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见证钟山风景区

2019-09-10邵亚琳

档案与建设 2019年3期
关键词:中山陵钟山风景区

邵亚琳

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时,我还是个中学生。数年后,学习美术专业的我在一家国企从事美术设计,一干就是十几年,我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在那里度过。

青春有梦,以为未来之路很远很长,我喜爱艺术,以为自己就能成为画家。除了上班画稿,除了睡觉,所有业余时间都用来读书、作画,画素描、水粉、油画,搞创作。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轻朋友常一起切磋,画静物、肖像、风景写生,就像艺术沙龙。后来更高兴的是应上级部门要求,增加了业务进修日,这一天在星期六,同行业美工可以一起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可去美术馆看美展,还可以写生。我们到中山陵、石像路、明孝陵、灵谷寺、玄武湖、莫愁湖、牛首山画风景,几年下来几乎画遍南京所有风景点。有几次我们还申请去了外地,苏州、镇江、常州我们都去画过,苏州街景、小桥流水人家,镇江金山、焦山,常州红梅公园……一天活动时间短,每次都是披星戴月,早出晚归,吃不好饭,常常为了省时省钱吃自备的干粮,就着凉水,我们却很愉快。那时我画水粉写生,受印象画派西斯来、莫奈、凡高影响,喜欢干画法,水粉也画出了油画效果,每次收获到满意的画作,由衷地喜悦和满足。

钟山风景区我们常去。当时家住城南,印象中中山门很遥远,每次天刚蒙蒙亮,从家出发,近1个小时才匆匆赶到。高高的坡顶上中山门就在淡淡的薄雾笼罩中,色彩是透明的,很美。那时候,中山门外没有沪宁高速路,城门外更像是村庄,直行下去经过卫桥再向左可达中山陵,如果从中山门直接左转可走到前湖。那个时候来往的车辆和行人都很少,走到城墙转角处,先是一片小竹林,再往里走可见散布的农家小屋、菜地、与前湖隔开的小水塘。水中倒影、树木、天空,野趣横生,美不胜收。远处有紫金山作背景,饭点前后小屋炊烟袅袅,一幅宁静祥和的乡村画卷,无论春夏秋冬这里都是最佳取景地。

玄武湖、莫愁湖公园我们也常去画,当我看到公园里也有美术工作者和他们的工作室,特别羡慕。应该讲是一种机缘,后来我真的来到钟山风景区工作。我到钟山风景区工作时年已34岁,先在孙中山纪念馆9年,后又调明孝陵博物馆,共20余年。我也从一个痴迷画画的青年,不觉步入中年、老年。

其实1990年代初我和画友们专程来过孙中山纪念馆所在的藏经楼,那是为参观三民主义碑廊,我被这片秘境深深吸引。来到这里工作才知道,在景区工作的人没有节假日,休息日不和家人在同一天,陪伴孩子的时间越来越少了。专业方面,画画已不重要。为了适应环境,得学习新知识,了解钟山丰厚的历史文化。

来到孙中山纪念馆,不同岗位都体验了。在展厅时间不长,但有三件趣事一直记得。一件是第一次观看孙中山奉安大典录像。在四楼展厅我为游客放录像,因为也没看过,所以跟着游客一起看。观看过程中我被解说、配乐、画面感动得落泪了,没想到一位游客注意到了我。这是着一身运动服,走在展厅中衣服摩擦发出嚓嚓响声的青年人,他问为什么流泪了,我告诉他我也是第一次观看,被感动了。第二件事,入冬后参观的游客减少了,按照制度不管天气如何或有没有游客,工作人员都必须坚守,我坐在空荡荡的展厅角落,看着一本书。一位身着棉大衣,身材魁梧的北方壮汉上了四楼展厅,他看完一圈展览后走到我桌前停下了,说“这里太冷了”,说完从他的大衣口袋里掏出一大把花生牛轧糖放在我桌子上,转身下楼了。第三件事应该在开春,我坐在展厅一角看书,一位精瘦精瘦、鼻子又尖又高的60岁左右的老人走到我面前,为我展示了一段小魔术。他将一张外币放在一只手掌心,并用嘴巴对着纸币哈气,另一只手配合着对着纸币不停地舒展着,只见纸币自动打开又自动合上,很神奇。

大约1996年初秋,中山陵园管理局副局长史爱玲带着一批画家参观中山陵后,来中山书院休息。我见到其中几位前辈是两年前在江苏省美术馆一起参加“江苏省女画家作品展”的老师陈修范及画展当天到场的高马得等人,当时很兴奋,有一种与“画”久违邂逅的亲切感,非常高兴。

