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小衔接的现状调查及对策建议

2019-09-10董剑晖王利敏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19年3期
关键词:幼小小学教师儿童

董剑晖 王利敏

一、调查背景与目的

“幼小衔接”一直是教育政策制定者、教育理论研究者及教育实践探索者研究的重要教育议题之一。20世纪90年代,教育部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就“幼小衔接”进行了历时5年的研究,此后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投入到对这一议题的思考、讨论与探索中。随着对教育质量、教育内涵及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认识的不断深入,对于“幼小衔接”的研究视野不断拓展、研究范式不断多元、研究视角不断扩充,整体研究亦在不断深入。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实践层面如何理解“幼小衔接”、幼儿园和小学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幼小衔接”中存在哪些问题等,这都是后续开展研究和优化“幼小衔接”实践的基础。为了解“幼小衔接”实际情况,研究者自行编制了《幼小衔接调查问卷》,分别选取幼儿园大班教师及小学低年级教师开展调查。

二、调查对象的基本状况

本次调查涵盖了松江区50所幼儿园、18所小学、24所九年一贯制学校,被调查对象包括小学教师944名,幼儿园大班教师520名。参与本次调查的小学教师中男教师130名,女教师814名,分别占被调查小学教师的13.8%与86.2%;20至29岁教师349名,占比37%,30至39岁教师281名,占比30%;40至49岁教师210名,占比22%;50岁以上教师104名,占比11%。被调查小学教师中99%具有小学教师编制。第一学历为中专学历153人,占比16.2%,大专学历99名,占比10.5%,本科学历499名,占比52.9%,研究生学历193名,占比20.4%。语文教师330名,占比35%,数学老师193名,占比20.4%,英语教师152名,占比16.1%,其他学科教师269名,占比28.5%。

参与本次调查的幼儿园教师中男教师20名,女教师500名,分别占被调查幼儿园教师的3.8%与96.2%;20至29岁教师276名,占比53%;30至39岁教师189名,占比36.4%;40至49岁教师46名,占比8.9%;50岁以上教师9名,占比1.7%。被调查对象中92.9%具有教师编制。第一学历为中专学历18人,占比3.4%,大专学历94名,占比18.1%,本科学历395名,占比76%,研究生学历13名,占比2.5%。

三、 调查结果与讨论

(一)小学及幼儿园教师对儿童在园、在校生活及相关政策缺乏了解

调查结果显示,分别有7%与45%的被调查小学教师完全不了解或不太了解大班幼儿在园日常学习和生活情况,选择“了解”及“比较了解”的均为22%,只有4%的被调查对象认为自己“非常了解”幼儿在园日常学习和生活情况。对于“您是否读过《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这一问题的回答显示,只有12%的被调查小学教师“经常阅读”,59%的教师“偶尔阅读”,29%的教师“从不阅读”。针对“您是否读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低年级)》”这一问题的调查显示,参与调查的520名幼儿园大班教师中,高达45.6%的教师“从不阅读”。幼小衔接的核心是帮助儿童顺利完成幼儿园进入小学这一学习与发展的过渡期,若不了解儿童的学习与生活情况,也不了解相对学段的基本教育政策,那么无论幼儿园还是小学在研究这一衔接期如何教学或选择教学内容上将缺乏政策指导,“幼小衔接”将成为教师基于自我判断“自上而下”的“衔接”。

