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女之鞋
2019-09-10张玉
人之所以有这么多的喜好,归根结底是因为理想。我们还是要做点自己擅长的事,不论是为了寻找存在感,还是为了自己对世界的倾诉———我从来不掩饰自己对文学、对生活、对自己和他人的欲望,我喜欢在文字中显露出真实的张玉。开始写作有很多年了,从诗歌到散文到小说,我一直期待这些记录下我的快乐和痛苦、光明和黑暗的故事被爱我的人珍重阅读。我会穿越时间和空间向他们微笑:纵使相逢应不识?莫愁前路无知己?我坚信确有这样的人和物在我身旁。
近年以来我写得最多的是散文,而最近开始学着写小说,我感觉这个转型很费力。如何写小说?直接复制生活是肯定不行的,而过分的虚构也还是不行。小说有比散文更苛刻的选材取向和结构层次。我喜欢“小说”这两个字,它给人一种家常的、亲切的感觉:小小地说一段,说话、说事、说书……说着说着,小说可以动笔了。
这个小辑中选的两个短篇都是我的新作,它们属于从散文到小说的过渡作品,散文体叙述痕迹在《龟兹舞女》中尤为明显。这篇小说的创作灵感来自于一幅壁画,我在新疆阿克苏的一个无名废墟中看到一面墙上有残存的壁画,一个面目模糊的女子在残损的墙壁上作飞天舞,那些当年曾华艳无比的颜料都已经斑驳脱落,这女子衣履凋零、肢体残缺,但她依然起舞不息。由此我想到理想和信仰,这种思考令我有一种对宗教的敬畏。故事的最后,鱼儿通过支教完成了自己的救赎,成为一名美丽的舞女,她在月光下为文明的传承而舞。
然后的《踏破铁鞋》,其实它延续了上一篇小说中舞女的理想,但是这种理想虽然更深刻,却十分迷茫,也许这更切入我们当下的生活,它表达了我对近年以来生存和梦想之冲突的举棋不定。我把故事的镜头拉回来,我让杨经纬走在我熟悉的太原街头,但是他仍然找不到方向。“踏破铁鞋无觅处”的下一句是“得来全不费工夫”,但是杨经纬真的得到了什么吗?我认为没有。因为他并不知道他是谁,他想要的到底是什么。杨经纬做的鞋子之寓意性质,是对理想的深刻追问,这种追问是永恒的。草原听不到鞋子的呼喊,一双鞋的呼喊,无声地穿透时间,在水泥森林里回响,故乡消逝,大地龟裂,世界上的一切理想也许就这样牛头不对马嘴,这也许是人类后工业时代最后的悲伤。
我最近的创作状态,可以说焦头烂额。因为我想要表达的东西,比我目前所能表达的东西要多、要复杂,所以,我在寻找一种更好的叙述,从现实主义内部突破出来。当我遇到抽象问题的时候,写实总是无能为力。比如道德问题,是整个社会的问题;比如信仰问题,是形而上的问题;散文又没有那么大的容量。所以要表达宏观问题,我只能选择小说。过了这个坎之后,出现了一个新的视野:当你和自己创作的虚拟人物生活、呼吸在一起,文档在手指的敲击下葳蕤成长,世界上少有事物能与这种快乐相比。
鱼儿是不幸的,但是她快乐、坚韧,杨经緯的生活平稳舒适,但他是痛苦的、迷茫的,而我却因为写了这两个人而得到释放和满足。好吧我承认我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了他人的痛苦之上。这就是我的舞女之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