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居·文化·产业·治理

2019-09-10郭卫宏王新宇李闻文

小城镇建设 2019年3期
关键词:乡村规划系统思维人居环境

郭卫宏 王新宇 李闻文

摘要:?研究基于现阶段我国乡村规划建设中存在的功能拼贴、文化缺失、动力不足、单一决策等问题,引入系统思维模式,对乡村规划多种要素进行重构,提出以人居、文化、产业、治理四个方面协同全面发展的规划模式,并以浙江省东阳市六石街道横塘村为例,分别提出相应的规划策略,演绎了系统思维下乡村规划的全过程,为乡村规划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新模式。

关键词:乡村规划;系统思维;人居环境;文化传承;产业植入;乡村治理;横塘村

doi:10.3969/j.issn.1009-1483.2019.03.012?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章编号:1009-1483(2019)03-0082-09?文献标识码:A????

Settlement · Culture · Industry · Governance: Rural Planning Methods Based on Systematic Thinking

GUO Weihong, WANG Xinyu, LI Wenwen

[Abstract] Based on the problems of functional collage, lack of culture, lack of motivation, Single decision and so on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rural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in our country, this study introduces a systematic thinking mode, reconstructs various elements of rural planning, and puts forward a planning model of coordinated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in four aspects of human settlement, culture, industry and governance. Taking Hengtang Village in Liushi District, Dongyang City, Zhejia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planning strategies respectively, deduces the whole process of rural planning under systematic thinking, and provides a new model for rural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Keywords] rural planning; systematic thinking; human settlement; cultural heritage; industrial implantation; rural governance; Hengtang Village

1 “无所适从”的乡村营建

费孝通在19世纪40年代所著的《乡土中国》一书中阐述了中国乡土社会正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化的社会变迁过程中,旧有社会结构不能应付新环境,在新旧交替之际,不免有一个惶惑、无所适从的时期[1]。事实上,对于如何应对新时期的乡村建设,许多学者进行了总结与反思。王路从传统村落及民居的规划建设经验中提炼出三个规划原则:符合基地的规划、简单建筑、注重邻里空间塑造[2];葛丹东等认为乡村规划的范围应由个体“点规划”向乡村地域“面规划”扩展[3]。这些实践与思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乡村规划策略的优化,但现阶段乡村规划的实施依旧存在诸多问题:大量乡村规划主要考虑局部功能的拼贴,或强调危旧房改造,或打造民宿强调旅游开发,缺乏系统的人居环境提升模式;由于现代文明对农民的生活方式、審美情趣等的冲击,容易忽视乡村本身的地域特征与村落文化,出现千村一面的现象;城市化与产业升级导致人口流失,乡村规划推动的内动力不足,难以可持续发展;而“自上而下”的单一决策模式与乡村传统治理模式存在矛盾,规划忽视村庄需求,农民参与度低,实施阻力较大。

2 系统思维下的乡村规划构成

基于乡村发展面临的种种困境,本文试图引入系统思维模式,以浙江省东阳市六石街道横塘村为例,为当下我国乡村营建提供一种可借鉴的规划模式。

2.1系统思维下的乡村规划原则

系统是由若干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要素所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它是一个无限的具有层次性的立体网络结构。早在春秋末年,老子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表达了他对自然界的系统性的认识;传统“风水”思想强调“理”“数”“气”“形”的动态平衡[4]。系统思维正是从这种朴素的整体观逐步形成的一种科学的思想方法,是一个空间与时间相统一的整体概念,在空间上具有共时性特征,在时间上具有历时性特征[5]。

村落环境的形成与村落的生态系统、社会系统、经济系统及环境系统等都存在相互联系与作用,是一个动态的、整体的复杂系统。

在乡村规划过程中,从系统的空间共时性出发,应强调各规划要素之间的联系,避免孤立的进行功能拼贴;注重乡村与外部环境的整体关联,从城乡一体的角度促进乡村发展;通过不同层次的规划来予以落实,并应符合上一层次规划的要求,同时指导下一层次的规划编制。

