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共享消费的几点思考

2019-09-10安明霞

关键词:生态文明

安明霞

摘 要:共享消费作为一种新兴的消费模式,有着重要的时代价值:它是对西方产权理论的扬弃,是对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批判,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促进手段,是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路径选择。共享消费有着不同于其它消费模式的特点,如创新的消费理念、独特的消费对象、全新的交易方式、高效的交易结果等。要建立理想的共享消费模式,需要从观念、技术、社会、制度等条件入手。

关键词:共享消费;共享产权;生态文明;闲置资源

近几年共享经济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对共享经济的含义及分类有很多种,英国学者、共享经济倡导者雷切尔·布茨曼和茹·罗杰斯将共享经济(根据诸类行为的目的)概括为“四大类别:共享消费、共享生产、共享学习及共享金融[1]”,其中共享消费是人们最常见的一种方式,所以人们有时会把共享消费与共享经济混同使用,尤其是针对生活资料而言时,本文也仅限于这方面。这种消费方式我们可以称之为“协作型消费”、“合作性消费”、“协同消费”等,它是指“个体共享社会资源,以不同方式交换商品。理论上包含许多方面,如拼车、拼房、图书共享、生活日用品的交换等”。[2]这种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最先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出现并流行,美国《时代周刊》曾在2011年将“协同消费”评选为改变世界的十大创意之一,后来逐渐为一些发展中国家所接受,在中国很多地方,各种共享单车已经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可以说中国在共享消费方面后来居上,正逐步成为全球共享消费的中心。“从2013—2017年,我国共享经济的市场规模迅速发展,交易量五年间增长了10倍,从2013年的5000亿元到2017年的57000亿元。”[3]各种各样的共享如出行、物流、住宿、家政等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日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既刺激了经济发展、改变了经济结构,又为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能。虽然共享消费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但它作为一种新事物产生并能不断地发展壮大,离不开适宜的时代土壤,也适应了时代的需要并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一、共享消費的时代价值

(一)是对西方产权理论的扬弃

西方产权理论主要是从个人主义这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要素出发,认为“产权关系首先是个人对财产的一种排他性的占有关系”。[4]西方国家对产权的定义有多种,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种是美国经济学家W.尼科尔森的定义:“产权是所有权和所有者的各种权利的法律安排。”[5]这些权利一般地包括“占有、使用、改变、馈赠、转让和阻止他人侵犯其财产的权利”[6],这种理论强调财产的排他性,也比较注重财产权的权利统一。而现实中的共享消费是权利分离的,所有权属于财产的所有者,而使用权属于财产的使用者,人们更关注的是资源的使用价值而不是所有权归属问题,“使用”代替“占有”,“消费者”变成了“使用者”和“共享者”。素有“共享经济之父”之称的美国专家杰里米·里夫金强调“共享经济”的本质在于“协作多于竞争”,他在《零边际成本社会》中指出,“共享价值开始取代交换价值,人们可以很廉价地获得商品和服务,就会更加重视资产的使用权而不是其所有权。零边际成本和协同共享消费将逐渐成为人类生产和发展的主要经济模式之一。”[7]

私有产权制在人类历史上存在了较长时间,也充分发挥了它的作用,但“从资源配置角度看,私有产权制度并不是资源配置的最有效方式,尽管私有产权解决了激励问题,并能使外部性内在化,但从资源利用角度来看,私有产权并没有充分利用资源。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新产权,即共享产权,既保留了私有产权的特性,但同时又能使更多的人共享这种资源。”[8]共享消费的产品对于某些人来说是剩余的,但对另一些人来说则是需要的,通过某种手段将这两种人对接起来,既实现了资源的一定价值又满足了一些人的消费需求,可以说实现了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改进。可见,这种共享消费弥补了私有产权制的不足,在理论上是对西方私有产权理论的扬弃,在现实中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雷切尔·布茨曼认为“合作式消费”在所有权方面的影响不亚于工业革命。在马克思主义所设想的公有制还不能完全实现的今天,共享产权和共享消费是否能成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向共产主义公有制过渡的一种模式?这个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

