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惩戒教育,提高教育质量
2019-09-10周梦婷孙明娟姜肇玉
周梦婷 孙明娟 姜肇玉
摘 要:赏识教育和激励教育是当下备受推崇的教育模式,而惩戒教育却不被认可。特别是在社会媒体的大肆渲染下,惩戒和体罚常被社会大众混淆,教师更“谈惩色变”。但没有惩戒的教育结果却并不容乐观。惩戒教育是教育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让教育更有力量,可以帮助建立和谐的校园秩序,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担当精神,让学生从他律逐渐走向自律。教师开展惩戒教育,应遵循依法性原则、先立规矩后惩罚原则、师爱原则、尊重性原则、及时性原则、目的清晰原则和艺术性原则。
关键词:惩戒教育;惩戒;体罚;变相体罚
中图分类号:G40-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995(2019)06-0019-04
一、引言
2018年11月2日,网络爆出哈尔滨市某小学一个一年级班主任屡次体罚学生,对学生身体和心理造成了伤害的事件,一时间舆论哗然。“教育是否需要惩戒”这个话题又被推上了风口浪尖。的确,目前赏识教育和激励教育是当前教育的主流模式,在被鼓励和赏识中,学生变得越来越快乐和自信,似乎也能使师生关系更融洽。但赏识教育真的能包治百病吗?过度的赞扬和对犯错一再容忍,会不会让学生自我膨胀,不知道自己的缺点以及改进的方向呢?水满则溢,任何教育方式的过度使用都会带来一定的弊端,过度使用赏识教育已使得一些学生自私自满,做事总是以自我为中心,所以适当的惩戒教育是应该被提倡的。《依法治校——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实施纲要 (征求意见稿)》指出:“在管理中要准确把握好权利和义务、实体和程序、民主和法治、教育与惩戒之间的平衡。它是实现目的和手段的有机统一,避免以冗繁的行为规则,代替了教育艺术和管理职责。”[1]而国家九部委在《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强化教育惩戒威慑作用。”由此可见,惩戒教育还是能被合法运用到教育教学中的,教师一定要保持好教育与惩戒的平衡,明白惩戒只是手段,教育才是目的。[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29条规定:“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排挤边缘化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任何性质的体罚、变相体罚或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剥夺和侵犯学生合法权益。”上述班主任的做法不是惩戒而是体罚,最终才导致恶性事件的发酵。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合理地利用惩戒,避免体罚学生。而家长则要分清惩戒和体罚,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促进孩子的发展。因此,笔者首先探讨了惩戒的概念,并对惩戒和体罚进行区别,再分析惩戒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善用惩戒教育,提高教育质量。
二、惩戒的概念
《现代汉语词典》里惩戒亦作惩诫,意思是通过惩罚以示警戒。惩是戒的有效手段,而戒是惩的最终目的。由此可见,惩戒是一种正当的教育手段,是一种正面的教育,是在关心和爱护学生的前提下,对学生的不良思想和行为进行纠正的有效手段,也是由惩而达到戒的一种有效措施。在《说文解字》里:惩,心理打击。字形用心作边旁,用徵作声旁。徵,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征服、战胜。惩,篆文(征,战胜)(心,想法),表示向某种心念开战。戒,警也,即警醒并防止学生在行为、语言、思想和心理等方面产生过失,目的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戒如果去掉一竖是戎,就是战斗的意思,再加一竖就是停止战斗,叫戒,它跟止是一个含义,就是让对方先别动,然后再谈其他的。当学生犯错违反纪律时,教师首先要制止,让学生停下来,不能继续错下去,然后才能对其进行学习、行为和品格的教育。学者劳凯生认为惩戒就是对不合范行为施予否定性的处理,以避免其再次发生,促进合范行为的巩固和发生。[3]学者陈健把惩戒定义为对个体错误行为实施的惩罚以达到警戒将来的目的。[4]综合各学者和词典里对惩戒的定义,笔者认为惩戒是通过适当惩罚行为,使受教育者能引以为戒,改变错误,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三、惩戒与体罚和变相体罚的区别
惩戒是惩治过错,警戒将来,重在给人以警醒。惩戒是通过给学生身心施加影响,使其内心产生羞耻之感,继而激发其产生悔改之意,最后达到矫正的目的。体罚在《实用教育大詞典》中被解释为: “用触及身体皮肉等有损身体健康的方式或侮辱人格的方式来惩罚学生的方法”,如罚跪和“巡班”即为体罚。变相体罚则是用体罚方式以外的其他形式来体罚犯错学生。如,用侮辱性的语言辱骂学生,讽刺、挖苦和排挤学生;未经校领导同意,随意让学生停课或停止一切校园活动等。李镇西提到:体罚是一种以损害他人身体为手段的惩罚方法,变相体罚虽不直接伤害学生身体,却给学生的心理和精神造成伤害,有些变相体罚甚至让学生失去生命。[5]综上可知,体罚是“伤其心,害其行”,而惩戒却是以更智慧和温和的方式,从心理上和思想上引导学生,使其产生敬畏感,从而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让学生变得更好,是“正其心,导其行”。二者出发点和目的都不同。
四、惩戒的必要性
(一)适度惩戒让教育更有力量
