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原文化传承创新视阈下河南越调受众研究

2019-09-11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剧目戏曲民众

李 磊

(周口师范学院 音乐舞蹈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1)

河南是戏曲资源大省,以豫剧、曲剧、越调等为代表的地方戏曲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省十次党代会提出“构筑全国重要文化高地”目标任务,将支持戏曲传承发展作为重要内容。越调,河南省三大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是河南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文学、舞美、表演、声腔等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主要流传于豫、鄂、皖等地,繁盛期在河南及周边地区100多个县市出现过越调班社,中原一带曾流传“一清、二黄、三越调”之说,2006年入选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越调陷入受众锐减的尴尬局面。课题组于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间,对越调的核心传播区域周口、南阳、许昌三市市区及其周边12个县18个乡镇和4所本科高校进行调研,参与调研民众2000余人,回收问卷1228份。课题组掌握了较为丰富的第一手材料,期望本研究能为河南越调在中原文化传承创新背景下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

一、河南越调受众现状调研

基于越调受众数量过于庞大,为增强调研数据的客观立体性,我们选择的调研范围既有以“社区”“村庄”“家庭”“高校院系”“高校班级”等社会属性相对一致的群体,也有以“公园”“城市文化广场”“乡村文化舞台”“乡村集市”“民俗活动”等随机性较强的个体。受访对象有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城市居民、乡镇居民,公职人员、市民商贩、高校教师、在校大学生等。依据调查问卷设计的题型,我们以民众对越调的态度作为越调受众类型的划分依据,即“喜欢”“一般”“无所谓”“不喜欢”四类群体,持“没听过”态度的民众由于偏离越调艺术较远,不作为本次调研的研究对象。为便于广大民众对越调的发展建言献策,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对持“喜欢”“一般”态度的民众“所喜欢的部分”和对持“无所谓”“不喜欢”态度的民众“不喜欢的部分”进行了访查。见表1。

表1河南越调受众现状调查汇总表

二、河南越调受众现状调研信息分析

依据调查数据,“喜欢”河南越调的受众,其原因主要集中在故事情节(37%)和音乐唱腔(28%)这两个方面,表演动作(10%)和服饰化妆(6%)这两种因素所占比例较低。这当然是与普通民众长期以来对戏曲的欣赏习惯有关,尤其是在农村,民众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他们对越调的欣赏趣味侧重于剧目的“故事情节”和“音乐唱腔”。而对于“表演动作”和“服饰化妆”,前者或尚能满足普通民众对娱乐趣味“热闹心理”的追求,而对于程式化的“服饰化妆”来说,越调艺术的深层内涵则很难被普通民众所了解。从年龄上来看,这类受众群体的年龄普遍较大,几乎很早就与越调有过接触,他们具有较强的越调鉴赏能力,对越调有着一定的情感基础。从地域上来看,这类受众群体主要在越调剧团相对集中的城市,如我们对许昌市民众做调研时发现,许昌市区和襄城县的受众要多一些,这主要是得益于许昌市越调剧团和襄城县越调剧团长期进行越调传播,而鄢陵县、长葛市、禹州市由于偏离越调的核心传播区域较远,加之豫剧等其他戏曲的影响,越调在当地的影响力相对较弱。这样的调研结果在周口、南阳同样存在。对于这部分核心受众群体来说,他们是越调的有力支持者,是必须巩固的群体。对于持“一般”态度(22%)的受众,我们在访谈中发现,他们并非不喜欢越调,而是认为越调的更新速度过于缓慢,当下的越调创作没有什么精品经典剧目,他们认为能欣赏的或比较喜欢的还是传统戏,尤其是越调大师申凤梅主演的系列“三国戏”。这些剧目几十年听下来也不厌其烦,而当我们提及近年来越调所创作的《大明皇帝朱元璋》《老子》《飞夺泸定桥》等,他们要么没听过,要么不喜欢。越调团队如能针对该部分群体进行与之审美需求和审美意识相适应的改进,他们亦有可能成为河南越调的爱好者。

持无所谓(18%)、不喜欢(9%)态度的受众,则是河南越调的边缘受众或消极受众。此部分群体是越调艺术较难以争取的受众类型,他们不热衷于越调主要在于看不懂(33%)、没认真看过(30%)、剧目陈旧(18%)、节奏慢(12%)这几个原因。另外,在1228名受访者中,有488人(40%)表示“没听过”河南越调。究其原因,一方面,当今广大民众的生活节奏普遍加快,对传统色彩浓厚的越调艺术来说,其调整更新的速度难以跟上时代信息更新的节奏,不符合当下民众的审美意愿,加之电影、电视,乃至新媒体等对艺术审美市场的竞争,使得传统越调的发展更加窘迫;另一方面,越调行业生产的投入与收入不成正比,为了生存,大多数越调剧团更倾向于一般演出剧目的创作或反复上演以往的经典剧目。一般演出剧目的创作导致越调难以生产质量较高的精品剧目,而质量不高的越调剧目又不被欣赏水平日益提高的当下民众所认可。总拿经典剧目反复上演迟早会导致受众审美疲劳,不利于越调的可持续发展。另外,戏曲艺术对当代民众教育功能缺失,部分民众对越调艺术缺乏长期有效的关注及知识的积累,是造成他们“看不懂”“没听过”越调艺术的另一重要原因。我们在此不做孰是孰非的论断,但从河南越调的发展角度来看,越调团队应对此类问题保持足够警醒,有效加强越调艺术的知识普及和传播力度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越调艺术长期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状况,导致其与受众之间的鸿沟愈来愈大。

