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学生施行健康的心理导向的经验之谈
2019-09-10王秩国
王秩国
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作为一名教师怎样利用教育学和心理学有关原理,了解中学生有哪些心理需求,并对学生施行健康的心理导向呢?笔者认为,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了解中学生成才的心理需求,对其进行正确的目标导向
“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句话容易被大多数人接受,是因为大多数人都有一种成才的心理需求。同样,每个中学生都希望自己品学兼优,将来能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和家庭的人。这种心理需求是学生要求上进的一个闪光点,教师可采用目标导向对其加以激发和利用。教师要对学习成绩不同、心理承受力也各不相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目标要求。理想的目标要求应是让学生通过跳一跳能努力摘到的“桃子”。“跳”是一种锻炼,是中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我们要让学生在“跳”中学会克服困难和战胜挫折的方法,从而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和积极的情绪、情感,要让他们看到成功的希望,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教师在工作中千万不要随意否定学生,切忌对成绩差的学生说“没出息”等使人气馁的话,以免学生失去奋斗目标,自暴自弃。
二、认识到中学生有表现的心理需求,在活动中加以正确的导向
人人都有一种被人赏识的心理渴望,这种渴望得到满足的途径就是要通过各种表现。中学生由于受年龄、知识、经验等方面的限制,这种心理需求比成年人要更加强烈。这种心理需求对优秀的学生而言容易得到满足,但如果不正确加以引导,也容易造成他们身上的“娇”“骄”二气。而对不够优秀的学生来说,这种心理需求相对而言往往难以得到满足,时间长了就容易造成学生孤僻的性格,有些学生还可能会通过其它形式,如破坏纪律等表现出来。因此,教师要适时地组织开展一些适合中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的活动,来进行正确的活动导向,从而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发现自己、发展自己,让学生顺着这一心理需求不断进步。
三、懂得中学生有受尊重和被关心的心理需求,在情感上积极加以导向
受尊重、被关心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在学校也同样希望获得老师的理解、关心和爱护。由于中学功课多、任务重、升学压力大,有的学生还需在校住宿,因而受尊重被关心的心理需求愈发突出地表现出来。教师的工作必须适应中学生思想变化的这些新特点,把学生作为一个个具有独立意识的单个的人来对待,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通过适当的途径满足学生的正常愿望,融洽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而真正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采用情感导向,“以爱动其心”,从而使教育更富有人情味,更易于感染学生,被学生所接受。教师应深入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流、谈心,为学生排忧解难,将尊重与关心洒向每一个学生。
四、理解中学生有被异性关注的心理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友情导向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由于生理的变化,在其内心深处有一种得到异性注意和肯定的心理需求,这种心理需求如能得到满足,就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促使他们去努力奋进。但由于他们缺乏必需的阅历和社会经验,在和异性交往中往往在情感上容易入误区,一不小心就会陷入早恋或单相思。面对中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和情感误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必须谨慎,切忌简单粗暴。一方面,要对学生加强青春期生理教育,开展心理咨询;另一方面,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友情观,把这种情感导向友谊的轨道,培养真正的友情,让学生在团结和睦的氛围中架构起友谊的桥梁。
五、抓住中学生有自省的心理需求,对其施以正确的信任导向
中学生血气方刚、容易冲动,遇事缺乏冷静分析,因而常常做错事,出现行为偏差,待冷靜后又深感后悔。同时又希望不要被老师、家长甚至是让其他同学知道,免得挨批评、受轻视,更希望有将功补过的机会。这种心理需求说明中学生已有一定的是非观念,说明他们做错了事,有改正错误的愿望和决心。因此,当学生犯错误时,教师应当抓住这一机会,很好地利用学生这一心理需求,采用信任导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缓解他们内心的矛盾,帮助他们以积极的心态去克服消极的心理因素。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抓住学生这一“闪光点”,树立他们的自信心,促成矛盾的转化。此外,对学生的某些非原则性错误,教师完全可以“视而不见”,给学生以思过的时间和改正的机会,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六、开展学校心理辅导工作,开设心理辅导课,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训练和心理指导。
开展学校心理辅导,有利于整合学校、班级、社会、家庭各方面的心理教育因素,帮助学生发展积极、正确的自我观念、自我意识,学会客观地分析自我,分析自我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学会自我心理行为的控制和调节,使学生在学校、社会、家庭的活动与交往中,保持健康的、积极的心理状态,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又由于学生心理上的独特性和各自环境的差异性,会产生不同的心理问题,这就需要加强对学生的个别心理指导,并结合学校教育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因人而异地矫治和疏导各种心理障碍。
七、自我教育是培养学生心理品质的重要途径。
自我教育是学生给自己提出任务,并主动采取行动自觉地培养自身的心理品质的过程。一些学生之所以缺乏“免疫力” ,自立、自理能力差,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校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实践不够。因此,应把这种教育手段和其他方面的教育措施密切配合,从受教育者的主体角度思考教育计划和教育要求。学校要把学生的自我教育计划纳入整体教育计划,通过开展课内外教育活动,指导学生“以人为镜” ,学会观察、分析、评价自己。逐步使他们养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制等心理品质。
总之,学校教育只要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对各种自发的心理因素进行充分的挖掘和整合优化,调动各种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就一定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清醒地认识到学生的心理需求,对学生施以相应正确的心理导向。倘如此,一定会使教育工作事半功倍,不断朝着良性方向发展,也必定会使每个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