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孙云晓曾发言:“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具有足够力量的,是一种脆弱的、虚弱的和不负责任的教育。[6]惩戒教育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当学生犯错时,不接受适当的惩罚,学生对这件事情后果的认识就不够深刻,教育就不够有力量,对学生的影响就不深远。在我们提倡激励教育的同时,如果能在适当的时候给予适当的惩戒教育,就会让受教育者一直走在正确的轨道上。最好的班级往往是既能严格执行班规班纪又对学生温柔和宽容的班主任带出来的,学生又敬又爱的往往也是严慈相济的教师。
(二)合理的惩戒让校园更和谐
军队里有个说法:“铁的纪律是胜利的保证”,这句话在学校教育中也同样适用。学校是学生学习和教师工作的地方,是有一定规则和秩序的学习场所。[7]若学生违反了纪律,违背了班级或学校的规则,而没有受到相应的惩罚,犯错的学生会觉得这不是什么大事,因为学校都没有给出任何惩处,那么下次他们还会继续违反规则,甚至做出更恶劣的事情。其他同学看到犯错的同学并没有因错误而受到惩罚,他们就会效仿,教育管理的威信便会降低,管理难度也会加大,其消极的影响会蔓延,这非常不利于班风、学风和校风的建设。合理的惩罚才能让校园变得更和谐。
(三)适度惩戒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青少年时期正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都受其所接触的世界、所看过的书、所受到的教育以及所遇到的人等的影响。所以正确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但大多数孩子的事情都由父母一手操办了,不用干家务活,被人宠着,所有问题都由父母来解决,这使得孩子缺乏责任意识。如果在学校犯了错,合理的惩罚会让学生勇于为自己的错误承担后果,它比赏识教育来得更深刻。学生从此会知道哪些事情不该做,若逾越了会造成怎样的后果,可以从中汲取教训,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从而逐渐培养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四)合理的惩戒让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
无论是从道德还是从法律意义上讲,人们的行为都存乎善恶之间,向善需引导和激励,而向恶则需遏制和惩戒。人总是需要法律、社会准则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特别是对于心智还不成熟的学生,需要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教师的及时引导来逐渐确定其行为处事的边界,因他律而让他们自己能处在相对安定和和谐的状态里。当学生因违纪违规而受到惩罚时,他们的内心会产生羞耻和痛苦的感觉,从而减少失范行为发生的概率,慢慢地他们心里会有一杆秤,还有一种强烈的向善意识,这样就会逐渐达到自律。[8]
五、遵循基本原则,善用惩戒教育
惩戒教育如严父,赏识教育像慈母,它们的张弛有度都是为了让教育真正起作用。实施惩戒教育,需遵循以下原则:
(一)依法性原则——惩戒教育需要依法执行
任何的教育模式都应该在法律规定的范畴内进行,依法治教是根本。惩戒教育是教育方法中的一种,需遵循相关规定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禁止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28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能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有实施奖励和处分的权利。”第43 条规定:“受教育者则应当遵守所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所以教育者有权力对违纪学生进行合理的惩戒,但不能对学生实施体罚和变相体罚。实施惩戒的强度和方式需建立在不侵犯学生人格尊严权和健康权等合法权益的基础上。[9]
(二)先立规矩后惩罚原则——规矩定于惩戒前[10]
学生犯错无非就两个原因:一是学生觉得这不是什么大事,违反了也没关系。二是学生根本没意识到自己正在做错误的事情。所以对于什么样的行为要被惩戒,教师应在开学之初就明确拟定好惩戒清单,并张贴出去,让学生能够时刻观照自己的言行,同时也要让家长知道。有些教师自己心里有一套学生行为准则,但不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心里就没谱,这样可能导致学生言语无忌和行为无依的状况。建立合理的惩戒规范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接受惩戒时,既避免心理受到伤害,又能受益。
(三)师爱原则——惩戒需有师爱同行
教育是一个良心活。不管对学生进行奖励还是惩罚,教育者对学生的爱应贯穿整个教育过程。惩罚违纪的学生并不是教师发泄情绪,而是基于对学生的爱,帮助学生从错误中走出来,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生更是如此。[11]所以,当学生犯错时,教师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冷静和客观地处理这件事,以春风化雨般的师爱温暖学生,并让学生感受老师惩罚自己是因为老师爱自己。
(四)目的清晰原则——惩戒目的要清晰
教育的目的是教会学生立人。惩戒为教育服务,是教育的一种方法,目的自然也是为了促成学生成为人格健全、情操高尚、有较强抗挫折能力和责任心的社会人。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当学生违反规则时,合理的惩戒不仅能让学生改过,更能使其迁善。陶行知先生四颗糖和修钟表的故事告诉人们要激发学生向上向善的本性。有些教师,在惩戒学生的过程中,丢失了惩戒的目的,为惩而惩,而不是为戒而惩,最终使惩戒变成了体罚或变相体罚,触犯法律底线。
