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一网+”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现状与有效模式研究
2019-09-10王晶晶李鑫萍杨坤
王晶晶 李鑫萍 杨坤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教育的全方位普及,我国农民群体内部也发生了较大分化,一批文化基础好、思想先进、学习力强的新型职业农民在原有农民阶层的基础上逐步凸显出来。为充分发挥新型农民的优势,扩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形成具有行业代表性的现代农民群体,并使其成为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坚力量,必须持续性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互联网+”以其资源获得的便利性、传输的快捷性、技术的先进性、影响的深远性,已成为现代教育的普遍模式,但基于我国农民的实际情况,当前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我国新型农民培训的现状,列举一些比较突出的发展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改善现状问题的有效模式,期望能有助于當前的新型农民培训工作,有利于建设学习性新农村,以落实和巩固“三农”工作成果。
关键词:“互联网+”;新型农民;职业培训;现状及模式
随着“十三五”规划的提出,我国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总体要求和目标进一步明确,规划提出要在2020年使全国新型职业农民的总量突破2000万。为如期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对当前的培训模式和培训现状进行深入思考和问题分析,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基于优化“互联网+”培训模式以指导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以有效弥补当前的培训缺陷,提升培训的质量,培育出更多能力强的新型职业农民。
一、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解析
新型职业农民是相对于传统农民而言的一个新概念,二者既有形式上的相关性也有本质上的不同之处。这一类农民群体虽然仍然以农业生产和经营为主要工作内容,仍然居住在农村或乡镇保有着农业户口,以农业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但不同的是他们普遍文化基础较好,农业生产技能更强,农业经营管理观念更新,且新型职业农民一般走现代化农业发展道路,呈企业化发展状态,以实现农业生产和管理的集约化、规模化、科技化为发展目标。
二、“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当前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现状
“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带来了社会的巨大变革,改善和优化了传统的生产生活形式。将“互联网+”技术运用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不仅有利于丰富培训内容,革新培训模式,提升农民的接收理解能力,而且还能极大的节省社会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质量的最优化,教育效率的最大化。但受制于农民自身素质、农村基础条件,以及社会环境实际等诸多因素,我国现在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还未达到预期效果,其发展现状体现如下。
(一)培训现状
我国当前已经建成从中央到省、市、县的四级培训机制,形成了具有2万多名专职人员和5万余名兼职教师为成员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团队。当前我国已在70%以上的示范地区建立以“教育培训、规范管理、政策扶持”为结构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体系。现已取得了较大教育成果,以2012年为例,我国共计培育各类新型职业农民400余万人,至2016年全国受教农民群体扩展为600多万,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8年底,全国各地参与农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人数已突破1000万大关,这些受教职业农民很大一部分都成为了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村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头人和骨干,为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我国各地组织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效果来看,虽然受教育农民群体的基数较大,农民参与职业教育的意识有所增强,但当前的整体培训质量不高,其中最明显的问题就是“互联网”基础知识薄弱,新兴技术的接收理解能力较低,同时一些地区因经济条件有限,互联网教学的基础设施不完善,互联网培训的专业人才较为缺乏等都大大的制约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体现如下。
1.农民基础知识薄弱,新事物接收理解能力较弱
绝大多数农民群体文化水平不高,互联网接触时间短,了解及熟悉程度低,在进行职业培训过程中,很多农民跟不上教学的节奏,掌握不了这些比较新的理论和技术,对一些专业的词汇和技术类型分辨不清,难以真正达到培训的目的。其中不少农民从未接触过互联网,更不知道“互联网+”技术,一些农民虽然有一定的网络认识,但仅仅限于浅显的“淘宝”“京东”等网络购物平台,自身的计算机知识和网络知识比较缺乏。
2.网络基础设施不完善,“互联网+”技术运用不充分
