传统优势的同时,又在避免套作、宿构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和探索——即在引发考生思考、激发写作欲望的基础上,通过增加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的功能,增强写作的针对性,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如全国新课标卷Ⅰ要求考生给“女儿举报父亲开车接电话”事件相关方写信来入情入理地谈问题、讲道理,全国新课标卷Ⅱ要求考生在深入思考“当代风采人物”推选标准的基础上优中选优。这些做法从不同角度拓展了材料作文的测试功能,使材料型作文的考查功能不断完善。在此基础上,张开先生提出了“任务驱动型作文”这一概念。
其实,在张开先生的这篇文章发表后的将近4个月的时间里,“任务驱动型作文”并未引起太多关注,一直处于神秘、沉寂的状态。后来,有人论及“任务驱动型作文”,且因为其首创者是教育部考试中心的专家,“任务驱动型作文”便一下子蹿红了。
实事求是地说,材料作文中增加“任务驱动型”指令,较好地解决了材料型作文的泛角度与阐释型作文的收缩性之间的矛盾。“任务驱动型作文”往往是给考生创作出一个情境,出现对立性的问题,让考生通过写作,提出解决处理问题的想法和方案,让考生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考查考生的实际写作能力。
2015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Ⅰ、新课标卷Ⅱ作文试题的考试实践说明,“任务驱动型作文”不失为一种考查考生写作能力的好的方式,也可以当作高考作文备考的一个好的教学着力点。但是,在教学一线,有的老师却将其误认为是2016年高考作文的必考形式,因而开展了持续的、大规模的讨论、总结、训练,甚至到了言必称“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地步,让“任务驱动型作文”由神秘走向了神化。
02大热必死,“任务驱动型作文”成明日黄花
每一年高考语文科的考试,万众瞩目的焦点必定是作文。2016年6月7日,大家都屏住呼吸,期待“任务驱动型作文”的闪亮登场。不承想,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任务驱动型作文”成了明日黄花。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竞技场上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大热必死,通常是说体育赛事中,一些赛前被看好的运动员或球队,往往到最后都会与冠军失之交臂。高考作文也是一种竞技。为了防止套作、宿构,高考作文命题专家也会避开热门的话题和命题方式,最终呈现出来的内容与形式也就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了。
也许说“任务驱动型作文”是明日黄花多少有些刻薄,但确是实事求是的描述。盘点2016年高考全国的9套作文题,我们不难发现,只有全国新课标卷Ⅱ和浙江卷的作文题目依稀有“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意味。
全国新课标卷Ⅱ的作文材料,提出“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的观点,要求考生“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这要求里的“比较上述三条途径”,算得上是一种说得过去的比较明显的“任务型指令”。但在实际的写作中,提升语文素养的三条途径就是三个立意的角度,考生可以任意选择其中一条途径立意。当然,也可以比较三条途径而综合立意。由此可以看出,“比较上述三条途径”并不具有强制性“任务驱动型”的功能。
而浙江卷作文材料的主要内容是“当虚拟世界中的‘虚拟越来越成为现实世界中的‘现实时,是选择拥抱这个新世界,还是刻意远离,或者与它保持适当距离”,其写作要求是“对材料提出的问题,你有怎样的思考?写一篇论述类文章”。算得上“任务驱动”的是“你有怎样的思考”以及“写论述类文章”这一文体要求。不过“写论述类文章”这一指令,其实也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就算没有这一指令,大多数的考生同样会写论述类文章。
全国新课标卷Ⅰ的作文材料是一幅漫画,要求考生结合漫画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写作。由漫画中的人,考生可以想到自己,也可想到某类群体,甚至可以抽象为人类这一集合概念;画中人手举的分数,不仅可以理解为学业成绩,也可以理解为工作及团体、社会或国家的进步程度;人物脸上的唇印、掌印,除了可以看成亲吻、掌掴之外,还可视作一般意义的表扬与批评等。题目要求没有半点“任务驱动型”的影子。