(二)“幼小衔接”理念显偏差,理论和实践存差异

政策导向及理论研究都强调“幼小衔接”应是幼儿园和小学相互配合的过程。但在实际被调查小学教师中,43%选择“幼儿园向小学靠拢,为适应小学做准备”,15%的被调查者选择“小学向幼儿园靠拢,降低要求,为幼儿入学创造适当的坡度”,42%的被调查者选择“幼儿园、小学相互靠拢”。可见,在大多数小学教师的理念中,“幼小衔接”并非小学的任务,而应是幼儿园的责任,若以此理念为指导,小学教师在开展“幼小衔接”相关工作时,就会出现偏差。而被调查幼儿园教师中69%选择了“幼儿园、小学相互靠拢”。可见,在理念层面幼儿园及小学教师均认同衔接并非一方之责,而是需要相互协调,相互靠拢。但具体访谈时,很多教师反映“理想状态是幼儿园和小学互相靠拢,但实践中,还是多以幼儿园为主,幼儿园向小学靠”。这也反映了实践层面的衔接与理念还存在差距,如对“在幼小衔接阶段,您制定活动的目标和内容计划主要依据是什么”这一问题的回答显示,小学教师中,仅有4.9%的教师在“幼小衔接”阶段制定活动目标及内容时“与幼儿园进行沟通,根据协商计划定”,28.9%的教师选择“教研组统一研讨,按研讨内容定”,高达61.6%的教师是“根据学校课程计划来制定,教学时按照计划进行”,其余4.6%的教师没有预先计划,随实际情况而定。被调查幼儿园教师中,4.2%的教师在制定幼小衔接活动目标和内容计划时“与小学进行沟通,根据协商制定”,59.8%的教师选择“根据幼儿园课程计划来定,教学时按照计划进行”,其次是“教研组统一研讨,按研讨内容定”,占比33.3%,2.7%的教师“没有预先计划,随实际情况定”。可见,幼兒园和小学在“幼小衔接”阶段的活动目标和内容计划都是参考各自学段的课程计划来定,体现出幼小衔接中幼儿园和小学的“双向衔接”在实践层面还需要特别加强。

(三)小学与幼儿园教师、家长就“幼小衔接”问题交流的频率较低

对被调查小学教师 “与幼儿园教师就幼小衔接交流的频率”的调查结果显示:38%的被调查者“没有交流过”,34%的被调查者“每学期一次”、16.6%的被调查者“每学期2~3次”,“每月一次”“半个月一次”“每周一次”的选择率均在7%以下。对被调查幼儿园老师“与小学教师就幼小衔接交流的频率”调查结果显示,也有36.7%“没有交流过”,“每学期交流一次”的比例为35.6%。可见,虽然各项政策及理论研究都强调小学与幼儿园双方要加强联系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但在实践中,有关“幼小衔接”工作的联系还远远不够。针对“在入学准备期,您与家长交流入小学问题的频率”这一问题的选择可以看出小学教师、幼儿园教师与家长的交流频率都有待提高,被调查小学教师中选择每周一次的比例为38%,能做到“每月一次”的占比12%。被调查幼儿园教师中,分别有23.4%能做到“每月一次”及23%能做到“每学期交流2~3次”。可见在“幼小衔接”阶段,幼儿园教师与家长针对“幼小衔接”事宜的交流频率相对高于小学教师。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幼儿园对于幼小衔接的重视度及与相关对象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高于小学。

(四)小学和幼儿园对科学适宜的教学方式和衔接课程有较高需求

为了解各学段为帮助儿童顺利度过“幼小衔接”阶段的重要举措,研究者设计了“您所在学校(幼儿园)对您如何开展入学准备教育进行了哪些内容的培训”及“在入学准备阶段,为了让儿童更快适应小学生活和学习,您所在学校(幼儿园)在入学准备期做了哪些调整”这两个问题。针对培训内容的选择,被调查小学教师对“教学方式如何衔接”和“课程内容如何衔接”的选择率较高,分别为29%和27%,排在其后的是“教学技能如何衔接”“心理健康教育如何衔接”“基本理论培训”,分别为17%、14%、7%,此外也有127人选择了“学校从没有进行过培训”,占6%。与此同时,被调查小学教师认为其所在学校多会通过调整“教学形式”“教学方法”“课程内容”以让儿童更快适应小学生活和学习,占比分别为27%、21%、20%,“调整作息时间”和“调整环境布置”的选择比例为18%和14%。在对幼儿园教师的调查中,“课程内容如何与小学衔接”及“教学方式如何与小学衔接”也是主要选择,分别为31.1%和25.5%,排在其后的为“心理健康教育如何衔接”“基本理论培训”“教学技能如何衔接”,分别为9.6%、23.2%、7.1%,此外有3.5%的幼儿园教师选择了“学校从没有进行过培训”。课程的改变与调整是小学助推儿童顺利度过“幼小衔接”的关键点。但与之相悖的是,有32%的被调查小学教师认为“缺乏衔接的课程资源”是其在“幼小衔接”中面临的最大困惑。有35.8%和20.7%被调查幼儿园教师认为“缺乏衔接机制”和“缺乏课程资源” 是在幼小衔接中面临的最大困惑。了解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方式,研究适宜的教学方法,建构科学的、可参考的衔接课程是当务之急,这也应成为后续研究的重点。

