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机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疗效评价
2019-09-10邹科
邹科
摘要:目的 分析比较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同时机溶栓治疗的效果。方法 纳入 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本院心内科收治的 36例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并行溶栓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溶栓时机分为 A、B、C 3组 每组12例。观察溶栓后两组患者的心功能及血管再通情况血管再通有效率,并判断血管再通有效率。结果 溶栓治疗后A、B、C3 组患者心功能;血管再通有效率;住院时间(d)以及胸痛缓解明显不同,A 组最好,B 组次之,C 组最差,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结论 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效果随发病时间延长而逐渐下降,3h内最佳,超过6h溶栓效果较差。
关键词:溶栓;心肌梗死;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心血管疾病中一种常见的危急病症,其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得心肌缺血所致,其致死风险较高[1]。目前治疗方式主要有药物溶栓、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紧急冠状动脉旁路搭桥术等。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介入和搭桥手术应用逐渐增多,但仍有一部分患者无条件实施这两种手术方式,或因为手术时间延迟将错过再灌注最佳时机,对于这部分患者,选择溶栓是最好的方式。溶栓主要通过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等药物作用,促进血管内已经形成的血栓发生溶解,快速而简便,但需要掌握严格的适应症,把握合适的时机 [1]。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溶栓时机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的临床效果,为此,针对3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开展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心内科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6例,所有病例均符合WHO 的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应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A、B、C三组,各12例。A组患者溶栓时机为发病3h 以内,年龄39岁~77岁,平均60.3岁;其中男7例,女5例。B组患者溶栓时机为发病3 ~ 6h,年龄38岁~75岁,平均58.6岁;其中男8例,女6例。C组患者溶栓时机为发病6 ~ 12h,年龄40岁~74岁,平均59.6岁;其中男8例,女6例。证实本研究可比。 本研究获伦理学委员会批准,且两组均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其纳入标准为:经心电图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2 h内送诊;具备溶栓指征;对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无溶栓指征者、合并其他心脑血管疾病者。
1.2治疗方法
①沟通病情:给患者及其家属讲解的溶栓必要性,治疗应当注意的问题及可能出现的风险。②溶栓准备:一经确诊后立即给予卧床休息,持续心电监护,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维持血氧饱和度≥94%),鼻导管吸氧,建立静脉通道。口服双抗(阿司匹林肠溶片300mg+氯吡格雷片300mg)及调脂(阿托伐他汀钙片400mg)、抽血急查血常规、凝血四项。③溶栓:a:溶栓前皮下注射依诺肝素钠(0.4ml:4000AxaIU/支)0.3ml;b:阿替普酶的使用:(最大剂量100mg)对于症状发生在6小时以内的患者,采取90分钟加速给药法:静脉注推15ml,随后按0.7mg/kg体重剂量持续静脉滴注30分钟(最大剂量50mg);对于症状发生6-12小时的患者,采取三小时给药法:首先静脉推注10mg,随后1小时持续静脉滴注50mg,剩余剂量每30 分钟静脉滴注10mg,至3小时末滴完。c:阿替普酶推注完毕后,抗凝药物选择,皮下注射依诺肝素钠(0。4ml: 4000AxaIU/支)o.4ml,q12h。检查心肌酶、凝血酶原时间、电解质、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然后在心电监护下开始静脉溶栓。分别于就诊时,溶栓前,溶栓开始30min、60min、2h、4h 做心电图,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时随时记录心电图,在溶栓前,溶栓开始2h、4h、6h、12h、14h抽血化验心肌酶系列,观察胸痛是否减轻,有无皮肤、黏膜出血,有无血尿、黑便、便血、呕血等出血现象。
1.3 观察指标
溶栓开始后评估胸痛程度,动态观察心电图、心率、节律变化,测定心肌坏死标志物;记录超声心动图左室射血分数(LVEF)作为心功能指标。比较两组溶栓后血管再通率、TIMI 血流分级、出血事件发生率、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9.0软件,计数资料 行χ2检验,用率表示,计量资料行 t 检验,用(x± s ) 表示,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義。
2结果
2.1 三组患者溶栓治疗后的心功能情况比较
A组最好,B组次之,C组最差,分别为(48.2±2.4)%、(41.5±3.1)%、(36.7±1.9)%,3 组间比较,P =0.024,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2 溶栓治疗后 A、B、C3 组患者有效率比较
A组患者有效率最高(92.00%),B组次之( 68.50%), C 组最低(23.50%),P =0.016,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3住院时间(d)以及胸痛缓解时间(min),A组均明显短于BC两组,C组最差。差异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内科常见的急症,也是患者死亡的常见原因。急性心肌梗死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等原因致使冠脉血管阻塞,发生缺血缺氧,严重时引起心肌坏死。在心肌坏死以前充分开通闭塞血管可以阻止这一进程,尽早恢复闭塞冠状动脉血流,从而最大限度地挽救濒临坏死的心肌,争取更多的心肌存活,减小梗死面积,防止或减少心腔扩张及改善心肌的收缩、舒张功能,改善近期和远期预后。一些大规模临床研究表明:及时的溶栓治疗与心肌梗死面积大小、病死率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2-3]。急性心肌梗死与血栓形成过程密切相关,心肌再灌注治疗可以使受阻的冠状动脉血流再次通畅,恢复心肌供血供氧,因此可以挽救濒死心肌并防止梗死范围的进一步扩大,成为临床上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治疗策略。
[1]葛均波,戴宇翔.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和优化治疗[J].天津医药,2017,45(11):1121-1123.
[2] 马文杰 .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 [J]. 天津药学 ,2017,29(3):52-57.
[3]颜红兵,向定成,刘红梅等.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溶栓治疗中国专家共识[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8,26(4):181-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