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传播背景下高校共青团青年“微”话语体系构建的现代性分析与发展路径研究
2019-09-10武頔
武頔
摘要: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中,信息化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在这一背景环境下所产生的电子产品已然成为了人们生活中所不可缺少的事物。比如:手机、平板等等,而适应这些电子产品发展起来,便是一个又一个的网络app软件。通过这些软件,能够传达相应的知识内容和精神内涵,也有越来越多的喜欢并投入于这种环境之中。在这样的一个环境趋势下,对于高校共青团工作来说,自然需要结合这一背景,从而展开相应的工作。以此来推动高校学生的精神思维发展。因此,本文将立足微传播背景现状的基础上,对微传播背景下高校共青团青年“微”话语体系构建的现代性分析与发展路径展开研究。
关键词:微传播背景;高校教育;共青团建设;微话语体系
对于我国来说,高校是培养尖端人才的地方,其中不仅需要给学生进行相应的专业知识领域的教学,而且还需要注重对学生的思想精神培养。而对于学生的思想精神方面的培养,除了给学生展开相应的思想政治课程教育之外,便是通过共青团和党支部对学生展开相关的思想文化教育。而在高校中,相对于党员来说,学生更多是团员,因此,做好共青团中的思想工作九显得格外重要。而对于现在的高校学生来说,都喜欢运用电子设备进行网络交流,所以高校共青团也以此形成一定的阵地,从而来构建对学生的思想交流,实现对学生精神教导。因此,本文将结合河南省时所高校的共青团微信公众号中的相关内容,对微传播背景下高校共青团青年“微”话语体系构建的现代性分析与发展路径展开研究。
一、微传播的涵义
所谓的微传播,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看待,分别是广义和狭义。广义的微传播实际上是指通过运用一系列网络软件,如微博客、手机短信、彩信、QQ等平台,从而展开相应的信息传播与分享。而从狭义的角度上,看,微传播主要是指通过微博、微信等以自媒体微媒介的传播平台,从而展开相应的信息交流与分享,从而形成自我表达、交往的需求,并促进自身对于社会的认知。而在本文的探究中,主要是从狭义的角度,对微传播展开相应的分析与探究。对于狭义上的微传播来说,除了借助微博、微信等媒介,展开相应的信息传播。其本身信息传播的内容也体现娥“微”,很多时候,只是简单的通过一个表情符号、一张图片,或者是一句简单的话,从而来传达相应的信息。在现在的环境,微传播所形成的微传播背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应用。
二、微传播的时代背景
从现在的社会背景来收,微传播已然形成的一定的时代背景,在这一背景下,几乎所有人都受其影响。对于高校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因此,为了将后续高校共青团的微话语体系做到更好,其中需要对微传播所形成的时代背景内容展开相应的分析,从而为后续的工作奠定基础。而对于微传播所形成的时代背景,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来考虑。
(一)转型期经济社会话题的形成
我国自改革开放一來,经济社会受到了极大的推动与发展。在经济的推动下,人们的基本的物质生活得到的满足,急需精神层面的承租与发展。再加上,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之间的收入差距也有所扩大。其中一些收入较低的弱势群体,为了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满与愤懑,也需要一定的渠道的平台宣泄自己的情绪。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论坛、博客等能够给公众提供浏览信息和发表言论的阵地涌现出来。
(二)当前社会中网民群体的形成
在现在的社会中,网民这一名词大家可以说并不陌生。而网民的形成自然也为微传播环境背景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群棕基础。所谓网民实际上就是指通过在网络中参与、发表和观看相应信息的民众。之所以会涌现越来越多的网民,不仅是因为信息技术的发达,而且还因为微传播中具有一定的隐匿性和快捷性,能够给大众形成一定的安全感和新鲜感,从而满足人的猎奇心理,促进了网民群体的发展。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
我国这些年来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为微传播时代的形成提供了强有力的媒介支持。所有的微传播都是需要建立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的。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信息技术事业取得了许多成就。伴随着5G时代的到来,微传播时代背景将变得越来越深刻,也越来越重要。