全国新课标卷Ⅲ的作文材料是“小羽的创业故事”。小羽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研发出新式花茶,获得专利后又将工艺流程公之于众,并助力政府规范市场,使新式花茶实现规模化、产业化,从而带动乡亲集体致富。试题材料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当代语境的一个缩影,既有生活原型,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写作要求是常规的“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也没有所谓的“指令性”任务。
再来看看另外的5套作文题的情况吧。
北京卷的大作文是二选一。第一题是以“‘老腔何以令人震撼”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具体要求是:从老腔的魅力说开去,不要局限于陈忠实散文的内容,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第二题是以“神奇的书签”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具体要求是:表现爱读书、读好书的主题;有细节,有描写。这两道作文题,都不具备“任务驱动型作文”往往是给考生创设出一个情境,出现对立性的问题,让考生通过写作,提出解决处理问题的想法和方案的特征。
天津卷的作文题目,要求考生围绕自己的阅读方式,结合个人的体验和思考,谈谈“我的青春阅读”。山东卷的作文题目,要求考生根据对“备好的行囊”材料的感悟和联想作文。江苏卷沿袭的是言论式材料作文:“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人却说,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有时这是个性的彰显,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闪现。”上海卷的作文材料则直指社会生活——人们对“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的看法不尽相同,让考生写一篇文章,谈谈对这种现象的思考。
上述几道作文题都是要求考生自选角度,自定立意,很明显,都不具有“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特点。
更重要的是,“任务驱动型作文”似乎也遭到了张开先生的“抛弃”。
2016年7月,《中学语文教学》刊登了张开先生所写的题为《2016年高考全国卷作文试题评述》的文章。其中有这样一段话:
材料型作文经多年实践已相当成熟,在充分展现材料作文写作角度多元、自主立意空间大、入题引导自然的基础上,去年增加了“任务驱动型”的指令要求,今年又针对具体题目做了不少细微而重要的调整,对写作能力的考查进行新的探索。如全国新课标卷Ⅰ漫画作文,在考查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转化能力的基础上,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这就使写作任务更加清晰,要求考生必须在理解漫画寓意的基础上生发议论。全国新课标卷Ⅱ“语文素养提升大家谈”材料作文,将国家层面对语文素养的高度重视与学术界对语文学习的深入研讨落实到考生语文学习的实际中,小中见大,有足够的纵深感和拓展空间,既有利于考生结合各自语文学习的经历和体会,更要求考生对“语文学习”“语文素养”“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这五个核心表述形成清晰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完成试题要求的核心任务,这对考生在比较中思辨说理的能力有很高的要求,不仅能够有效防止套作,而且提高了试题的区分度。又如全国新课标卷Ⅲ“小羽的创业故事”材料作文,曲折情节中蕴含了可思考与议论的诸多话题,给考生提供了多层次、多角度的写作空间,也对区分考生的立意层次及写作水平十分有利。
长长的一段文字,张开先生只是轻描淡写地提了一下“任务驱动型”。不仅如此,这篇文章的其他地方,也没有再提及“任务驱动型”这曾经“甚嚣尘上”的字眼。
这其实是一种暗示:当一线教师在琢磨高考作文命题专家会如何出题的时候,命题专家也正在思考如何避开一线教师的猜题、押宝。其结果必然是:命题专家出的题目,一定会让一线教师“大失所望”。因为命题专家的命题重点,首先便是防止一线教师猜中题目。
不过,仔细分析2016年高考的9道作文题,可以发现一个具有共性的特点,这便是题目材料都贴近现实生活。比如贴近家庭生活(全国新课标卷Ⅰ)、贴近学校生活(全国新课标卷Ⅱ)、贴近时代生活(全国新课标卷Ⅲ、浙江卷、上海卷、江苏卷)、贴近精神生活(山东卷、天津卷、北京卷)。
由此,与其费力地琢磨所谓的“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规律,不如仔细研究2016年高考作文题目的共性特点,以期为2017年高考作文备考找出一条可行的道路。
03 2017年高考作文备考策略