三、河南越调发展策略研究

(一)创作理念大众化

美国戏剧家布·马修斯在《戏剧创作原理》一书中写道:“剧作家的第一职责是要弄清楚他那个时代和他自己国家的观众究竟喜欢什么……这并不意味着要‘写庸俗之徒’,而是意味着‘要写全体民众所了解的’。”[1]我国清代戏曲家李渔认为,“世有不可解之诗,而不可令有不可解之曲”“须奏之场上,不论士人闺妇,以及村童野老,无不通晓,始称通方”[2]。认为无论什么样的艺术处理,戏曲创作都应当尽量追求“雅俗同欢,智愚共赏”。可见,古今中外的戏剧家都非常重视戏剧创作理念的大众化。调查数据显示,持“无所谓、不喜欢”态度的民众,有33%的人表示“看不懂”越调。这固然与20世纪80年代以来多元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冲击有关,但相对电影、电视、互联网等新兴艺术中处于竞争劣势的越调来说,这一现象恐怕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不会改变。如果越调再不关注受众的需求变化,就无异于自寻绝路。综观越调艺术发展史,从“正装戏”到“外装戏”的变革就是因为适应了当时普通大众的审美需求,从而获得巨大成功。“正装戏”的台词一般文雅固定,剧目题材多涉及朝代更替、民族矛盾、宫闱斗争等,是具有正统意义的“袍带戏”“蟒靠戏”,代表剧目有《诸葛亮吊孝》《收姜维》《七擒孟获》《荆轲刺秦》《六国封相》《文王吃子》《文昭关》《出樊城》《姑苏台》等,长期以来比较受广大知识分子的欢迎。而“外装戏”则具有唱多白少、文笔浅显等特点,剧目题材多来自街谈巷议、民间传说、公案小说、曲艺说唱等,其内容多涉及乡风民俗、儿女情长、家长里短等,代表作品有《白奶奶醉酒》《吵闹亲家》《李天宝吊孝》《火焚绣楼》《王金豆借粮》《扒瓜园》《五凤山》《李双喜借粮》《刘公案》等。与“正装戏”相比,“外装戏”更加易唱易传,长期以来,被广大的普通民众所喜爱。鉴于此,结合当下民众对越调艺术程式化内涵理解能力不足等现状,越调剧目的创作理念应尽量倾向于做大众化处理,并对不同类型的民众所感兴趣的、能够理解的内容进行有机融合,才能适应大多数民众对越调的观赏需要。在创作题材的选取上,也应紧贴时代主题、社会热点或当地社会文化中比较突出的矛盾问题等,如此才能与大多数越调受众的审美现状产生较好的对接。只有被普通大众所理解和接受,越调才能真正实现其自身所具有的文化功能和社会功能。

(二)剧目生产多元化

家庭是社会的基础单位,家庭中每个成员的文化喜好和审美需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映射社会文艺的整体发展水平。因此,我们常以家庭为单位进行调研。如属于老年观众群体的祖父祖母,其文化审美偏向传统、保守,他们对外来的新兴文化常常具有一定的排斥性。在调研中,我们发现这类群体喜爱的剧目既有《诸葛亮吊孝》《收姜维》《七擒孟获》《尽瘁祁山》《文王吃子》《姜子牙下山》《开铁弓》《双尽忠》等“正装戏”,也有《五凤山》《李双喜借粮》《刘公案》《白奶奶醉酒》《包公说媒》《李天宝娶亲》《吵闹亲家》 等“外装戏”。他们大多是持“喜欢”态度的受众群体,对越调的“故事情节、音乐唱腔、表演动作、服饰化妆”有着不同程度的钟爱。这部分观众是当下越调艺术的核心群体,是必须争取巩固的群体。属于中年观众群体的父亲母亲,则由于他们深受传统文化和外来多元文化的双重影响,在文化审美的倾向上亦多元化,他们通常既喜爱欣赏电影、电视、新媒体等当代艺术,又对越调等传统戏曲有着一定的鉴赏力和亲和力,是越调不可不争取的观众群体。这类受众大多具有成熟的审美心理,偏爱具有一定深度的哲理性作品,如经典的传统剧目《诸葛亮出山》《华容道(斩关羽)》等和高质量的现代创作剧目《吵闹亲家》《老子》等。对属于青年受众群体的子女来说,当代传统戏曲教育的缺失和外来多元文化的影响,使他们难以对越调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调查中,对越调持“无所谓、不喜欢”态度的,大部分是这一类群体。值得提出的是,我们对部分欣赏过越调的大学生群体进行了访谈,他们对越调艺术中的“爱国忠义”“惩恶扬善”等积极思想较为认同,对于“声腔”“表演”“服饰化妆”等程式性审美要求较高的部分,表示无法理解其深层的艺术内涵,但还是愿意尝试去欣赏越调,这实在是令人欣喜的。针对青年受众群体,我们认为越调应主动走近他们,经典的传统剧目和高质量的探索型剧目比较适合他们的审美趣味。经典的传统剧目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完美性,长期熏陶定可让青年受众慢慢品味出其中的奥妙,而新型的探索剧目则比较适合青年人“追新求奇”的性格特点,是吸引青年群体关注越调艺术的一个策略。但由于探索性剧目经常与传统越调的审美范式有着相当大的差异,加之处于劣势生存环境下的越调团体经费紧张等因素,越调团队应该采取慎重的态度对探索性剧目进行创作。以上是以家庭、年龄为单位进行的多层次分析,而诸如家庭中的个体性别、受教育程度、成长经历、心理、性格等,再如社会群体中的市民群体、农民群体或公务员群体、工人群体、高校群体等,越调团队亦应加以具体深入的研究。总之,当今越调的发展应找准不同受众类型中的主要交流对象,并对其审美标准、审美需求和审美判断加以提炼、融合,创作有针对性的剧目,如此才能“因时而为,因势而为”,多元化的剧目生产是当下越调发展的大势所趋。

