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教材多元选题精准定点深度挖掘

2019-09-10张慧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19年24期
关键词:高中语文

张慧

【关键词】  群文閱读 高中语文 苏轼月主观精神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24-003-02

群文阅读是群文阅读教学的简称,是近年来在我国兴起的一种具有突破性的阅读教学实践。它是指师生围绕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结构化文本,在单位时间中通过集体建构达成共识的多文本阅读教学过程。

随着2017年《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颁布,群文阅读也越来越受到一线教师们的关注。如何有效地进行高中语文群文阅读设计,在实践中提升群文阅读教学,是值得我们探究的一个问题。下面我结合自己在进行《苏轼咏“月”诗文中蕴含的主观精神》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下文统一简称为“苏”文)中的一些具体做法谈谈体会。

一、依托教材

在进行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时,我们往往存在一个认识误区——这类设计的选文应该全是选择课外文章进行阅读设计才行,这样才可以显得老师知识容量储备大。其实,这种观点并不正确。是否选择教材内的文章、选多选少以及如何使用,这些都是由学情决定的。我们在设计时同样需要以教材中的课文作为根本,在此基础上看哪种形式更适合学生。脱离了教材基础的群文阅读设计不符合我们的教学初衷。因而我们必须牢牢坚守这一条底线。

有的老师在学生学了《鸿门宴》之后,把《史记·项羽本纪》与《史记·淮阴侯列传》组合在一起让学生开展阅读,使学生对项羽和刘邦两位人物有了更深的了解。学生学习了苏洵的《六国论》后,老师把苏洵的两位儿子——苏轼和苏辙写的两篇《六国论》拿出来进行群文阅读,也可以加深学生对“论”这种文体和对六国破灭原因的理解。

我在设计“苏”文时,将《记承天寺夜游》、《赤壁赋》等学生课内学过的古诗文引入,对学生拓展学习其他课外文章起到了帮助加深理解文本的作用。

二、多元选题

群文阅读设计中如何确定选文的范围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我们不妨发散自己的思维,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把产生的想法简要地记录下来,然后再仔细比对,看哪个题材更适合自己与学生的基本情况。

比如说学习了《师说》后,我们从文体的角度来看,可以把刘开的《问说》和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放在一起阅读,加深对“说”这种文体的理解。在学习了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之后,可以把杜甫的其他四首《咏怀古迹》也一起学习一下,这是同一作家的作品集结,也可以选择另外诗人的咏史怀古诗进行比较。学习了杜牧的《赤壁》,我们把李白的《赤壁歌送别》、王周的《咏赤壁》、曹雪芹的《赤壁怀古》等诗放在一起开展群文拓展阅读等等。简而言之,就是可以从文体、作者、题目、主题、内容、艺术特色等多方面打开思路,选题角度多元化。

上文所提到的“苏”文设计就是选择的同一作者苏轼的文章,之所以选择苏轼,我是基于以下考虑:一是苏轼的诗文学生在初中和高中阶段都学过一点,大家对他不陌生,有些诗词更是朗朗上口。二是学生所学关于苏轼的相关诗文数量还是少了些,缺少拓展,也缺少一种深度。最后因为本人对苏轼非常敬仰,平时也零星地阅读了一些他写的诗文和别人写他的文章,看到了一个教材之外更加立体丰富的人物形象。这些是从中学教材仅有的五篇苏轼写的诗文中读不出来的。我感觉有必要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往更高的高度去试试。

三、精准定点

在确定了选文的范围后,我们还很有必要做一点细化的工作。这种细化是设计者对文本的深入解读的必要步骤。“细化”就是要在大方向明确的基础上,找出其中最为集中的、最值得研讨的共同点,然后再斟酌选文,进行一些删除、替换。这个点宜小不宜大,宜精不宜多。一旦点定准确了,群文阅读的设计灵魂便有了。这个点,也是余映潮老师所说的教学设计的主问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

有一位陆老师在设计“汪曾祺作品阅读推介”课时,在大量阅读了汪曾祺的作品后,他把汪氏小说“尊重人性、热爱生活、淡而有味”的特点作为教学的研读点,他选择了《侯银匠》、《做饭》、《受戒》三篇文章放在一起分析,从而让学生迅速体会到上述特色。