农村地区受地形地理条件、地区经济条件等限制,网络的基础设施各地区都还有较大的差异,但总体上农村的网络配套比较落后。初步统计当前全国农村仍有25%以上的地区没有建设完整的网络体系,网络覆盖率较低,使用网络的农村农民数量较少。以2017年城镇与农村网民使用人数来看,城镇网民高达76%,而农村网民仅为24%,这种巨大落差体现出我国农村网络资源的匮乏,如此严重影响了当前的职业培训效率。目前不少农村地区的职业教育工作仍然采用,面对面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既影响了培训的成效,又限制了培训规模的扩大,不利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利于加速农村地区的脱贫致富。
3.培训的针对性不强,实用性较低
农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应当充分结合农村各地的实际情况,以农民的现有知识基础和实际需要进行针对性培训,并要将培训的实战经验直接作用于农民的生产生活工作。但是当前不少地区在进行职业培训时,缺乏科学的调研和培训设计,没有根据农民的实际需要,进行课程安排,所培训的知识内容虽然新颖但缺失实用基础,不是农民迫切需要的技术知识。比如一些培训课为农民讲解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将农业的结构形式和理论讲得透彻,但没有讲解具体农业生产技术,无法满足农民现阶段的实际生产需求。一些培训老师讲解计算机知识,却不讲解适合农村农民需要的农村电子商务知识,没有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进行例证教学。
三、“互联网+”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有效模式
新时代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需要在不断完善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农村教育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更适合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主要如下:
(一)“互联网+职业农民学校”强化农民知识基础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必须要有坚实的组织保障,农民学院是设立在农村基层的直接服务于广大农民群众的培训组织,它与农民的生产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当前必须着力提升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基础。采取“互联网+职业农民学校”的培训模式,将农民组织化,以职业农民学校为载体组织农民群众参与职业培训,培训中重点进行计算机和互联网基础知识的教育,先让农民认识互联网,理解互联网对农业生产和现代生活的重要性,同时指导农民群众进行互联网操作实践。同时,要求基础知识教育必须是一个连续性的周期,要对农民进行系统性完整性培训,以确保农民群众真正掌握这些知识。
(二)“互联网+专家现场指导”提升实用性
农民职业培训应以实用性为基础,培训的内容必须是农民群众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或未来需要的技术。使用互联网+专家指导模式,将农民群众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技术疑问进行收集,通过技术平台进行专家组的统一解答或有针对性的进行研究分析,找到最佳的解决途径。同时,随着互联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农民群众也可以通过手机、计算机等终端设备进行在线提问,并获得专家组的一对一帮扶指导,以有效及时的解决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交流平台与各地同行农民或培训老师等进行经验和技术交流,进行生产探讨和方法总结,在交流沟通中实现知识共享和互助,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另外,培训组织或政府也可以组织专家组深入生产一线,进行现场调查指导工作,与农民群众面对面交流,以不断深化自己的农业技术知识,掌握新的职业技能,从而促进农业生产。
(三)“互聯网+菜单式”提升培训实效
针对不同产业不同类型不同文化程度农民的职业发展需求,制定有差异有特色的职业培训活动。以农民群众的实际需求为导向进行“菜单式”职业培训,向农民传授具有实用性的理论技术知识。培训前对农民群众的需求情况进行调研掌握一手实际资料,培训中通过互联网工具收集整理大量具有代表性的成功应用案例,以贴近农民理解力的方式进行引导教育,从而加强农民对互联网时代的认识,增进农民学习创新意识,同时在教育中将这些典型案例与农民实际情况相融合,对比分析可借鉴之处,以指导自己的实际生产。
四、结语
“互联网+”是当前运用非常普遍的技术模式,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使用成效较高。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与“互联网+”模式相融合,以“互联网+”思维指导培训模式的革新,能更好的提升培训实效,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培育更多实用性农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徐宝晨,黄业昌,高春娟.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绩效评估与提升对策研究:以温州市为例[J].农村经济学,2019(9):240-243.
[2]马国胜.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苏南模式创新与实践[J].成果汇报,2019(4):30-33.
[3]谭莉,徐辉.“互联网+”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7(4):83-86.
[4]王楠,张伟远,苟江凤.“互联网+”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群体终身学习现状及发展建议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9(6):63-72.
作者简介:
王晶晶,李鑫萍,滨州职业学院,山东滨州;杨坤,滨州市农业农村局,山东滨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