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

2019-09-10李亮宇高静

三峡论坛 2019年3期
关键词:通识教育应用型理念

李亮宇 高静

摘  要:应用型高校开展通识教育对于满足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促进学校自身发展壮大、培育学生成长成才都很有必要,当前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存在认识不到位、课程不合理、师资不够强等问题,建议从提高认识、加强宣传,合理规划、“通”“专”并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落实制度保障等方面改革提升。

关键词:应用型;通识教育;理念;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19)03-0101-04

应用型高校伴随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应运而生,同时又是实施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主力军。[1]因此,在国家转型发展的重要节点,应用型高校发展的情况、人才培养的状况,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考察发现,在国内大陆地区,应用型高校的界定和通识教育的引入,几乎是同一时期,本质也接近一致,都是为了培养“全人”。虽然学界普遍赞成应用型高校开展通识教育,但是仍然有不少声音坚持应用型高校首要任务是提升专业技能教育水平,把通识教育放在次要位置;有的学者认为通识教育可以分阶段进行,先解决“识”再探索“通”。[2]究其实质,还是没能摆脱传统教学思维。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继续探讨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的相关理念和实践途径。

一、应用型高校开展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一)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

党的十九大郑重宣告:“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十八大以来,中国发生了深层次的、根本性的变革,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势在必行。在这一大背景下,立足于服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校,其毕业生能力素质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基础性支撑。应用型大学起源于美国,对美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德国培养的应用型人才遍地开花,是德国制造长期稳居世界一流的重要条件[3]。我国由于传统大学教育模式及专业课程结构的不合理造成应用型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导致大学生就业难、企业招工难,最终大学、企业、学生三方“共输”。同时,还有许多高校功利主义倾向较重,大学“育人”的初心被扭曲,特别侧重于灌输专业知识,这种现象在一些应用型高校表现更为显著。具体表现在:人文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不够;专业教育过窄,学术视野和专业领域受限;功利导向过重,学生基础不牢,目光短浅;共性制约过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受到抑制。这些不良情况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相去甚远。

为了改变以上种种状况,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发布《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着重强调素质教育、完善人格、加强德育等,这些都是通识教育的范畴。可见,实施通识教育与国家层面政策高度契合。

(二)应用型高校自身发展壮大的需要

应用型高校主要为地方培养人才,贴近服务、生产、管理、建设一线,要求具备从事相关行业知识技能。这类人才学术、技术和职业“三位一体”;社会适应能力和岗位工作能力都较强;具备职业迁移性;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这类人才非简单的技术操作能手,更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4]然而,不管是从纵向还是横向进行比较,应用型高校目前面临发展瓶颈。纵向来看,建国以来,我们高校沿袭苏联教育模式,过于重视专业化和精细化,使得教师和学生知识面狭窄、学术视野受限,应用型高校更甚。[5]横向比较来看,应用型高校相比于研究型大学,在科研理论、光环效应、校友帮助等方面存在天然劣势;而相比于高职院校,社会普遍认为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强于应用型大学,导致其在社会竞争中有时不如高职院校学生。[6]如何在中间地带取得突破,在夹缝中求得更好发展,是摆在应用型高校面前一道不可回避的难题。

(三)应用型高校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近些年,大学生犯罪、自杀、受骗等现象频频爆出,例如2004年“马加爵事件”、2010年“药家鑫事件”和“我爸是李刚事件”,还有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江歌案”等,施暴人都是在校大学生。高等教育的出发点是将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需要的人,但是学校教育往往忽视了学生作为具有独立人格和精神的“人”之根本属性。长期以来,人们受思维定势影响,认为应用型高校应该强调专业应用技能教育,而忽视了学生作为一个现代公民应当具备各种优良素质。孔子在2500年前就提出教育的内容应包括德、智、体、美四个方面,并且应以德育为基础,把德育放在首位。[7]梁启超曾提出:“教育是什么?教育是教人学做人——学做‘现代的’人”。由于中学阶段便实行文、理分科,造成学生知识结构“跛脚”现象,文科生往往喜欢幻想、浪漫主义思想倾向较重,而缺乏务实、严谨的作风;理工科学生往往比较踏实,而又在人际交往、口头表达等方面较弱。

鉴于以上情况,通识教育应当是本科生教育的必备内容,夯实拓宽知识基础,形成健全人格、优良品质与公民意识,[8]做到文理融合、查漏补缺,使学生兼有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具备正常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理念和实践存在的问题

(一)認识还不到位,理念没有深入人心

通识教育不能在短期内看到明显成效,在一些高校很难得到包括领导、老师和学生应有的重视。一方面,有些应用型高校的领导和教师肤浅地认为通识教育是“花拳绣腿”“表面文章”,没有实际意义。有的即便承认通识教育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有裨益,但仍然坚持以专业技能教育为主,不能把通识教育放在与专业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其本质,还是对通识教育认识不够,或者功利主义至上。另一方面,一些应用型高校学生对通识教育也不重视。他们中谋求升学的很少,大部分毕业即就业,能成功考上公务员或事业编岗位也很少,绝大多数主要就业方向是企事业单位。由于当前人才市场竞争激烈,学生实用主义观念较强,比较重视专业课;通识课堂除了学生个人感兴趣的内容以外,其他会觉得没有价值。没有认识到通识“全人”“成人”的理念将对人生道路产生深远影响。

(二)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合理

高校对学生的培养最终要通过课程来实现。应用型高校普遍存在通识课程比专业课程少,学生选择面不够,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互相割裂等现象。