(五)尊重性原则——惩戒应以尊重为前提
中小学生处于心智尚不成熟的时期,做错事是难免的,当然也不乏屡次犯错却屡教不改的学生。但学校是一个允许犯错的地方,孩子们来学校接受教育,就是在不断犯错中变成更好的人。所以学校和教师不能因为学生犯了错,而歧视、排挤学生,应在尊重他们的前提下,幫助学生自我反省和提升。马卡连柯说:“对于教育,当我们尽可能多地要求一个人时,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教师只有尊重学生,在语言和行为上不伤害学生,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对教师的惩罚才能心服口服。同时,教师也只有尊重学生,愿意倾听他们的心里话,才能让学生知道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才知道要采取怎样的惩戒方法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教育离不开爱,也离不开尊重。
(六)及时性原则——惩戒需要及时
教育无小事。在教育过程中出现任何问题,不及时处理都可能引发大问题。学生违反了规定,教师应按照班规校规给予其相应的惩戒,让其明白“言必行,行必果”。[12]惩戒越及时,对学生的教育效果就越好,学生改掉坏习惯的可能性就越大。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如果犯了错,会生出羞耻感和愧疚感,这促使犯错者有种自愿接受惩罚的心理准备,并通过为错误担责以取得心理平衡。及时的惩戒会让犯错的学生对这种羞耻感和愧疚感记忆深刻,下次再出现这样的情况时,犯过错的学生就会及时规避。
(七)艺术性原则——惩戒需要艺术
教育需要智慧,惩戒需要艺术。有些教师一心想把学生教好,但结果却适得其反。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情况和不同的对象,使用不同的惩戒方法,绝不能看别的教师用这方法好,就把它直接套用在自己学生身上,这样有时可能会引发很大的问题。例如,有个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喜欢做违反纪律的事,且拒不承认,也总是无所谓的样子,让教师很是头疼。又一次,他在走廊跑,被值班教师叫住,问他来自哪个班级。但不管值班教师怎么问他,他都不肯说出自己的班级。班主任终于发现了这个学生成长的最佳点,那就是特别维护班级的荣誉,便开始找他谈话。班主任说:“你特别有集体荣誉感,若班上每个学生都像你这样,班级肯定什么事都特别好。”学生听到班主任竟会这样评价自己,脸红了,低下头,承认错误,班主任也给予了他相应的惩罚。从那以后,他渐渐地开始为班级做很多事,主动维护班纪班规。此类学生是自己给自己贴标签的,认为自己就是坏学生,父母、老师都不喜欢自己,所以违反纪律也无所谓了。对这样的学生,教师需要找到其闪光点和成长最佳点,而不是一味地惩罚,或者无视冷漠。每一个学生都值得教师用心对待。
实施惩戒教育除了方法上要讲究艺术和智慧,还要注意惩戒尺度。列宁小时候在亲戚家玩,不小心把花瓶打碎了,但当时他并未承认。母亲从他的神态中看出了问题,但她没有当面揭穿列宁,而是默默等待列宁自己认错。终于有一天,列宁受不了因隐瞒事实产生的那种惶恐不安的情绪的折磨,将实情告诉了母亲,并得到了母亲的原谅和指导。当孩子犯错时,列宁母亲没有立马指责他,而是维护了他的尊严,让他自己反省,最终承认错误。若列宁母亲不懂得惩戒的尺度,当场惩罚了列宁,也许列宁的人格尊严会受到伤害,以后便会养成不诚实的毛病,就成为不了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了。
教育需要耐心和良心,也需要多种多样的教育方式,任何一种方式都应该在合理的范围内使用。而惩戒教育更应如此,要惩之有据、惩之有方、惩之有度和惩之有情,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和发展,提高教育质量。[13]
(周梦婷 孙明娟,黑龙江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哈尔滨 150000; 姜肇玉,哈尔滨市南岗区满族小学校,哈尔滨 150000)
参考文献:
[1] 陈志刚.惩罚也是对学生的一种爱——谈教师对学生惩罚的作用与艺术[J].中国民族教育,2012(9):16-18.
[2] 黎军,边仕英,李秀蓉,等.惩戒教育要还是不要[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8(3):70-116.
[3] 劳凯声.变革社会中的教育权与受教育权:教育法学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375.
[4] 陈健.师爱:解开“教育惩戒”难题的钥匙[J].江苏教育研究,2007(2):25-26.
[5] 李镇西.惩戒不等于体罚[N].中国教师报,2017-04-05.
[6] 初云宝.中小學教师惩戒权的法律分析[J].中小学管理,2010(3):21-23.
[7] 李文涌.浅议学校管理中教育惩戒的实施策略[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7):75.
[8] 张乃芳,张冬生.论孔子教育惩戒的耻感之度[J].教学与管理,2011(6):47-49.
[9] 王鹏炜.学校教育惩戒的制度构建[J].中小学管理,2016(8):19-21.
[10][12] 解明丽.中学惩戒教育缺失的弊端及合理实施的原则[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7(4):25-27.
[11] 何金明,高新梅.“绿色惩戒”:让教育惩戒“有理有据”[J].中小学管理,2017(6):50-51.
[13] 李翠凤.当前中小学惩戒教育中的问题及对策[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7-9.
(责任编辑:彭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