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志愿服务类社团优化发展研究

2019-09-10祝翊铭

科教导刊 2019年29期
关键词:高校社团志愿者

祝翊铭

关键词 高校社团 志愿者 优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9.10.014

Abstract There are many kinds of student associations in contemporary universities. Volunteer service associations,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m, promote 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However, compared with other entertainment and interest-oriented associations, further expanding the development space of volunteer service associations is facing more difficulties. We need to properly solve the types of activities, community system, internal training and other issues. Therefore, the voluntary service association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ed corresponding optimization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overall management level 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ssociations.

Keywords college associations; volunteer; optimization development

隨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业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在政府的大力推动和政策鼓励下,各类社会志愿者机构、非营利组织得到了迅速发展,而通过各类公共活动和救灾现场,高校志愿者的参与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高校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正在成为一种潮流。大学生作为志愿者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现和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为我国的志愿服务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高校学生往往通过自发组织社团或依托学院成立协会等形式对志愿活动进行专业化、规范化地组织和管理,然而,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当下娱乐产品的多样化,相较于娱乐性较强的社团而言,志愿服务类社团的发展缺乏足够的动力和空间,不论是志愿者管理模式、运行体系还是活动参与的积极性与服务质量都受到了一定冲击,如何促进高校志愿服务类社团的进一步发展成为专业亟需解决的问题。

1 我国高校志愿服务类社团发展现状

近年来,国内众多的非营利组织在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下有了较快发展,促进了社会潜在资源的利用,高校志愿服务类社团就是典型案例。志愿服务类社团除了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互相交流的平台之外,还起到了整合社会资源的作用,使大学生能够更加规范、专业地参与到志愿活动中来。

从当下的高校志愿服务类社团的活动开展以及社会评价来看,高校志愿服务类社团在传播社会正能量、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常见的活动有“大学生爱心献血”、“爱心捐衣”等,这些志愿活动给社会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援助,更有精神层面的深刻影响,基于这种影响,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也加入到志愿服务活动中,“志愿服务”本身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促进国民素质的提高;除了高校志愿服务类社团自主组织的服务活动之外,更多的还有与社会公益组织的合作项目,一方面合作机构在管理上大大节省了社会资源,另一方面也使高校学生得到了体现社会价值、锻炼自我的机会,丰富了高校志愿者活动的内容。通过双方的合作,提高了高校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在赛场、医院、敬老院以及博物馆等机构中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志愿者参与服务,使得各类活动能够稳定、有序开展。以浙江树人大学的微公社为例,该社团与拱宸桥桥西社区进行了长期合作,让高校学生参与到拱墅区智慧党建微笑亭志愿服务活动中来,高校志愿者与社会志愿者们在运河桥西历史直街的微笑亭中值班服务,为来往游客提供咨询服务,而微公社的努力与高校志愿学生的服务也得到了当地群众、校方与社区合作方的认可。这不仅锻炼了学生、服务了社会,还提高了高校在当地的社会影响力,为高校的志愿活动做了良好宣传。

从社会层面上看,高校志愿服务类社团在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与进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此类社团在国内也只处于起步阶段,其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这需要更多专业的指导,以明确志愿服务类社团未来的规划与发展。

2 我国高校志愿服务类社团的现存问题

尽管我国公共服务事业发展迅速,但因为起步较晚的关系,我国的公共服务事业发展水平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来说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高校志愿服务类社团也面临一系列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1 志愿服务意识薄弱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的课程安排导致许多学生难以有机会深入接触、参与志愿服务类的活动,不少人直到大学才了解到有渠道可以去做志愿服务,但此时学生往往因为缺乏志愿服务的长期积累而导致服务意识淡漠并认为志愿服务枯燥乏味缺乏吸引力,而更喜欢参与有趣味性的社团活动或者利益更大的兼职活动。甚至一些社会组织对志愿者的认识偏差,把志愿者看成是一个“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群体,志愿者实施志愿服务成了“廉价劳动力”,出现被志愿的现象。[1]因此,需要改善的不仅是高校的志愿氛围,更是整个社会的志愿氛围。

2.2 志愿服務类社团管理松散

社团的日常工作内容是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志愿活动,负责活动发布与招募等较为单一的工作,而现场活动则主要交由组织方去管理,因而志愿者往往被动地等待活动的到来,具有发现性、自发性特点的活动相对较少,活动的同质性强,创新性不足。除此之外,还存在着志愿者个体参与性缺乏问题。志愿者往往是某项活动成型后被动的参与者, 而很少有机会参与活动的策划以及活动后的认证与评价、监督等,[2]导致社团内部管理人员、社员与志愿者的交流不充分,活动环节难免会出现断层;在活动结束后通常也没有任何的活动记录与反思,未能真正有效地实现信息共享,一方面严重制约了社员与志愿者参与社团活动及管理的积极性,社团也很难获得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另一方面也会导致志愿服务类社团整体的活跃度下降,引发内部管理的效率低下,使社团的发展更为艰难。