从系统的时间历时性出发,将规划分阶段实施,每个阶段互相联系,充分利用上一阶段的反馈作用调节和控制下一阶段的行动,最终导向目标。具体规划策略随时间、空间的不同灵活变化,适应未来环境、功能与技术的发展。

2.2 系统思维下的乡村规划内容体系

我国当前乡村规划一般分为村镇体系规划、总体规划、专项规划等几个层次,涉及到乡村营建的内容有乡村用地规划、乡村风貌整治、乡村环境整治、乡村重要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乡村旅游规划等[6]。规划内容繁多,常常套用固有模板,忽视各项内容之间的联系,架空村民的意愿,因而导致乡村规划缺乏适应性、实用性、可持续性。

“乡村”一词所指的是农民、居住的村庄与田野劳作的人居空间形态,乡村规划的核心对象是农民及其生存的物质环境[7]。在系统思维的引导下,从农民的生存需求、发展需求、精神需求及社会需求出发,以“乡村振兴”战略的五个目标——生态宜居、乡风文明、产业兴旺、生活富裕、治理有效为导向,将冗杂的规划内容划分为人居环境、文化传承、产业植入、社会治理四个子系统。

(1)提升人居环境

乡村经济相对落后,住宅质量较低,道路等基础设施系统与公共服务设施缺乏,农民往往采取自发新建、扩建农宅以满足需求,但无序的扩建往往导致乡村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破坏,人居环境亟待整体提升以解决农民的生存需求。

(2)传承地域文化

大规模人口输出打破了乡村原有封闭的文化体系,农民对城市文明的盲目吸收与模仿导致乡村的特色逐步丧失,留住“乡愁”以解决农民的精神需求。

(3)搭建产业体系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传统单一农业不足以支撑现代农村的发展,大量人口流失导致村落“空心化”,不利于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创新植入产业发展以解决农民的发展需求。

(4)完善社会治理

新时代乡村的土地权属、权利分配、治理途径相对于传统村落基于血缘、宗族、宗教等形成的社会秩序都有了新的变化,完善治理体制以解决农民的社会需求。

总之,提升人居环境是承载乡村生活的重要基础;传承地域文化是乡村规划的精神内涵;搭建产业体系是乡村转型和持续发展的经济动力;完善社会治理是乡村振兴的组织和制度保障。这四个方面互相联系、互相影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规划需根据各自美丽乡村建设的实际情况,形成不同的侧重点,只有通过全面协同规划,才能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见图1)。

3 系统思维下的乡村规划实践

浙江省在美丽乡村的建设发展中一直走在前列,2016年发布的《浙江省深化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6—2020年)》提出以“水为镜、以净为底、以美为形、以文为魂、以人为本”的规划原则,进一步深化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横塘村位于浙江中部的东阳市六石街道北部,全村人口约1700人(2016年),村域面积267.6公顷,北靠社姆山,南接木雕小镇,处于城乡过渡地带。笔者通过对横塘村的历史建筑测绘、实地调研与入户访谈,了解到村庄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村民收入来源以种植业为主,产业模式单一;村庄内传统建筑年久失修,未得到妥善的保护与修葺;村落风貌受到部分新建洋房的破坏,村民缺乏聚会或举行其他民俗活动的公共空间等。针对以上诸多问题,在系统思维引导下,本文从人居环境、文化传承、产业植入、社会治理四个层面构建乡村规划体系(见图2)。

3.1 提升人居环境:生态为底,综合整饬

“宜居”方可“宜业”。乡村营建的基础任务是规划坚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底线,对民居质量、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进行综合提升。