同时,由于缺乏系统化定位和规划,虽然一般应用型大学通识课程会占到全部课程学分的三分一,但全校性公共必修课程占到通识课程80%以上,真正能拓宽学生知识层面的学分不足课程总体系的7%。[9]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往往强调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专业课程多而全,一些课程设置随意,甚至通识课程给专业课程让路。我国通识教育较多是政治、英语等公共课程,通识课程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实际效果。教育课程结构的缺陷给学生造成不良影响:见识狭隘,迁移性差,不够灵活,缺少创造力,道德及法制观念薄弱,心智、个性发育不良。可见,应用型教育缺失通识教育,便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公民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的要求。

(三)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一般来讲,应用型高校通识教师比较缺乏。一方面由于应用型高校很多属于新建本科院校,办学时间不长,通识师资力量显得捉襟见肘。有时甚至只能“赶鸭子上架”,让专业教师兼授通识课程,难以保证通识课程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应用型高校存在青年教师比例过大的现象,由于缺乏教学经验,他们很难在较短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而资历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很少主动承担通识课程教学任务。除此之外,我国现行教师考评制度,将科研成果放在很重要的位置,教师为了个人发展,不得不越来越重视科研工作,没有足够精力探索通识教育层面的方法和路径。[10]

三、提升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质量的对策建议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要求“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11]通识教育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也是优化教育模式,增强学生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提升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水平,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强化认识,注重宣传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思想认识高度统一,才能在行动上步调一致,才会在行动上有主动性和积极性。首先要在全校进行宣传引导,从校领导、院系负责人、到普通任课老师,自上而下传达开展通识教育的重要意义和目的、目标,形成一种重视通识教育、支持通识教育实践、尊重通识教师的良好氛围。同时,重视大学校园文化“潜课程”或者“隐性课程”建设。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建设、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活动进行多途径宣传。发挥校园广播覆盖广的特点,为学生提供“高品位、高质量、高格调 ”的人文、科普节目,播放文学经典朗读,颂扬学校和社会好人好事,传播正能量。[12]发挥社团作用,组织经典名著进宿舍、诗词比赛、科学常识竞赛、参观博物馆、科技馆等活动,润“人”细无声。

(二)科学规划,“通”“专”结合

哈佛《红皮书》指出: “每所学院必须走出自己的路子。”打造高水准的课程体系,首先要结合实际,从学校学科特色和学生特点出发,进行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如武汉商学院校训“商道惟诚,知行致远”,明确了该校以商业服务为核心,以诚信为灵魂,为通识课程的设置指明了方向。在课程规划方面打造六大模块:国学与商道、科技与创新、文明与礼仪、思辨与表达、艺术与审美、管理与服务,全面覆盖各学科学生,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其次,要注重“通”、“专”结合,二者不可偏废。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相反是互相促进的积极关系。创新意识的养成,离不开通识教育。德国应用科技大学采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实现了高等化和应用化的有机结合。[13]弗莱堡大学将通识教育学习融入专业学习过程中,开设交叉性专业课程,并贯穿学生整个学期。[14]

(三)制度保障,加强师资

应用型高校的组织结构,一般从上至下分为学校、学院和系部三级,这种组织结构和模式造成明显的专业分割,不利于打通专业界限。要贯彻通识教育的精神,落实通识教育的相关规划,建议成立专门机构,由领军人物组织专班负责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教学设计和管理。如北京大学元培学院、中山大学博雅学院、武汉商学院通识教育学院等。

教师是实施通识教育的关键。要在薪资、绩效等方面向通识教师倾斜,加大对通识课程项目的资助;不定期组织通识课程教师开展研讨会,如武汉大学通识课程教师集体备课形式;还有组织授课教师到应用型高校联盟学校学习交流。

结语

新科技革命的浪潮已经席卷而来,应用型高校在未来国家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必定会越来越重要,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和优势必将会得到更好地展现。应用型高校要立足自身情况和远景规划,走出符合教育規律、人才成长规律的通识教育之路。

注 释:

[1] 冯虹、刘文忠:《对应用型大学的探讨》,《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第2期。

[2] 高文丹:《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年第30期。

[3] 郭静、邢玉升:《美、德应用型大学教育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10期。

[4] 冉隆隆:《论应用型大学的内涵及特征》,《职业技术教育》,2015年第13期。

[5] 张翼星:《我对大学通识教育的几点认识》,《现代大学教育》,2012年第3期。

[6] 靳泽宇:《应用型大学学生就业问题的原因与对策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年第18期。

[7] 何克抗:《当代教育改革路在何方(一)——孔子教育思想给我们的启示》,《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第10期。

[8] 李强:《大学理念再思考》,《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第2期。

[9] 潘晓菁:《我国应用型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现状与思考》,《科教导刊》,2014年第14期。

[10] 曾智平:《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实施通识教育的探索与思考》,《改革与开放》,2011年第22期。

[11] 张正国:《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思考与探究》,《中国高校科技》,2014年第1期。

[12] 隋长虹、杨越:《充分发挥高校广播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13] 石金艳、谢永超:《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专业教学计划特色及其借鉴——以霍夫应用技术大学机械制造专业为例》,《职业技术教育》,2015年第5期。

[14] 叶维、范颖:《中德综合型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比较研究——以弗莱堡大学、安徽大学为例》,《现代教育科学》,2017年第11期。

猜你喜欢

通识教育应用型理念
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控制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基于OBE理念的课堂教学改革
遵循课程理念,探寻专业成长之路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用心处事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广西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成立
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文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教务管理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