2.3 志愿服务资源良莠不齐

我国高校志愿服务在发展初期,志愿服务对象的需求比较低,只要能为他们提供志愿服务,就已经感觉非常满意了,并且志愿服务活动大多没有固定地点、固定时间、组织零散、不成体系,多数的志愿服务活动是“打一枪换一地”的形式。[3]高校志愿服务类社团的活动主要来源于社会,各种活动内容、形式不一,志愿服务类社团自身也缺乏做到统一管理和专业区分的能力,导致志愿服务活动鱼龙混杂,也有的活动缺乏必要的社会评价与服务反馈,使得大学生觉得“参与就是体验一下”“志愿就是走个过场”,导致活动是去了原有的意义,[4]使得学生对志愿服务的目的产生动摇。

2.4 志愿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尽管高校学生作为志愿者进行社会服务的行为值得提倡,但往往也因志愿服务水平欠缺而为人诟病。小到志愿服装的要求,大到专业技术的运用,大多数高校学生从未接受过专业的志愿服务培训,对于基本的志愿者精神也并不非常了解,这就导致了在从事志愿服务过程中空有热情而行动能力不足,高校志愿者难以在这样的过程中有所收获,高涨的志愿热情也被逐渐消磨殆尽;也有部分成员责任心不强自觉意识不够,从而降低了服务质量,[5]大学生志愿服务者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2.5 志愿服务法律有待完善

美国早在1973年就制定了《志愿服务法》,相比起来我国在这方面依然较为薄弱,尚未囊括公共服务事业的各个领域,而《劳工法》又不适用于高校志愿者,这就很容易导致高校学生在外出做志愿活动的过程中难以有效利用法律进行自我保护,日益使得自身的权益受到侵害。

2.6 志愿奖励制度尚未有效建立

志愿者活动是一份需要默默无闻辛勤耕耘的事业, 任何急功近利的心理都无法将这份事业坚持下去。作为学校如果不能建立一定的补偿制度对学生的志愿行为给予价值肯定,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的生命力就不会长久。[6]高校志愿者往往是牺牲了自己课余的学习、休息时间去进行志愿服务的,这多少都会对高校学生在校园生活中产生影响,若没有一个合理的奖励机制,也会大大挫伤高校学生做志愿服务的积极性。

3我国高校志愿服务类社团的优化对策

高校志愿服务类社团所存在的普遍问题,如不能妥善处理,必定会极大地限制社团的发展空间。立足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现状,结合当下国内的公共服务事业发展状况,得出以下优化对策:

3.1 提高社会的志愿服务意识

尽管我国公共服务事业起步晚,但目前的发展速度已远超西方国家,由此可以基于国情借鉴其他优势国家的方法。以美国为例,美国在志愿服务事业方面有着百余年的经验积累,目前美国服务活动覆盖广泛、联邦政府、各州政府与高校、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工作机构通力合作,配合紧密,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运行机制和良好的志愿服务的社会文化土壤。[7]在美国政府的指引和倡导下,美国高校会为学生们提供不同的志愿服务渠道且内容丰富,学生们也对参与志愿服务有着很高的自觉性和积极性。1992年起,美国将每年10月第四个礼拜日定为美国全国志愿者活动日,而大学生是参与该活动的主力军,这体现了美国有着浓厚的社会志愿服务文化氛围。志愿服务作为一种社会福利可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志愿者精神也与我国传统美德相互贯通,因此,我国应当注重培养公民的志愿精神,加大社会宣传力度,尤其需要注重对学生的教育,在下一代中潜移默化形成共识,使志愿服务精神成为广大青少年的一种责任与担当。

3.2 优化社团管理方式

社团除了进一步明确自身的宗旨、章程之外,还要建立专门的数据库,及时对服务活动记录与反馈;社团内部建立分工明确的部门,工作内容覆盖整个服务内容,设置专门的监督部门,由社团成员轮流参与,通过活动会议和建议机制广泛征求社员的意见,提高社员们的自主性和参与性,避免因社团成员变革等原因而造成的社团目标及活动的不稳定。同时,在针对社团负责人和普通成员在参与社团决策的差异性上,社团各项工作中要充分发扬民主,增加民主选举和民主决策与监督在社团管理中的力度。[8]