系统思维将世界视为联系的、可持续发展的整体,保护村落生态格局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国语·周语》中有言:“古之长民者,不堕山(不毁坏山林),不崇薮(不填埋沼泽),不妨川(不阻碍川流),不窦泽(不决开湖泊)。” [8] 横塘村十分契合浙中地区理想的村邑选址模式,村落置于山水之间,坐北朝南,取“东西两水夹明镜,左右双桥落彩虹”之意蕴,以太峨山为主山,北有骑龙山胜景,东西有两溪双桥,村南有口“反月塘”,塘前翠竹掩映(见图3、图4)。规划保持村落原有空间结构,由北至南呈现“山、田、村、城”的生态格局;建立生态控制区,通过低冲击开发,最大限度减少建设对生态格局的破坏(见图5)。

对落后的基础配套设施的提升是影响村民人居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首先,整合原有路網,形成顺畅的车行体系,并结合渠道等景观要素打造休闲绿道(见图6);其次,增加垃圾集中处理站、净水沉淀池、公共厕所等基础配套设施;对村域内各自然村落进行民居修缮提升,其中里光明自然村利用治危拆违的契机进行整体重建,保留原有祠堂,延续原有建筑肌理,对村落的自然通风采光进行模拟分析并针对性进行调整,整体提升居住环境质量(见图7)。

最后,通过空间更新与场所营造的策略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升村庄活力。传统村落常采用祠堂、厅堂为公共建筑满足原有社会结构下的集会、祭祀等活动,但由于乡村社会关系的转变,原有公共设施出现被废弃或被无序占用等现象,导致村民失去公共活动的场所。将废弃的原横塘小学进行改建,复合党员服务、文化礼堂、养老卫生服务、便民服务、休闲广场及幼儿园等功能,构建第一层级公共活力中心(见图8);对各自然村的祠堂进行保护修缮,增设下一层级的多功能村社服馆,满足村民活动、养老、医疗、物流等生活需求,形成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

3.2 传承地域文化:因地制宜,多元活化

在漫长的形成过程中,村落的集聚往往与地区的自然环境、文化观念、生产方式、营造技术、社会关系等各个方面有密切的联系,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这就是村落所特有的“乡愁”。

首先,通过查阅民间史料、实地测绘调研,对村落的选址布局、建筑形式、民俗活动等文化要素进行分析,梳理文化脉络。横塘村底蕴深厚,可概括成以宗祠为载体的孝德文化、以书院为代表的重教兴学文化、以木雕为典型的匠人文化三条文化脉络主线。

其次,通过环境技术分析、类型分析等系列手段对文化要素进行提炼,传承与塑造文化特色。传统建筑文化是村落文化脉络传承的承载容器。横塘村由若干個以“三间头”至“十三间头”等单体建筑组合而成的建筑群落构成,整体风貌采用灰墙黛瓦,马头墙层层跌落,木雕装饰独树一帜。在民居设计中,通过对大量传统民居的分析总结,决定屋面坡度采用27度,挑檐深度采用0.9米,墙基高0.65米,窗户采用叠涩的处理方式,山墙简化传统马头墙形式(见图9);通过采用简单实用的空间、现代的材料与技艺传承婺派传统民居的地域特色(见图10)。

最终,通过串联文化场所、融合产业与文化、营造景观体系等方法对文化要素进行活化,提振和复兴文化活力。在村落中许多历史遗迹得以保留,对其进行保护并赋予新的活力是乡村营建的关键点。结合环形游览绿道串联横塘村众多历史文化遗址,如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两座春秋时期土墩墓、石角仙洞、戚高山日军据点炮台、石马水库抗日战场、万寿庵遗址及自然村祠堂等,打造展示横塘悠久历史文化传承的文化体验走廊(见图11);并通过挖掘东阳传统节日习俗内涵,营造适合各种民俗活动的多义公共空间(见图12);同时,以古籍记载的横塘十景为基础打造峨山拥翠、双流绕舍、石洞仙踪、月塘鱼浪、梵宇晨钟、石台清风、眠牛晚霞、荷塘月色、篷岩峭壁、坐石临流等新横塘十景,构建系统的村落景观体系(见图13)。