(二)是对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批判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工业时代后,物质产品被大量生产出来,消费对经济的刺激作用日益显现,消费模式也逐渐发生改变,传统的节约、适度消费理念开始被抛弃,从上个世纪开始,西方国家就开始流行消费主义文化,消费经过商家的精心包装和媒体的大肆鼓吹,不再是为了满足人的现实需要,而是变成了人的身份的象征,“有闲阶级要通过明显消费来炫耀自己的经济实力,从而获得荣誉和尊敬”,[9]于是,各种炫耀性消费、奢侈性消费、一次性消费等消费现象层出不穷,异化消费盛行于世,人成为消费物的奴隶,“人本身越来越成为一个贪婪的被动的消费者。物品不是用来为人服务的,相反,人却成了物品的奴仆。”[10]这种异化消费带来的社会负面影响:一是人被物化了,人“日益成为一种异己的存在,成为了‘物’,是‘物’在‘生活’”。[11]消费由一种工具价值上升为人的本质,成为一种价值体系的载体,甚至成为衡量人们生活态度和幸福生活的标准;二是异化消费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加重了环境的负担。“当西方国家物质匮乏的困境消除之后,人们并没有寻找到幸福……相反,人们失去的宝贵的东西越来越多,人们不仅失去了洁净的生态环境,而且相伴而来的是灵魂的失落。在痛苦的反思中人们终于醒悟,对人性的摧残和对生态的破坏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其根源在于人们的消费方式和生产方式。”[12]因此,这种消费主义文化已饱受有识之士的口诛笔伐。在消费主义文化泛滥的背景下,共享消费如同一股清流,它提倡合作消费、适度消费等,这些都是从消费者本身的需求出发的,“在方便消费的同时,使得人和人之间由分享进行‘连接互动’,消费从凡勃伦所说的‘身份象征’向着便捷、方便、公平分享的方向转变。”[13]

(三)是人全面发展的促进手段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追求。但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劳动者被异化了,人成了片面发展的人。马克思曾说过:“私有制使我们变得如此愚蠢而片面,以致一个对象,只有当它为我们所拥有的时候,就是说,当它对我们来说作为资本而存在,或者它被我们直接占有,被我们吃、喝、穿、住等等的时候,简言之,在它被我们使用的时候,才是我们的。”[14]他还说:“因此,一切肉体的和精神的感觉都被这一切感觉的单纯异化即拥有的感觉所代替。人的本质只能被归结为这种绝对的贫困,这样它才能够从自身产生出它的内在丰富性。”[15]共享消费在某种程度上将人的感觉和特性加以解放了,因为共享消费的理念让人们转变了过去的产权观念,让人们不再关注财产的私有性而是和他人分享,这种分享不仅可以帮助别人,而且也可以让自己获得更多的快乐,人将成为具有丰富而全面的感觉的人;共享消费也让人摒弃那些异化消费,消费是为了真正的需要而消费,人不再成为物的奴隶,消费的本质得以回归,人的主体性得以彰显,人才有可能成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

(四)是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路径选择

当今的中国,在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中,资源短缺、能源紧张、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提出了要建设生态文明。从党的十七大报告开始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到党的十九大报告则把建设生态文明提升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指出“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十九大报告还把共享经济写了进去,和中高端消费等共同列为需要培育的新增长点。共享消费理念正体现了人们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是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共享消费的流行,让拼车、租车等成为一种潮流,不仅有效缓解城市交通压力,而且提高了车辆的利用率、减少了资源和能源的浪費,据《2017年中国居民绿色消费发展情况》显示:“2017年,居民骑行共享单车可减排二氧化碳420万吨,滴滴顺风车、拼车共享出行服务可节约燃油130万吨,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370万吨。”[16]可以说共享消费让有限的资源尽可能多地发挥出它的社会价值,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绿色生活方式之一。

二、共享消费的特征

(一)共享的理念

顾名思义,共享消费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共享。共享经济倡导者雷切尔·布茨曼和茹·罗杰斯认为“协同消费的核心是共享,当前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分享和协同是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规模来呈现的,开创出一种‘我的就是你的’(What is mine is yours)的全新经济模式。”[17]他们在著作《我的就是你的:协同消费如何改变世界》中,直接将协同消费定义为超越所有权获得产品和服务的活动。所以,虽然共享思想和共享活动自古有之,但我们现在所说的共享“特指转移使用权(accese),但不转移支配权(ownership),拥有者与使用者按一定合约共同分享剩余。”[18]这里的支配权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所有权。

(二)共享的对象是闲置资源

共享消费模式遵循的是“生产产品—消费—再消费”的循环过程,它只发生在消费领域而且是对现有闲置资源的“物尽其用”,既满足了人们的需要又减少了不必要的新产品的生产,所以这种再利用不会增加生产成本和资源消耗,也不会大量增加环境污染,虽然需要一定的交易成本,但这种交易成本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是很小的,算得上是一种最经济、最环保的绿色消费模式。

(三)共享消费的交易模式不同于传统交易模式

传统交易模式中商品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手中少不了各种商业组织,供需双方基本不见面,消费者对产品的信息了解也主要通过商业中介来完成,这种信息可能不充分也可能不完全真实、准确,可以说在交易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而在共享消费中,供需双方不再依附于传统的商业组织而是直接在共享平台上进行平等的、自由的、充分的交流和交易,如打车软件使得服务者与乘客之间可以直接匹配,无需出租公司等作为中介组织,当然这中间需要一种新的中介——共享平台,这个平台“为交易双方提供一个虚拟市场(包括市场中的交易规则、信任机制、交易安全等技术保障)。”[19]