(五)小学及幼儿园缺乏有效的“幼小衔接”机制

针对“为顺利完成幼小衔接,您所在小学与幼儿园探索了哪些衔接机制”的问题,41%的被调查小学教师选择了与幼儿园教师“互相开放课堂教学”。“与幼儿园教师共同教研”和“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互相培训”分别占比20.2%和19.9%。此外,8.7%的被调查教师选择了“没有建立衔接机制”。被调查幼儿园教师中,选择“互相开放课堂教学”也居于首位,比例为37%,“没有建立幼小衔接机制”选择率排第二为12%。为进一步了解机制的运行情况,研究者随机抽取部分被调查对象进行访谈,发现“相互开放课堂教学”及“共同教研”也并非幼小衔接阶段的运行机制,多数是常规的工作策略。几位被访谈教师都提出:“没有很完整的机制,我们虽然年年这么做,其实就是形式,幼儿园会带学生到小学来听听课、参观下校园或者幼儿园会邀请小学的老师到幼儿园去讲讲课。”这种表面化的衔接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作用值得质疑。这一情况在被调查者回答“幼小衔接工作最大的困难”的时候得到了印证,30%的被调查小学教师和35.8%的被调查幼儿园教师都认为是“缺乏衔接机制”。如何能够从教师、教研、课程、资源、教学等多方面助推“幼小衔接”的顺利过渡,需要相关机制的支持,因此需要深入探索相应的衔接机制。

(六)基于核心素养多向互动开展幼小衔接是共同追求

针对“幼小衔接应衔接什么,该如何衔接”,本研究选取教师和家长开展访谈。被访对象对“幼小衔接到底衔接什么”虽出现了少许分歧,但大都认为应该基于核心素养,加强幼儿能力素质的培养,以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如C老师认为:“10年的从教经验让我觉得幼小衔接需要幼儿园、小学和家长共同努力,最重要的是对幼儿生活能力、学习习惯的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强了,学习习惯好了,进入小学后的学习就很顺利!”W老师也从细节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要从幼儿的习惯上进行培养,比如倾听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等。家长很重要,有些家长只是重视认知能力培养。如果孩子的综合素质不行,进入小学适应也需要很长一段时间!”Z老师也表示认同,她说:“作为小学教师,我们更希望幼儿园大班教师及家长在幼小衔接阶段,注重幼儿综合素质的提高,比如抗挫折能力、合作能力、责任意识。”

四、优化幼小衔接的对策建议

(一)幼小学段需要“长程”衔接,以实现平稳过渡

通过对已有研究者对“幼小衔接”内涵的分析发现,虽然此概念有广义及狭义之分,但都明确“幼小衔接”是儿童实现从学前教育到小学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过程。如陈帼眉于1998年就提出儿童在幼儿园和小学之间有一个过渡期,她称这一过渡期为衔接时期,并指出这一衔接时期中,幼儿园和小学两个学段的极端特点会同时并存,互相交叉。2000年以后,多位研究者都从不同角度对“幼小衔接”这一概念进行了论述,均认同“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和小学这两个教育阶段之间的平稳连接与过渡,重点是指儿童在接受幼儿园教育后期到接受小学教育前的过渡时期。“幼小衔接”是儿童在教育过程中需要经历和完成的过渡阶段,我们不能只从“教学目标”的角度希望儿童在短时间内获得上小学需具备的各项能力,而应该用一种“长程”衔接的思想来培养儿童的各项素养。在实践中要打破单一“领域/学科”的传统界限,以核心素养为指导,培养儿童的独立自主能力、问题意识、批判思维、合作精神等,实现幼小学段儿童在核心素养发展下的连贯与衔接。