3.3搭建产业体系:产业联动,设施共享

欧盟2014—2020年共同农业政策(CAP)乡村发展支柱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当地就业和支持青年农民[10]。现阶段我国乡村发展同样面临劳动力流失、老龄化严重的困境,只有通过产业发展,提高村民的收入水平,才能真正留得住人,避免传统村落的“空心化”。

浙中地区传统乡村的产业模式多是以农业为支柱产业,自身具有良好的生态资源环境,立足自身产业发展,促进产业转型以提高居民收入是产业体系构建的根基。横塘村具有良好的生态文化资源,下辖各自然村落都具有其独特的生态文化要素:在里光明村,依托优越的田园风光,发展乡村休闲观光农业;上横塘村、中下横塘村和石托头村形成中心组团,复兴重教兴学传统,重修夫子庙,建立儒家文化教育基地;北部王璞山村、派园村和下马宅村围绕挖掘其宗教文化和春秋古墓文化,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系统思维尤其强调内部与外部的联系,产业发展是一个片区联动的结果,依托周边产业大环境,导入周边产业流量,是乡村产业植入的突破点。横塘村可利用其历史文化遗迹与自然山水环境,吸引全国影视基地——横店的产业集群外溢;村域北侧的公墓约有五万座坟墓,每年至少45万人次的拜祭流量,通过重建万寿寺,为前来祭祀的人们提供礼拜、游览的空间;村南紧临的木雕特色小镇计划每年吸引游客100万人次以上,新建鲁班祠,搭建配套设施为木雕小镇提供服务产业。

乡村产业的发展同时需要顺应未来产业的发展趋势。根据吴必虎的环城休憩带(ReBAM)理论①,大城市旅游圈层由近至远分为三个圈层:都市休闲圈、环城休憩圈、度假旅游圈。在紧邻大都市中心区,车程距离1~2个小时左右的近郊地带,往往形成微旅游圈层,为都市人提供一个休闲和恢复身心健康的自然环境(见图14)。横塘村紧邻甬京高速和诸永高速交叉口,距离东阳横店高铁站约14公里,距离金义东衡城际轨道会展中心站约8公里,可以便捷抵达金华、宁波、绍兴、台州、温州等市,距离杭州、宁波1~2小时车程内,适合发展两天一夜CBC(City Break Center)短期休闲游。

3.4 完善社会治理:民众参与,组织重构

梁簌溟在《乡村建设理论》一书中提出,中国乡村新社会之建造需要两个系统,一个是乡村运动的系统,另一个是现政权的系统[11]。两个系统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乡村治理体系。

多元化的治理主体是村民自主意识的体现。治理主体既包括村民、乡贤、村委会、其他团体等内部群体,又包括政府、乡村规划的专业人员、投资商等外部助力[12]。建立由政府引导,立足党建和乡规民约,村民自主参与的多元决策模式。

科学化的工作机制是乡村有序运营的保证。基于对横塘村历史文化、社会结构及发展需求的研究,建立村民、村委、乡政府 “四权一体”高效协同的的工作机制。村级党组织实施领导权,村民会议实施决策权,村民委员会实施执行权,村监督组织实施监督权,四权主体共同参与议题的产生与决策。

人性化的工作空间是治理运营机制顺利开展的载体。例如:设置党员活动中心满足党建活动、举办听证会、成立乡贤理事会等活动形式的需求,鼓励村民参与到公共事务政治建设的决策中来;设置农村文化礼堂、宣传栏,定期举办各种社团活动与传统民俗活动,提高村民对文化资产的保护意识,提高其对村庄事物的关注度;设置便民服务中心涵盖信访调解、远程教育、物流管理等功能,并对村民的实施参与能力进行培训,最终达成村庄自主发展[13](见图15)。