不久又遇见一位专程从外地赶来寻访江苏省国画院旧址的老人。从林间小路上来,看见中山书院(1990年代修建),老人家说在1950年代江苏省国画院就在藏经楼。当年的老先生是个生龙活虎、朝气蓬勃的小青年,在画院参加为期几个月的中国画进修班学习。因为怀旧,如今他专程来访。眼前的他已是两鬓斑白,满脸皱纹,腿脚微跛的老人。1950年代藏經楼周围有溪水环绕,当年他们每日清晨都是在溪水边漱口洗脸的。晚上睡三楼,夜晚各种小虫很多,一位顽皮的室友曾经把一只壁虎放在他床上被子下,吓唬他……很遗憾当时没有留下老人通讯地址,不能再次邀请老人家重访藏经楼,聆听更多关于藏经楼的故事。

在中山书院我还参与接待过其他书画家,有诗人兼书法家俞律、中青年画家薛亮、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唐国强等,他们在这里为孙中山纪念馆留下了一幅幅墨宝。

1997年中山陵园管理局开展对台交流,两年后我在藏经楼一楼接待室参与接待了第一批来自台湾国父纪念馆的同行曾馆长一行。后来也因工作关系与该馆展览部王素函女士相识,并建立友谊,至今一直保持着联系。该馆彭婷婷与王素函撰写论文需要材料,我在自己馆里也尽力为她们寻找、搜集、提供她们想要的资料。我们共同弘扬同一个主题——中山精神,共同纪念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

我馆领导是管理局有名的一支笔,经过几个部门的锻炼。我在馆领导那里学到很多东西,档案管理员、通讯员、ISO管理体系内审员都做了较长时间,两次荣获南京市档案工作先进个人及其它先进称号,参加有奖征文多次获奖,最高级别的国家档案局征文我荣获优秀奖,撰写的文章在报纸杂志都有发表。那些年我像一只不知疲倦的陀螺,全身心旋转着……

我征集到辛亥革命文物——黄花岗烈士赵声“先声夺人”印。我参与“中山陵口述历史”的征集活动。那次采访到当年目睹孙中山先生安葬大典的九龄童,老先生已卧床多年,但意识清醒,儿媳夏侯女士接待了我,后来采访稿在《档案与建设》上发表。

钟山风景区全然不同的工作内容,每一件都富有文化内涵,深深吸引着我为之探索。只是时间很快,人生很短,值得去做的事有很多。本专业上我为孙中山纪念馆和明孝陵博物馆画了组画《少年孙中山》和《明太祖朱元璋》画像,收藏在两馆档案室。

小时候一次陪着外地亲戚登中山陵,之后去灵谷寺,爬上九层塔,我与亲戚中小伙伴捉迷藏。匆忙中手指触到墙上软软的东西,当我回头看过来,近距离的一瞥,是条带着花纹灰色的四脚蛇,吓得我当场哇哇大叫……青年时期我来写生,那时候景点也不收门票,和小时候一样在新街口乘9路公交车直达中山陵,20路公交车通明孝陵。

1990年代初,风景区全面管理起来了,部分景点开始收门票。不久后我来此工作了,景区发展速度更快。1997年以后每年一次的国际梅花节吸引大批海内外游客,明孝陵进行保护与申遗,紫金山六朝文化考古硕果累累,通向核心景区的公交车迁出。2003年明孝陵申遗成功,明孝陵博物馆成立。

2004年钟山风景区又全面进行环境综合整治,迁出居住在钟山风景区内所有居民,就连本单位职工也全部迁出,宿舍拆除,钟山风景区内老厂南京手表厂也迁出,治理了多年被污染的霹雳沟,新建了博爱园、梅花谷公园、中山陵停车场、博爱广场、下马坊公园等,收回了多年“流失在外”的美龄宫等等,钟山风景区进入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这一系列举措更好地保护了人文、生态钟山。

改革开放40年的不断努力,让5A级钟山风景区山更清,水更秀,环境更美了。我也由衷地喜悦和自豪,因为我见证了这一切。

猜你喜欢

中山陵钟山风景区
金钟山秋色
遗产旅游动机对目的地形象感知的影响研究
试论中山陵建筑的东西方文化因素
商务部部长钟山:多边贸易体制是共同繁荣的重要保障
钟鸣三叠
钟山区委离退局开展扶贫户回访工作
关惠聪等
议如何平衡风景区建设再投入和收益平衡
视界
南京中山陵蜡梅资源及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