3.3 强化资源的统筹组织

此外,志愿服务类社团应加强志愿服务资源的统筹管理,对活动资源进行拣选。由校方对活动资源进行审批,对社会志愿资源起到规划和管理作用,取代社会组织临时、散乱的发布方式;社团与社会组织签订活动合同并建立长期合作发展关系,将志愿服务项目做成特色项目,对志愿服务活动进行项目化管理是志愿者事业健康发展的可靠保证。我们要依托相关学院的学科特色和专业优势,努力开拓具备发展潜能的志愿服务项目,形成品牌优势,[9]使高校志愿者在真正有意义的志愿服务活动中实现自我价值。

3.4 完善服务培训机制

社团可以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及工作人员不定期地组织培训课程,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志愿服务水平,强化服务理念和专业技能;还可以与学院老师进行沟通,邀请专业教师作为社团常驻指导人员,对志愿服务培训进行有规划的管理;或是与相关社团、组织共同合作,在取长补短中对学生进行统一的培训,做到不同服务内容拥有相对应的培训方式,丰富高校志愿者的专业技能。实践证明许多大学生志愿者通过参加这类服务活动进一步厘清了自己的专业学习目标,端正了自已的学习态度, 树立了正确的专业理念,明确了专业成才的方向,强化了专业学习的行动。总之这种社会实践活动对促进大学生学习进步的效果十分显著。[10]

3.5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尽管在2017年12月1日《志愿者服务条例》正式实施,但仍需进一步完善志愿者监督、培训、激励等机制,使法律覆盖到志愿活动的各个领域,保障高校学生在志愿活动中的合法权益,倡导志愿服务的法制化發展,理清志愿团体与志愿者、志愿者与服务对象的关系,促进志愿者在法律的保护下进行志愿活动。社团在组织活动过程中时时践行“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确保服务活动的顺利进行。

3.6 建立有效的奖励机制

从社会交换理论的视角来看,在交换过程中,高校大学生社团也需要向社会公众付出“酬劳”,只有在交换双方互惠互利的条件下,高校大学生社团才能持续获得组织运作所需要的人力和物力资源。[11]志愿服务类社团可以在内部建立激励机制,对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的成员或者志愿者进行一定的奖励与标榜,形成模范效应,带动社团内其他成员;与社会组织进行协商,为参与志愿服务的学生提供一定的补贴,如餐补、车补等,高校可以进行实施志愿者服务学分认定,开展志愿者评比比赛,提高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积极性。奖励机制形式不尽相同,但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不能让志愿服务只是一味地付出而没有相应的收获。

高校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培养其志愿服务精神十分必要,对该类社团的优化发展,需要社会、高校以及大学生各方的共同 努力,以提高高校学生积极性和自主性、完善社团管理系统和志愿服务体系。应在社会和高校的引导下,发挥高校在校生的特长,吸引他们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实现他们的社会价值。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这说明倡导志愿服务是时代发展的潮流,高校志愿服务类社团也还需要不断地探索,找到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基金项目:浙江树人大学第三批“校中青年学术团队项目”(高水平民办高校建设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贵葵,马超升.高校社团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价值取向研究[J].新西部,2017(11):133.

[2] 李勃.国内外青年志愿者工作机制比较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9(04):72.

[3] 蔡萍萍,曲小远,郑国良.依托专业开展高校志愿服务的研究——以温州科技职业学院为例[J].教育时空,2018(8):180.

[4] 匡艳丽.高校志愿服务型学生社团的价值维度、归属困境与建设策略[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6):141.

[5] 王安东,周立,杨珂,高美兴.高校志愿服务类社团的可持续发展——以石河子大学为例[J].文教资料,2017(9):136.

[6] 韩晶.当代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障碍研究[J].青年研究,2003(01):47.

[7] 王民忠,梁碧韬.美国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及经验借鉴[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3(7):154.

[8] 周国桥.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7(10):114.

[9] 何涛.高校青年志愿者社团优化发展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6):106.

[10] 周围,刘继勇.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与高校精神文明建设[J].江西社会科学,2000(12):197.

[11] 周爱萍,黄巧爱.社会交换视角下高校大学生社团志愿者动员机制分析——以福建江夏学院博爱协会为例[J].学会,2017(5):43.

猜你喜欢

高校社团志愿者
志愿者精神 永不落幕
首都志愿者为北京冬奥会奉献青春力量
小小志愿者在行动
志愿者
吃饭刷手机更容易多吃
浅析高校社团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
互联网+背景下新媒体在高校社团文化建设中的应用
浅析高校社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与意义
高校社团推动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探讨
辅导员在高校社团中的舆论引导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