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班幼儿深度学习“五步法”
2019-09-10刘胜男
刘胜男
自2014年江苏省启动课程游戏化项目以来,各幼儿园积极贯彻课程理念,力求让幼儿园课程更贴近生活、更生动、更有趣。然而,在实践中,部分幼儿园仍存在较为明显的活动形式化、套路化现象。孩子们看似在积极游戏、探究学习,但这种学习往往浮于表层,难以实现深度学习。所谓深度学习是相对于浅层学习而言的,是以幼儿为主体的学习,是幼儿的主动学习,是“幼儿通过直接操作物体,在与成人、同伴、观点以及事件的互动中,建构新的理解的学习过程” [1]。教师要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使他们能获得真正的成长。下面,我以班级幼儿的轨道建构为例,讲述如何通过产生学习兴趣、亲历探究过程、剖析疑难问题、萃取知识经验、提高思维品质五个步骤,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
一、细致观察,找准兴趣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師,它能够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因而,要想引导幼儿进行持续、深入的探究,首先需勾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早上晨间活动,小逸意外地在场地边发现了一个海洋球,他开始滚球玩。我走过去,问:“你可以不用手推,让小球自己滚吗?”他看看我,拿出一根PVC管,横放在地上,把球从一端放入,球并没有从另一端滚出来。这时候,佑佑走过来,说:“你要有一个坡度,球才会自己滚。”小逸听了后,把PVC管一端抬高,再把球放进去,球从另一端滚出来了。我说:“这样看不到小球怎么滚出来的,你能让我们看到小球是怎么滚出来的吗?”小逸和佑佑想了下,回教室拿来我们平时建构用的KT板,往积木上一斜,小球果然滚下来了。孩子们兴奋不已,相互击掌庆祝。有了这次尝试,孩子们的兴趣被勾了起来,在活动间隙总会谈论小球滚动的事情,加上科学探索区有弹道玩具,孩子们开始自发地搭建轨道。我紧抓孩子们的这个兴趣点,在户外建构的时候,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建构大型轨道。
二、主动探究,深化关键点
在初次尝试的时候,孩子们发现,小球要想顺利运行,必须不断下坡,这正是轨道搭建的关键点。来到户外场地,豆豆、诚诚和颢颢迫不及待地自由组队,开始搭建轨道,他们找来四个纸筒,两个高的放一边,两个矮的放另一边,上面架上两块地板,一条轨道就搭建完成了。接着,豆豆用一个纸筒横过来在轨道上滚,纸筒顺利滚过轨道,这时,颢颢说:“成功啦!我们可以把轨道再搭长一点。”诚诚拿来一块方形板,放在之前那截轨道上,豆豆用纸筒试滚了一下,发现纸筒滚到方形板和地板连接处就偏了。颢颢说:“不行的,这个方形板凸在上面,会卡住的,我知道怎么弄。”说着,让诚诚把方形板拿走。他找来两个纸筒,继续用地板连接。每次连接的时候,颢颢总是先拿两个纸筒和轨道尾端的纸筒放在一起比一比,确认新纸筒比较矮之后,才把轨道接下去。他还细致地摆弄好连接处,不留一点缝隙。于是,轨道又长了一截,试滚,成功!继续,再变长,三截,四截,他们不断延长轨道,不断试验,不断体验着成功的快乐。在此过程中,他们牢记轨道建构的关键点,即要让轨道一直保持下坡,才能保证小球顺利运行。因此,每次延长轨道的时候,颢颢总是拿两个纸筒与轨道尾端的纸筒比较,以保持轨道不断下坡的趋势。同时,排除轨道上凸起的异物,严密连接,从而保证小球的顺利滚动。
三、深度剖析,解决问题焦点
随着轨道建构经验的不断丰富,小言他们组想要搭建一个拐弯的轨道,试了几次,有时候小球冲破轨道围栏飞出去了,有时候撞在拐弯角上。看到这里,我就和他们来了一次对话。
我:“你们好像遇到了问题,能说一说吗?”
小言说:“我们组想搭一个能拐弯的轨道,但是小球有时候能拐弯,有时候却撞在角上,还有的时候冲了出去。”
我:“试给我看看,好吗?”
小言试了一下,球撞在拐角处。
佑佑:“这个拐角太直了,我觉得这里要稍微斜一点,这样小球就可以顺着这个斜的地方拐弯了。”
小言调整了一下拐角纸砖的角度,又试了一次。这次,小球把斜放的纸砖撞倒了。
小言说:“这样不行,小球冲下来的力气太大了。”
我:“刚才纸砖怎么没倒呢?怎样可以让冲下来的力气变小呢?”
