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答题习惯培养策略研究

2019-09-10周虹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19年29期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数学

周虹

摘  要:进入到小学高年级的时候,是否有良好的答题习惯对于能否正确解答题目,从而实现自身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尤其是对于应用题而言更是如此。如果没有良好的习惯,仅仅依靠传统的灌输,恐怕不仅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还会导致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为此,文章以“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答题习惯的培养”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展开深入、细致的研究和分析,希望能为大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和对策,以供大家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数学;答题习惯

随着学生的不断成长,不断步入更高年级,知识点不断增多,难度不断加大,如何实现知识之间的有效联系尤为重要。事实上,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答题习惯至关重要。究竟如何在日常的教学中强化对于学生的引导,使其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呢?笔者以应用题的解答作为切入点,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

一、读懂题目,挖掘条件

对应用题的理解是学习应用题的内部条件,也是应用题教学的逻辑起点。如果学生对数学应用题的文字释义都含糊不清,则势必出现新旧知识断层,给后继学习带来极大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对最基本的语言知识的学习,使他们能够读懂题意。而读懂题意的关键就是要求学生能剔除题目中的无用成分,能用自己的语言阐明题意的核心,建立相应的文字表征或数量关系,注重题目结构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

对题目结构的分析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关键,也是解题的核心。通过分析题意,明确题目的已知条件,挖掘题目的隐含条件。通过分析隐含条件实现由已知到未知的过渡,最终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用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使应用题教学外显化,让学生尽可能地了解教师的思维过程,在此基础上建立抽象的数学模型。

二、引导学生掌握各种解题常用技巧,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各种解题策略

学生解题困难往往是由于没有恰当的解题策略所致。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研究、善于归纳针对不同题型的解题策略,并对学生进行恰到好处的引导、点拨。

摆脱定势:有些应用题,学生之所以百思不得其解,是因为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转换思考角度,让思路清晰可辨。

整体思想:有些题目较为复杂,若按常规方法思考,则根本无从下手,往往会不知不觉走进死胡同。对于这样的题目,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思维方向转换一下,从全局出发,从整体上把握,全面观察数量之间的关系,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

不拘题型,力求灵活:应用题教学中要防止并纠正审题定题型,解题套方法的定势模式。在达到基本教学要求或学过相关的新知之后,应当示范并鼓励学生拓宽思路,灵活转变思考角度,优化思维,巧妙解题。

三、合理分解题目结构

学生能顺利地解决问题,除了需要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储存在头脑中的基本数量关系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应用题关键在于发现解法,就是在问题条件之间找出某种联系和关系。

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我们还要进行分析方法的指导和渗透,让学生逐步掌握分析和思考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说出解题思路并且加以规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教材中的解决问题非常重视情境创设,注重素材的现实性和趣味性,呈现的形式也是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图画情境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鼓励学生在多种形式之间转化。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

所谓审题,就是了解题意,搞清楚题目中所给的条件和问题,明确目的要求。它是应用题教学中的重要一步。在审题过程中,首先要重视学生对题目的感知,使首次感知材料准确、鲜明。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反复读题,符号标记,复述要点,深思题意等方法,使感知準确无误,并在练习中养成习惯。通过复述能力的培养又能使学生将认识进一步深化,同时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及数学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经常鼓励学生尝试解题方法的多样化,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交流自己的解法,指出其思维分析过程中的问题,分析基本数量关系,让其掌握基本解题方法。总之,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收集、整理实际应用性问题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领悟数学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五、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应用题有效教学是与学生的自主活动密不可分的。学生自主探索和应用知识是有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分为准备实施结束三个环节。除了教师指导外,更重要的是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时间与探索空间。教师要摒弃滔滔不绝地讲的做法,把精力用启发、诱导、设计阶梯性问题上,使学生在教师启发指导下,以尽可能高的兴趣和热情自己去操作,自己去探讨,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途径,始终以积极的思维状态参与知识获得过程,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才能。这就要求整个应用题的教学过程始终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自主参与、合作探索。

应用题的有效教学是与学生的自主活动密不可分的。思维的过程可以引导,但是绝不可能替代。所以,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真正地了解问题,学会解题的方法。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及时、主动地调整教学方案、教学策略,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高效和高质。

在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应通过有效教学,优化学生的应用题学习效果。但是要想真正达成上述目标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虽然相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高年级的学生们已经具备一定的认知水平,思维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总体来说,还是相对薄弱,理解能力等都有待进一步提高。为此,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尤其是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生一起去分析一些题目的错误原因,然后做好分类与归纳工作,从中寻找规律,逐渐培养良好的思维能力。另外就是良好答题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的事情,需要教师的不断引导,需要将其始终贯穿于日常的数学教育教学活动中。

参考文献:

[1] 刘明星.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新课程学习(综合),2012,15:33-34.

[2] 刘艳明.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5,16:19.

[3] 陈和珍.新课程下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及其培养[D].上海师范大学,2007.

猜你喜欢

小学高年级数学
我们爱数学
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策略分析
对数学思维在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中渗透的思考
浅谈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小学高年级音乐课堂中的应用
英语趣配音对小学高年级学习英语的影响
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及有效策略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