三、微传播的特征
对于高校的共青团工作者来说,想要通过引用微传播从而形成高校的微话语体系,就需要知道微传播有什么样的特征。这样一来在后续的应用过程中,可以结合其特征,展开相应的应用,腿精微话语体系的发展。而对于微传播来说,其特征有以下两点。
第一,碎片化与去中心化。所谓的碎片化,实际上就是指在微传播的过程中,每一条信息与信息之间,并不一定存在着联系,其中即便有联系也需要进行探究和分析,从而才能得出。但是这并不意味信息不能够单独拿出进行交流。而是就某一个信息点,都能够展开相应的信息探究和讨论,形成相应的认知。而所谓的去中心化,实际上就是指在微传播的过程中,那么任何的身份和人员的限制,只需要手持移动终端,都能够成为相应的传播者,都能够对相关的传播信息展开相应的讨论。
第二,即时性与互动性。对于微传播来说,其并不受任何地点的限制,能够第一时间在网络上发布相应的信息,体现了极为强大的即时性。特别是对于各类型的突发事件,其即时性能够体现得更为明显。而互动性,则是指在网络平台中,人们能够形成多样化和个性化互动与交流,形成更加方便得信息沟通与情感分享。具体来说,微传播平台提供了关注、转发、评论、回复、私信、语音对话、邮件分享等互动功能,网民可以用文字,也可通过“表情”,还可通过不写一字的“@ ”的提示和转发来实现多种形式的互动,表现出较强的互动性。
四、高校共青团的功能定位及主要任务
对于高校共青团工作者来说,想要结合号微传播背景下,展开相应共青团工作,并形成共青团的微话语体系建设。那么高校共青团工作者先要明确了解高校共青团的功能定位和主要任务。这样一来,才能够在后续的微话语体系建设中,紧密结合共青团内容和要求,促进对学生教育与培养。
对于高校共青团来说,其主要是以青年学生为主要的工作对象,并根据我党对于高校共青团工作的要求,结合现代学生的新变化,从而展开相应的教育教学观念,这就是我国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功能定位。对于我党来说,共青团是培养我党的接班人的场所,应与我党的思想观念一脉相承,而在这样的功能定位下,高校共青团工作主要任务可以分为两点,分别是育人功能和服务功能。所谓的育人功能实际上是高校共青团的根本功能。通过展开相应的高校共青团工作,能够让学生接受到我党的思想熏陶,并让学生的自我精神实现一定程度上的发展。除此之外,在高校共青团工作中还会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的道德层面培养,让学生懂得如何成为有一个有道德人,从而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所谓的服务功能,则需要从党的服务性质来说。对于共青团来说,作为我党的青年外围组织,自然需要秉承党服务于人民的功能定位。高校共青团组织也需要服务于青年,为青年的就业情况、心理健康和维护青年的合法权益,从而提供相应的服务,促进青年的成长与发展。
五、微话语体系构建的可能
在明确了高校共青团的定位和微环境的具体内容之后,高校共青团工作者还需要找到两者的共同之处,从而才能够为微话语体系构建提供可能。而对于这一方面的内容,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具有共同载体——青年学生
一方面,无论是高校共青团工作,还是微传播背景的形成,其都有共同的载体——青年学生。对于高校共青团工作来说,主要面对的对象是就学校内的青年学生。这点内容,在前面的论述中,已有多次提及,就不做多解释。而对于微传播背景来说,青年人是微传播的主要动力。特别是对于高校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在现在的高校环境中,几乎每一个学生都有移动手机,而且手机占据了学生生活的大部分时间,甚至在很多上课的时候,学生也离不开手机。而手机又是微传播的重要载体,因此,在高校共青团工作中,通过采用微传播的方式,从而展开相应的教育教学工作,从而推动高校青年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二)微文化环境影响相关工作
另一方面,对于高校共青团工作来说,也受到了微文化环境的影响,从而相关的工作方式也有所不同。在高校共青团工作者的工作环境中,很多相应的工作理念和内容,也是通过了电子平台,从而下发相应的文件。高校共青团工作者通过对文件中的精神进行领悟,从而展开对团员的相关工作。而在高校团员的工作中,也有很多内容,也是通过电子平台的方式以文件的方式进行传达。而这传达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体现了微文化环境对于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影响。
六、微传播背景下微话语体系构建的方式
在高校共青团工作者对相应的知识内容形成了具体的了解之后,接下来,所需要思考和研究的便是立足,微传播背景下的微话语体系构建的方式。只有选择了合适的教学方式,才能够让高校青年学生获得有效的成长与发展,为学生日后步入社会提供有效的帮助。因此,在下面的内容中,我将对微传播背景下微话语体系构建的方式来说说我的看法。
(一)拓展团组织的覆盖面