小言想了一下,说:“我知道了,可以把斜坡的坡度改低一点,这样球冲下来的力气就小了。”说着动手改起了斜坡。
改完又试,这次,小球居然成功拐弯了,孩子们欢呼起来。
琪琪说:“让我也试一次!”他拿着球,从坡道中间把球推出,球冲到拐弯处,冲倒了纸砖。琪琪看看我,不明所以。
我让他再试一次,提醒他把手轻轻放开,让小球自己滚动。他仍把小球放在斜坡中间,放开手,小球晃晃悠悠,没到拐角就停住了。小言说 :“我来。”他把球放在斜坡顶端,放开手,小球顺利拐弯,到达终点。
我:“为什么小言成功了,而琪琪却没有呢?”
佑佑说:“因为小言的球滚动的力气大,所以能滚到终点,琪琪的球滚起来没力气,所以滚着滚着就停下来了。”
我:“同样的轨道,为什么小言的球有力气,琪琪的没有呢?琪琪,你再去拿一个球,和小言一起滚,试试看。”
两人刚把球放上起点,孩子们就恍然大悟,原来琪琪的球只运行了斜坡的一半。
刚开始,小球总是卡在拐弯的直角处,我让他们试验,找到卡球的地方,然后分析原因。孩子们发现拐弯的时候要走弧线,而不是直角。把直角改成圆弧,小球就可以滚过去了,但是又产生了角上纸砖失去两端力的支撑被冲倒的问题。我通过一系列提问,引导孩子们把问题聚焦到轨道平斜与小球运行力度之间的关系上,孩子们立刻想到对策,降低轨道坡度,减少小球运行的速度。经过孩子们亲自动手试验,最终获得成功。在琪琪试验小球的过程中,他无意中推了小球一把,增加了小球的速度,冲倒了纸砖。而他第二次试验时,因为起点在斜坡中间,小球的速度不够,运行到一半就后继乏力了。孩子们只知道球滚动的力气大,就能滚得远,力气小,就滚不远,但究竟什么原因导致同一轨道上小球滚动力度的变化,他们看不出来。我通过提问,引发他们思考,并让两个孩子同时运行小球,还原关键动作,让孩子们看出问题症结,顺利解决问题。
四、萃取经验,构建知识体系
幼儿深度学习是指幼儿在与周围环境互动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特有的学习方式,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的知识和经验,探索周围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物质世界,并将这些知识和经验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以发展其高阶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一種学习[2]。由此可见,萃取经验是幼儿深度学习的重要环节。幼儿在探究过程中萃取经验,并将这些知识经验纳入自身原有的经验体系,完成新旧经验的迁移与整合,这样的学习才有意义。在幼儿建构轨道过程中,幼儿有小球受惯性作用、沿轨道滚落的经验,但对于运行的轨迹、球体大小与重力的关系、小球的加速度大小等问题知之甚少。在探索过程中,幼儿发现轨道坡度、放球方法、球的质量与球滑行速度及长度的关系,并通过反复尝试,探索出让小球更快运行到终点的方法。同时,部分能力强的幼儿尝试通过搭建双层轨道,增加二次动力,使质量更轻的乒乓球顺利滑入终点。这些都是幼儿的经验所得,而在经验萃取、经验重组后,他们的创新更多,发明了立体交叉式轨道、双轨运行轨道、双层运行轨道等。
五、迁移应用,提高思维品质
深度学习强调新旧经验的连接,强调批判性(高阶)思维的发展,而大班幼儿抽象逻辑思维正在萌芽,直观感知、实际操作、主动探究更利于其深度学习。在孩子们初步掌握小球自由滚落的原理,萃取相关经验后,我们更换了轨道材料及建构场地:将木板、纸砖等大型建构材料更换为硬纸板轨道,将户外建构场地更换为室内磁性墙面。孩子们一开始迁移了轨道建构的经验,为保证小球顺利运行,搭建呈不断下坡趋势的阶梯式轨道,继而,运用生活中的经验建构双向交叉式轨道。在此过程中,孩子们用绘画的方式记录着自己的探究过程,在游戏结束后保留轨道,阐释自己的想法与实验结果。这些观察、记录与阐释正是幼儿思维过程的表达,展现着幼儿思维发展的轨迹,也是同伴进行进一步探究的阶梯。就这样,孩子们在不断的迁移应用中不断深入学习、不断发展思维、不断创新游戏:跳跃式轨道、双轨轨道、转接站式轨道、道闸式轨道……各种新奇的轨道层出不穷,孩子们的学习、思维也在一路前行。
【参考文献】
[1]安·爱泼斯坦著.学前教育中的主动学习精要[M].霍力岩,郭王君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152.
[2]田波琼,杨晓萍.幼儿深度学习的内涵、特征及支持策略[J].今日教育(幼教金刊),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