作文是高考语文考试中社会关注度最高的一道试题,既承载了高考选拔的功能,又要一定程度上体现党和国家政治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方向。因此,将不同维度的需求内化为对考生写作能力的考查,是高考作文命题的指导原则。而体现时代气息、充分发挥作文的育人导向功能,将依然是2017年高考作文考查的主要方向。为此,2017年高考作文备考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关注生活,在体悟生活中透过现象看本质
2017年高考作文题目的材料可能依旧会延续2016年“关注现实生活”的思路,作文备考就要特别注意关注生活,在体悟生活的过程中,练就透过生活现象看清其本质的敏锐目光。
比如,从全国新课标卷Ⅲ“小羽的创业故事”材料作文中看出这是“和气生财”的现代诠释,这还只是生活的现象;如果从中看出这更是当下中国亟需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极佳体现,考生在关注新形势、做出新思考、助推新发展理念的同时,也便看到了材料所蕴含的本质意义。
同样,如果认为全国新课标卷Ⅱ材料作文只是对提升语文素养的三种途径进行总结评价,这也还只是停留在生活现象的层面;如果由此引申出对语文终身学习与个人终身发展之间关系的思考,联想到每个人语文素养中的文化理解与传承,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以及更大意义上的社会整体语文素养与国家的软实力、文化自信等问题,那么就深入到了语文素养最本质的核心意义了。
透过生活现象,体悟出其深刻的本质意义,有此敏锐的目光,作文便自然会进入最佳状态了。
(二)注重思辨,在比较事理中提升思辨能力
高考作文备考,引领学生辨析核心概念,在思辨的基础上说理论证,是写作议论类作文的关键点。比较事理,是提升思辨能力的最佳途径。
比如2016年高考9道作文题,有3道题涉及读书,大家便可以将题目集中到一块儿,做一些比较,训练思辨能力。
北京卷“神奇的书签”命题作文是典型的“人人有话说”。写作时,考生可以从导语提示的角度入手联想。比如“形式多样”,究竟有哪些形式?这多样的形式给你带来了哪些独特的感受?给你的读书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它能与你交流”,它怎样跟你交流?交流些什么内容?“能助你实现读书的愿望”,你有什么样的读书愿望?它怎样帮你实现了愿望?
天津卷“我的青春阅读”材料作文列举了今天多元的阅读方式,但这些方式各有利弊。网络阅读方便快捷,知识丰富、经济实惠,但是信息繁多芜杂,精华与糟粕并存,需要阅读者有辨别良莠的能力;多媒体阅读有形有色、有声有像,能够让人享受视听乐趣,避免枯燥,但是限制了思考和想象的空间;纸质阅读因图书价格越来越高而变得奢侈,但是可以享受与古今圣贤对话的乐趣,一卷在手,忘却喧嚣,在精神家园中遨游。
全国新课标卷Ⅱ“提升语文素养的三条途径”材料作文本身就是比较。不同考生提升语文素养的途径不尽相同,而语文素养这一核心概念的内涵又十分丰富,三条途径也包含了很多具体的情境:它们之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哪条更重要?哪条更有效?哪条更适合自己?
这种比较其实就是一种思维的发散训练,其结果,便会促进思辨能力的提高。长期坚持,写作也便会在不自觉中走向深刻。
(三)加强训练,夯实写作基本功
首先,要重视审题立意的训练。我们通常所说的审题立意,就是读出题目材料的主要内容,弄懂材料的含意。审题,就是审查作文材料主要写了什么。其思考的方式主要为:是什么(如果叙述的是人物,就抓主要人物;叙述的是事物,则抓主要事物)?怎么样?立意,就是确立写作者的观点、态度。其思考的方式主要是:这则材料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在多次追问中、在综合比较中抓准材料的主要内容,弄懂材料的含意,审题立意便不会出现偏差。
其次,要重视篇章结构的训练。训练过程中,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写作手法,如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实践证明,高考考场作文,一般以写议论文为宜,因此议论文的文体特征一定要明显。而使议论文文体特征明显的最基本方法是例理结合和在论证的过程中加强议论分析,老师们不妨让学生多加训练。
再次,要重视事实素材的积累,追求材料丰富,力争文采纷呈。议论文忌空洞说理,因此,用事实素材论证自己的观点是一种较好的方法。素材充实,发展等级分里的“丰富”也便自然地呈现了。同时,在叙述材料或论证观点的过程中,多运用修辞手法,多注意句式变化,丰富也可使文采在无意间闪光。
最后,还要加强书写训练。在高考阅卷中,书写工整、卷面整洁的作文使人赏心悦目,印象分立即增加;而字迹潦草、涂改得难以辨认的答卷,无形中就会被多扣几分。坚持天天练书写,尽量把字写工整,让卷面干净整洁,这是关乎作文成绩的非智力因素,却也是提高作文成绩的一大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