我在设计“苏”文时,也对依托教材进行拓展而选入设计的课内外文本进行了上述思考,我发现选文中每一篇都提及了一个意象——“月”,“月”的意象为什么会频繁而鲜明地出现于苏轼诗文中,它承载着作者的何种精神呢?这是一个值得琢磨的好问题,切口小,这也成为我设计这篇群文阅读的一个核心问题点,整个群文阅读设计都围绕它而展开,因而重点突出。

四、深度挖掘

经历了最开始的明方向、定范围阶段后,本阶段的要点在于如何结合材料深入挖掘出群文蕴含的深层含义。这一部分设计是群文阅读设计的难点,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深度挖掘一定不能脱离学生的学情而一味拔高,也不能为了让学生易懂就只选择那些看一眼就能够进行判断的内容。所有的内容都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必须符合学生现有的思维深度,最好是设计成让学生“跳起来才能摘到桃子”的程度。

我开始阅读苏轼的各种写月诗文,想找出他写“月”时有何不同的主观情感寓于其中。我发现这个梳理的过程真是相当有用,我不仅对苏轼的文学修为、人生体悟和美学追求等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而且把群文设计的思路捋清了。我已经明白该如何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来关注苏轼诗文中的“月”意象问题。在设计中,我设置了三个有梯度的问题。(1)阅读《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与《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两首词,思考作者通过写“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阅读《西江月·顷在黄州》与《记承天寺夜游》一词一文,思考借助“月”表现出了作者何种心境?(3)阅读《前赤壁赋》与《行香子·述怀》一文一词,作者通过写“月”体现了怎样的哲思?

除了原文和必要的注释以外,我还给学生提供了文章的写作背景来帮助他们深入理解作品内涵。学生通过认真阅读原文,分析,不难发现:

(1)《江》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且传诵千古的悼亡词,通过写悼念亡妻时如冰的明月,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凄楚;《卜》则是写一轮残月,表达出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失意时内心的无奈。

(2)《西》描叙了作者春月夜醉眠山水间的一次美妙经历,表达了对自然山水的钟爱之情和物我两忘、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记》则表达出月夜与朋友张怀民游于中庭,在逆境中能够随遇而安,超凡脱俗、旷达的心境。两篇文章都表现了苏轼在自然的净化中,参透了人生——唯有宠辱不惊,方能笑对人生。

(3)《前》表明万物始终处在永恒的变化之中,但“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从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不如一同享用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这些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行》则在月明人静后,把酒对月说明人们追求名利是徒然劳神费力的,万物在宇宙中都是短暂的,人的一生只不过是“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一样地须臾即逝。由此看来,在苏轼被贬黄州后,明月意境体现出更多的是道家情怀与风韵。

此时,我的设计要引导学生关注与思考的三个要点也水到渠成地、有梯度的呈现出来——借月流露真情、借月参悟人生、借月表达哲思,这就是我群文阅读设计的最终知识目标。

部编语文教材的主编,北京大学中文系温儒敏教授认为:要“让语文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课堂阅读教学往课外阅读伸展,让课堂内外的阅读教学互相交叉、渗透和整合,联成一体”,这就给群文阅读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只要我们愿意重视并持之以恒的坚持探究下去,老师会变得善于设计善于引导,学生也将变得乐于学习。

【本文系湖南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资助课题“三主合一”构建中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编号:XJK012AZXX007)的研究成果】

[ 参  考  文  献 ]

[1]于泽元,王雁玲,黄利梅.群文阅读:从形式变化到理念变革[J]中国教育学刊.2013第6期.

[2]曹静.高中语文群文阅读选题定点的六个维度例谈[J].语文教学通讯.20194A.

[3]陈雅琼.高中群文阅读教学实施路径.[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9年3月.

[4]溫儒敏.把培养读书兴趣,作为小学语文头等大事搜狐网2018年8月3日http://www.sohu.com/a/244929061_500680.

猜你喜欢

高中语文
基于网络交际情境下高中语文写作学习任务群设计的应用初探
“双减”背景下基于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作业布置高效化的探索
暗藏玄机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引导”方法研究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浅谈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优化高中语文作业讲评方法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