(三)传播途径多样化

历经百余年的发展,越调从乡村戏台走向城市剧场,从城市剧场走向报刊、书籍、电影、电视,再到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媒体,越调始终在探索着以媒介为变革的传播手段。然而,当今越调艺术的传播主要还是以传统途径为主,即剧院、报刊、书籍、电影、电视等,虽偶尔出现在各戏曲类网站中,但所占比例较小,影响力明显不足。我们在对文化广场的调研过程中发现,有不少戏曲爱好者经常聚而唱之,但多以豫剧为主,演唱越调的少之又少,核心传播区域的受众尚且如此,更何况其他地方。在对高校的调研中发现,学生组织的各种文艺活动多以当代中外艺术为主,而以戏曲为代表的传统艺术活动几乎没有。可以看出,越调艺术在其核心传播区域内的影响力非常有限。基于此,越调应主动出击,走近民众,根据不同类型民众的文化需求,积极探索相应的传播手段。如对市民受众群体、农村受众群体、学生受众群体等,越调可以采取“广场式”的剧场传播,以免费的形式吸引他们对越调的关注,对那些不太了解越调艺术的民众进行越调知识的普及,为那些潜在的越调观众演变为实际观众提供一定的可能。另外,越调团队还应“化整为零”,派出各越调小分队,由越调剧团的骨干精英带队,分散到民众相对集中的地方,如各种民俗活动、市民广场、村镇文化舞台、乡村集市,以及各大、中、小学校园等,进行免费的演出与宣传,以提高越调在当代民众中的影响力和关注度。

当代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以其诸多的优越性,为传统色彩浓厚的越调提供了新的可能与机遇。作为一个优秀的地方戏曲剧种,越调如何在互联网普及化的今天,顺应历史的潮流进行变革,得到传承与发展,是每一个“越调人”和相关专家学者应该深思的问题。通过百度和谷歌搜索引擎,截止到2019年3月,关于越调,我们仅仅搜索到“中国越调网”“戏曲屋”等为数不多的几家网站,以及微信中关注率不是太高的“越调天天听”“河南越调大全”等APP。在我们的调研中,大部分热爱越调的受众都反映未在网站和手机中发现越调信息,甚至很多越调爱好者对以上所提及的网站、APP等闻所未闻。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越调的爱好者多以中老年人为主,而中老年群体对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使用还不普遍。这种“供”“需”之间的矛盾,可能会随着互联网的全民普及和世人观念的更新有所缓解,但在短时期内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另一方面,“越调局内人”还未充分认识到互联网的重要作用,对在“互联网思维”下拓展越调艺术传承途径等方面思考不足。以河南省越调剧团、许昌市越调剧团为例,前者是河南省直属文化二级机构,两个剧团皆是越调艺术在当代的重要传播载体,迄今为止,仅有河南省越调剧团刚刚建立起自己的官方网站。当代越调应积极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和互联网技术,探索越调艺术在创作、表演、观众培育等方面的发展策略和传播渠道。

四、余论

从“满城锣鼓万人迷,村村皆有越调戏”到“城市剧场、乡村戏台”的间断演出,从六进北京汇演到依靠政府财政支持维系生存,越调从昔日的繁荣辉煌到每况愈下的尴尬局面着实堪忧。本文着重探寻“受众本位”思维下的越调在创作理念、剧目生产、传播途径三个方面如何“因时而为、因势而为”。从根本上讲,越调艺术的传承发展取决于“越调集体”的态度和智慧,需要“越调局内人”革陈出新、融入当代。因为只有让大众关注、接受并喜爱越调,培养大众对越调的亲近感、亲切感,才能使越调艺术得以很好的传承。

猜你喜欢

剧目戏曲民众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舞台剧目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戏曲从哪里来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剧目十一种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优秀剧目进校园
歌剧要向戏曲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