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借力阅读圈深化文本解读
2019-09-10周晖
周晖
摘要:本文通过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1 Unit4 Earthquakes阅读课: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公开课教学设计解读,诠释如何运用“阅读圈”(Reading Circles)教学模式、基于语篇特点,从精准用词、首句末句、修辞手法等发面引导学生赏析文字魅力的同时感悟文章的主题意义。
关键词:阅读圈;文字魅力;主题意义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3-0255-01
1.引言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普通高中英语课程的具体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基于具体的主题及语篇,主动参与语言实践活动,分析理解主题意义,逐步发展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反观目前的中学英语教学,较多的还是聚焦语言知识的传递,阅读文本的解读只是停留在表层的信息提取而忽视对文本深层意义的解读,如透过字里行间感悟文章的主题意义、作者的写作意图等。
在近几年的“阅读圈”课题实践研究中,我们团队发现Reading Circles教学模式的理念可以帮助拓宽解读文本的维度和深度,Word master(单词大师)和passage person(篇章解读者)可以从作者的遣词造句以及行文中推断出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感,connector(实际生活联系人)和culturecollector(文化采集者)可以挖掘文本的主题意义或是作者的写作意图。本人在2018年福建省普通高中高级职称教师专项培训(英语秋季1班)新课标、新理念之课堂观摩实践中尝试借助阅读圈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深层解读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1 Unit 4 Earthquakes中的阅读文本A NightThe Earth Didn’t Sleep,与同行们分享。
2.教学活动与设计意图
2.1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题语境是人与自然中的灾害防范,中心话题是“地震”,内容涉及“中国唐山地震”、“美国旧金山1906年地震”、“地震后重建的新唐山”、“地震基本知识”、“在地震或突遇灾难中如何自救救人”等。
阅读(reading)部分题为记叙文“地球的一个不眠之夜”,记叙的是1976年7月28日凌晨发生的唐山大地震。全文分四段,第一段讲地震前夕,唐山地区出现的一系列反常现象,这些“反常”现象其实都是地震前的预兆,可惜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和警觉。第二段将20世纪最大的一场地震就在唐山市发生了,短短的15秒钟的地震就几乎将整个城市夷为平地,伤亡人数达到40多万!第三段讲地震后城市一片凄惨,紧接着下午又发生了一次强烈的余震,幸存者感到悲哀的同时又产生了惊恐与不安。第四段将在解放军的救援和全国各地的支援帮助下,被地震摧毁的城市又开始得以复苏。这篇文章虽然是描述30多年前的唐山地震,但是主题意义突出,所以在新改版的人教高中教材中依然保留。另外,该语篇结构严谨,描述性语言与结构性语言都很值得赏析,是培养学生记叙文阅读策略的很好预料。
2.2学情分析
这堂课借班授课,重点班高一9班的已经完成了第一个学时的阅读课,学习理解了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What),本节课着重进行深层阅读,赏析文本的中表达贴切、内涵丰富的词句(How),分析作者的写作目的(Why)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中文方面的记叙文赏析意识,对地震也有一定基本的常识,但是运用相关的英语知识能力还有待培养,深层解读文本的意识待建立与加强。
由于该班级学生未参与阅读圈课题实验,考虑到学生可能不熟悉具体操作以及公开课的特点,本人在授课过程中只是借鉴阅读圈的理念而没有采用其形式。
2.3教学目标确定
在这节课中学生们:
1)根据记叙文的语篇特点找出作者描述地震灾情的写作手法,如数字、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以及受灾人们的反应的侧面描写。赏析语言魅力
2)通过分析段落的首句和末句,梳理整合段落之间的逻辑关联,建构语篇的结构图示,结合标题分析,推断作者的写作目的
3)分析唐山大地震造成巨大破坏的几点原因,联系实际,讨论我们如何能够预防灾害,减少损害,从而加强防灾减灾意识,学会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2.4教学环节
1)导人
欣赏一分钟冯小刚电影《唐山大地震》片段,感知以电影方式记录地震的视听震撼力(visual power),学生漫谈How do you feel?What did yousee?What message can you get from the clip?(about the earthquake/thepeople’s(your)feeling/the film)回忆所见所闻,表达所感。這是六要素整合的英语学习活动观的第一个环节“学习理解”之“感知与注意”,旨在激活已有的话题相关知识,复习铺垫核心词汇,感知和注意声音和图像背后潜藏的信息(唐山地震带来巨大的破坏),进而引入本节课学习重点即挖掘文本魅力(word power)和hidden message。
2)感受文本魅力
这个环节由浅入深分为两个部分。首先,从数字、修辞手法(拟人、比喻、重复、夸张等)以及侧面描写手法(受灾人们的反应)三个方面“感受描述性语言魅力”,感受作者传递的潜台词:地震带来极其严重的灾害。接下来从过渡衔接句、概括总结句(首句和末句)以及标题含义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情感态度价值感,“感受功能性语言的魅力”,领悟潜台词:对地震预警常识的无知无觉是唐山地震严重破坏的原因之一;来自各方面的援救是灾后重建家园的重要支柱。
这是“学习理解”之“获取与梳理,概括与整合”阶段,也是阅读圈Word master,passage person和culture collector的部分。
3)探究主题意义
这个环节学生归纳整合文章内容结构图示(如图),探究唐山大地震造成重大伤害的原因;讨论如何面对自然灾害。感悟语篇的主题意义: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减灾防灾意识应该全民普及。这是超越文本的解读,提升文化意识,加深主题意义的理解,也有助于培养批判性创造性思维。
4)作业布置
运用本课所学的阅读策略赏读同话题美文拓展阅读(workbook p65杰克伦敦的文章“the Story of aIl Witness”)丰富背景图示,第二项作业是student book P27 ex.5采访地震幸存者的输出练习,利于知识重构群文阅读,丰富图示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