(二)衔接什么、如何衔接需要秉持“儿童视角”

对于“幼小衔接”需要从哪些方面进行衔接的研究有两种体系。一种是自上而下的从成人视角提出为顺利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这一阶段应着重培养“有准备的儿童”。这种“准备”主要体现为儿童要在这一阶段中做好对未来学习的准备,包括对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改变等的准备,还要做好对学校的准备。这种观点强调儿童需在这一阶段适应小学教育所需的技能,掌握小学教育所需要的“前知识”体系。有研究提出这些研究从本质上把儿童当成不成熟或等待被成人“教化”的人,认为儿童若要顺利实现“幼小衔接”,需要“强化”某些方面的发展,这种“强化”多忽略儿童自身所拥有的经验准备、行为习惯、发展水平、情绪和社会性发展状况等,并进一步指出“如果要真正达到对幼小衔接的正确全面认识,是离不开对儿童的经验和期待的深入理解的”。在这种理论倡议下,出现了与前者截然不同的研究思路,提出并开展了自下而上的儿童视角的衔接研究。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小衔接研究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幼小衔接这一过程对儿童意味着什么,对儿童来说是怎么样的。此视角下的幼小衔接研究提倡让儿童真正意识到并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自己在幼小衔接过渡期这一阶段中的真实的内心感受和体验,然后基于儿童的视角、儿童的需求、儿童的个性差异来设计教育活动。在实践层面,可以将两种研究视角加以融合,防止过于强调用知识逻辑、学科逻辑来开展衔接,也防止一味迁就儿童、放任儿童。应加强开展能够落实衔接目标和内容又能符合儿童发展特点和学习规律的衔接研究。

(三)“多向互动”,建构机制保障幼小衔接顺利进行

人類发展生态学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看待儿童教育的新视野,该理论表明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及家庭环境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美国国家教育目标委员会(NEGP)就提出了以生态学视角来看待幼小衔接的观点,建立了儿童入学准备的生态学模型,提出要顺利完成“幼小衔接”需要多方都做好准备状态,具体包括儿童的准备状态、家庭和社区的准备状态和学校的准备状态。任何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都不能脱离社会而深入进行,儿童在任何情况下也不可能独立于他人而发展。对于处于“幼小衔接”这一过渡期的儿童来说,将有三个微观系统对其产生重要影响,即幼儿园、家庭、小学,这三者通力配合协调,密切联系,才能为儿童顺利地完成“幼小衔接”做好准备。幼小衔接渐进性、全面性、双向性、长期性的存在,需要幼儿园和小学、家庭等都以儿童为中心,彼此沟通,建立相应的教研互动机制、资源共享机制、师资培养机制、家园校合作机制等,实现真正的相互衔接。

(四)课程衔接是做好幼小学段教学衔接的重要途径之一

秦振飚在其研究中提出,教育的衔接要求作为教育载体之一的课程的衔接,幼小衔接最终还需要借助幼小衔接课程的建构和实施来落实。这一观点得到多位研究者的支持,并对幼小衔接课程进行了探索。杨晓萍认为一个良好的幼小衔接课程在建构时需要从课程的目标、内容、组织、实施及评价等五方面着手, 并提出了“五化”衔接理念,即课程目标小步子化;课程内容生活化;课程组织统整化;课程实施活动化;课程评价多元化。通过梳理目前关于幼小衔接课程的研究发现,虽具有理想化的幼小衔接课程的理论探讨及美好设想,但在实践层面的调查结论依然不尽如人意。现阶段由于缺乏基于对完整儿童解读、基于儿童连续性发展、基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幼小衔接课程,使得在实践中如何通过课程衔接达成有效的“幼小衔接”成为“空中楼阁”。因此,在实践中急需基于完整儿童、基于儿童连续性发展、基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幼小衔接课程的研究与探索。

猜你喜欢

幼小小学教师儿童
重庆科学城南开景阳小学教师作品
张家港市鹿苑小学教师作品
句容市行香中心小学教师作品
突破乡镇地区幼小衔接的瓶颈
刘辉
做好幼小衔接,共促幼儿发展
苦恼的“幼小衔接”
甜蜜欢颜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