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级管理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有效策略
2019-09-10陈磊
陈磊
摘要:师生关系,顾名思义,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情况,而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存在彼此信任、相互扶持、互相依赖的特点,能够很好地增强小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领导力与威慑力,从而更好地管理与优化小学生的个性品格,优化小学生的素质结构。本文将从换位思考,赢取学生信任;善于聆听,取得学生依赖;以心换心,建立紧密关系三个角度来分析小学班主任如何在班级管理活动中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小学班级管理、师生关系、优化策略
在常规的小学班级管理活动中,班主任一般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态与小学生交往的,他们习惯了“发号施令”,认为小学生是单纯的“白纸”,需要在自己的教导下成长。然而,虽然班主任所提出的成长建议能够促使学生实现健康成长,但是却由于忽视了学生自身的真实想法,导致班级管理活动一直处于低效状态,难以很好地解决小学生的成长问题。对此,小学班主任要主动改善师生关系,灵活调整自己的身份,主动沟通,懂得尊重,以便切实优化小学生的校园生活环境。
一、换位思考,赢取学生信任
换位思考是指小学班主任要转换自己的思考方式,以学生的视野来思考学生对班级管理生活的需求是什么,由此确定班级管理的内容与方式,由此保证班级管理活动对学生自身的学习成长是有益的。因此,小学班主任要想学生所想,积极换位思考,以便切实赢得小学生的信任与爱戴,使学生们自愿接受班级管理指导,由此切实优化班级管理工作的内容与组织程序。
就如在制定班级制度时,笔者便认真分析了小学生的需求,同时引导小学生一同制定了规章制度。为此,小学生需以6人为一组,在组内确定班级规章制度的具体内容,说明理由,然后再在班会中展示合作结果,挨个汇总各个小组所提出的可行建议,由此形成初步的班级制度规范。然后,笔者会与小学生一同探讨一些尚未形成统一结论的制度内容,从穿着问题、纪律问题、卫生问题等多个层面进一步完善制度内容,由此确定班级管理方案。这就可以很好地增强小学生对班级制度的认同感,提高小学生的管理自觉性,切实优化小学生的班级生活。另外,在真实的班级管理活动中,笔者也会及时与学生补充与完善规章制度内容,希望可以保证班级制度对小学生的约束力。
二、善于聆听,取得学生依赖
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时,必要的沟通十分必要,因为只有有效的、实时的沟通活动才能让班主任准确了解小学生的心意,同时借助有效的语言引导解除小学生的心结,从而有效保护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在组织班级管理活动时,小学班主任要善于聆听,尊重小学生的真实想法,引导小学生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以平等的朋友身份来赢得小学生的信任与依赖,使其懂得向班主任求助,从而进一步提高师生关系的紧密程度。
为了了解小学生的成长想法,笔者会鼓励小学生在空闲时间主动向笔者表达自己的想法,而笔者也会以多年的管理经验引导小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心话。比如,我们班有一个小女生看似十分不合群,总是独来独往,而笔者则认为这个小学生性格十分孤僻,希望可以帮助这个小学生融入集体生活。于是,笔者便经常与这个同学沟通,使其说出自己对朋友的期待与看法。通过交流可以发现,这个小学生的内心十分早熟,也并不像表面那么孤僻,而是有着固定的朋友圈,并不愿意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对此,笔者并不会强迫这个小学生,但是也经常会创造一些机会,让这个小学生与其他同学多多接触,同时还会突出其他同学的优点,希望这个小学生可以尽情地享受童年生活,感受朋友所带来的美好生活。这种管理方式就提高了学生的接受度,使其自然而然地适应了班级生活,而当笔者看到這个小学生越来越开朗、越来越幸福的时候,内心也觉得十分欣慰。
三、以心换心,建立紧密关系
小学生虽然看似懵懂无知,但是却十分敏感,能够直接判断出其他人的好意或恶意。因此,如果班主任对小学生的态度出现了问题,那么则会在无形中拉大师生之间的心里距离,并不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此,小学班主任要以心换心,尊重、爱护与珍惜每一个小学生,让小学生接受师爱,感受温暖,以便从情感层面提高小学生对班级管理的认同感。
就如在管理学生的时候,笔者会经常毫无保留地向学生表达自己的爱意。比如,当小学生过生日的时候,笔者便会及时送上生日祝福,还会准备一些实用的生日礼物,组织其他同学一同歌唱生日歌,让小学生对班级生活充满期待。每当节假日,笔者也会不定时地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而且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学生发出了求助信号,笔者都会义不容辞地为小学生解难答疑,保护小学生的身心健康。
总而言之,在小学班级管理中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将对小学生的一生都有直接影响,能够很好地优化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小学班主任要以平等、友好、尊重、爱护的姿态与小学生交往,让小学生真正信赖班主任。
参考文献
[1]陈秋莲.小学班主任管理过程中与学生和谐关系的构建措施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16):147.
[2]贺玉珠.略论小学班主任与学生和谐关系的构建[J].中国校外教育,2018(32):2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