4 结语

东阳市横塘村作为浙江中部传统村落的典例,既具有浙中地区传统村落的共性,也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特征。本文在系统思维的指导下,以实地调研及测绘研究为基础,在坚持以生态为底线,以文化为引领的原则下,提升人居环境,传承地域文化,搭建产业体系,完善社会治理,将环境、文化、产业、治理有机协同,形成系统化的规划模式,试图寻求一条适应现代乡村发展的可行之路,为乡村复兴提供可借鉴的规划策略。

注:

① 环城游憩带ReBAM:指发生于大城市郊区,主要为城市居民光顾的游憩设施,场所和公共空间,特定情况下还包括位于城郊的外来旅游者经常光顾的各级旅游目的地,一起形成的環大都市游憩活动频发地带,简称为环城游憩带,1998年吴必虎于北京大学博士后研究出站报告《区域旅游规划的理论与方法》中首次提出。

②文中图片(除标注外)均引自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横塘村美丽乡村总体规划方案》文本。

③项目设计人员:郭卫宏、姜洪庆、王新宇、杨光、彭雄亮、梁胜、崔洪亮、张贵彬、李闻文、任瑞雪、蔡煜、何怡炜、丁雅倩等。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三联书店,1985.

[2]王路.村落的未来景象——传统村落的经验与当代聚落规划[J].建筑学报,2000(11):16-22.

[3]葛丹东,华晨.适应农村发展诉求的村庄规划新体系与模式建构[J].城市规划学刊,2009(6):60-67.

[4]郭卫宏.基于系统观的建筑创作实践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8.

[5]郭卫宏.五律协同对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启示[J].城市建筑,2007(4):21-23.

[6]周游,魏开,周剑云,等.我国乡村规划编制体系研究综述[J].南方建筑,2014(2):24-29.

[7]周游,周剑云.身份制的农民、市场经济与乡村规划[J].城市规划,2017,41(2):94-101.

[8]吴良镛.人居环境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9]程建军,孙尚朴.风水与建筑[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25.

[10]驻欧盟使团经商参处.欧盟乡村发展计划重点应对就业和老龄化等挑战[EB/OL].(2016-03-10).http://eu.mofcom.gov.cn/ article/jmxw/201603/20160301272875.shtml.

[11]梁簌溟.乡村建设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2]张宏,胡英英,林楠.乡村规划协同下的传统村落社会治理体系重构——以广东省碧江村为例[J].规划师,2016,32(10):40-44.

[13]孙莹.以“参与”促“善治”——治理视角下参与式村庄规划的影响效应研究[J].城市规划,2018,42(2):70-77.

[14]李明程,董林,聂伟齐.基于可操作性的乡村规划探讨——以保山市潞江镇老城村省级示范村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6,34(8):65-68,95.doi:10.3969/j.issn.1002-8439.2016.08.017.

[15]王培,段全猛.产业特色型村庄发展策略探索——以颜集镇堰下村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6,34(10):97-101.doi:10.3969/ j.issn.1002-8439.2016.10.022.

[16]谭静,王璐.面向实施的村庄规划研究——以《北京市海淀北部地区拟保留村庄规划发展研究》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7,35(9):18-22,33.doi:10.3969/j.issn.1002-8439.2017.09.002.

[17]江东桂.基于村民意愿的中心村村庄建设规划探讨——以江西九江庐山区威家镇九星村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8,36(9):91-99.doi:10.3969/j.issn.1009-1483.2018.09.020.

[18]苏晓丽,秦仁强,周欣.基于社会视角的都市乡村环境更新规划研究——以武汉东西湖区群力大队遮湖岗组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8,36(9):100-107,117.doi:10.3969/j.issn.1009-1483. 2018.09.021.

猜你喜欢

乡村规划系统思维人居环境
城乡制度变革背景下的乡村规划理论与实践
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召开乡村规划专家研讨会
别让乡村规划变成简单的山寨城市规划
系统思维视角下的高中语文主题单元教学研究
商科学生系统思维能力提升对策探索
基于自然人文景观资源的人居环境优化探析
“创意人居城市”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