首先,高校共青团工作者可以通过拓展团组织覆盖面的方式,实现微话语体系的构建。所谓的团组织的覆盖面,实际上是指拓宽共青团组织的影响力度。在以往的高校共青团工作中,基本上针对的对象都是高校的团员,但是对其中的非团员学生,并没有展开相应的工作和教育。但其实共青团服务不应该仅局限于团员,而应该从全校青年学生的角度出发,对其展开相应的工作与教育,从而推动高校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例如,在河南林业职业学院团委的微信公共号中,就有围绕大一新生,從而展开相应的军训日志推送。在这一推送文章中,图文并茂的展示了大一新生在军训过程中的风采与风貌。在这一公众号的推送内容中,实际上所面对的就是不完全是团员,而是从全体学生的角度上考虑,展现当代青年的精神风貌。除此之外,学生之间通过在这一推送下,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从而来实现微话语体系的构建与落实。
(二)建设微文化高校阵地
其次,高校共青团工作者在进行微话语体系构建的时候,可以通过建设微文化高校阵地的方式展开。所谓的微文化高校阵地,实际上是指在展开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时候,需要紧密结合微信、微博等平台。通过利用平台中的一系列优势,展开相应的教育教学工作。与此同时,还可以进行相应的精神主张的传达,以此来落实微传播环境下的高校共青团工作推进。
例如,信仰师范学院团委的微信公众号中,便有一篇推送是关于《校党委书记宋争辉调研指导学生社团工作》,在这一篇推送中,主要围绕着学校中的学生社团工作,展开了相应的工作指示和指导。通过利于共青团的影响,将社团活动,与我党和共青团的相关工作形成串联,以此来拓展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阵地,从而为学生实现更好的工作和服务。
(三)结合微语言,创新话语体系
再者,在高校共青团的工作中,还可以通过结合微语言,来创新话语体系。所谓的微语言,实际上就是指互联网中的语言,在现在的学校青年学生,通过结合微语言,能够拉近共青团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来微话语体系的构建。
例如,在河南师范大学团委的微信公众号中,在迎接大一新生的过程中,就特意做了《师大关键词》这一推送。在这一推送文章中,便是结合这些年来的微言微语的特色。通过简短的字词来展现河南师范大学的风采,从而形成青年学生之间的微话语体系交流,落实高校共青团的工作。
(四)建立微机制,提高话语保障
第四,在高校共青团工作中,需要建立微机制,以此来提高话语体系的保障。对于微话语体系来说,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氛围,让学生进行交流与学习。但是宽松的氛围并不代表没有规则。只有建立了良好的规章制度才能够有效的保障微话语体系的推进。
例如,在华水青年公众号中,其中就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对其进行管理,针对其中不符合要求的文章和评论,都会后台对其进行删除。以此来保障微话语体系的稳定发展。
(五)关注微需求,增加话语有效性
最后,高校共青团工作者还需要关注学生的需求,从而使得微话语体系更加有效。在郑州铁院团委公众号中,其中有名为《未来一周都是阴天?可以,这很军训》的推文。这篇推文,便是在立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想法的基础上,从而展开相应的构建,进而促进与学生之间有效的微话语体系的形成。
七、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校工作中,共青团工作室重点内容,为了落实号这一工作,需要从微传播背景角度出发,选择合适的方式,将两者结合起来,以此来构建微话语体系,从而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佳, LIUJia. 现代性视域下高校共青团网站青年话语体系建设的反思与重构[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17(5):6-11.
[2]刘佳. 何以“藕断续连”:高校共青团的文化生态与青年话语体系建设[J]. 北京青年研究, 2015(1):60-65.
[3]赵红勋. 微传播语境下青年群体的媒介行为与心理分析[J]. 当代青年研究, 2017(1):70-75.
[4]邓淑容. “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路径研究[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37(10):229-231.
[5]谭 好. 微媒体场域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审视与建构[J]. 求知导刊, 2017(31):1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