(四)共享消费的效率较高

共享消费除了不需要传统的中介而减少交易双方的中间成本外,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就是它的即时高效性,一般来说共享消费是即需即用型的,使用者所需要的东西无需库存,也无需长时间的等待,有什么样的需求,即可通过网络寻找与之相匹配的资源,寻找到了就有可能成交。在这种消费中,消费者以较低的价格买到商品,供应者则利用闲置的物品赚取了费用,可谓皆大欢喜。

三、共享消费发展的条件

(一)思想条件:观念的更新

人的欲望是无穷尽的,这种无穷尽在物质王国里是无法实现的,只可能在精神王国里得以实现。要想彻底解决人类面临的环境危机和资源危机,只能靠人类思想观念的改变,而共享观念就是其中之一,因为持有这种观念的人明白资源是有限的,所以不太在意资源的所有权问题,而更向往生活品质的的提高,如环境质量、幸福指数等,“不求拥有,但求使用”,“我的就是你的”。这种从“购买—消费”模式到“租用—消费”模式的转变,意味着人们不再是在有限资源存量下进行“你有我无”的零和博弈,而是通过共享,把有限的资源充分地加以利用,相当于让社会的整体资源存量变大。

(二)技术条件

互联网技术和平台的发展普及。这种技术条件是共享消费在最近几年而不是若干年前大量发展的重要支持。人类发展科学技术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为了人类的和谐发展和美好生活,目前很多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如智能手机、位置服务、移动支付等技术成为寻常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使信息的交流超越了时空的局限性,大大降低了人们进行资源共享的成本,为共享消费的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力的支撑。

(三)社会条件

公民素质较好,社会互信度高。共享消费不仅体现了人类的经济理性,而且体现了人类的道德自律。对于使用者而言,由于产品的所有权并不是自己的,那么在使用时就应该合理合规地使用而不能有意地损坏产品,“一些用户为了最大限度地方便自己,把共享单车私藏起来,或者自行加锁,独占使用,俨然成了自己的私人自行车,大大降低了共享效率。由于共享单车停放分散又无人看管,零部件被盗窃和车辆被拆卸破坏现象十分严重。各城市的共享单车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有数据表明,摩拜单车在上海的损毁率超过了10%,ofo单车在杭州的损毁率近5%。”[20]

共享消费可以说是一种信用消费,因为共享的双方是陌生人。如果没有信任,共享就会遭遇障碍而难以完成。对所有者来说,要相信一个完全陌生的人确实有难度,尤其在中国目前这种社会互信度极低的社会大环境下,因此,急需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和信息平台。通过这些完善信用奖惩机制,倒逼公众守规矩、讲诚信,让诚信成为公民的道德自觉、行动自觉,形成一种讲诚信者通行无阻、不讲诚信者寸步难行的社会氛围。

(四)制度条件: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

目前,各国关于共享经济或共享消费的法律基本上还未出台,我国也没有。我国对这方面起指导性作用的主要有《关于促进分享经济发展的指导性意见》,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八部门于2017年7月3日联合印发的,显然这是不能适应日益增长的共享消费发展的需要的。“应以地方法规的形式切入,在民法、商法、合同法等有关法律条款中增加对共享经济提供方的资质、P2P交易模式带来的共享物品征税问题、共享物品及服务的基本质量做出相应规定,规范共享经济过程中供需双方的行为。”[21]有的地方已经开始行动,据报道,“共享单车立法被列入2017年深圳市政府立法计划,即今年或明年出台相关政府规章规范共享单车管理”。[22]

参考文献:

[1] 何涛.共享单车现象与共享经济发展探讨[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7,(8):99-104.

[2] 蔡余杰,黄禄金.共享经济[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15:3.

[3] 廖波.消费模式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市场周刊,2018,(9):100-102.

[4] 林岗,张宇.马克思主义与制度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156.

[5] [美] W.尼科尔森.微观经济理论(第5版)[M].纽約:德赖登出版社,1992:815.

[6] 林岗,张宇.马克思主义与制度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199.

[7] 刘永民.共享经济理论研究综述与展望[J].中国经贸导刊,2017(8)中:67-68.

[8] 卢现祥.共享经济:交易成本最小化、制度变革与制度供给[J].社会科学战线,2016,(9):51-61.

[9] [美]凡勃伦.何志武,沈晓译.有闲阶级论[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3:28-41.

[10] [美]埃里希.弗洛姆.张燕译.在幻想锁链的彼岸[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174.

[11] 张剑.消费主义批判的生态之维——基于马克思主义视角的一种解读[J].南京社会科学,2010,(4):104-109.

[12] 曹明德.生态法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71.

[13] 乔洪武.张江城.共享经济:经济伦理的一种新常态[J].天津社会科学,2016.(3):93-98

[1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9.

[1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0.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改革和发展委员会网站,http://www.ndrc.gov.cn/fzgggz/hjbh/hjzhdt/201804/t20180404_881784.html.

[17] 谢志刚.“共享经济”的知识经济学分析[J].经济学分析,2015(12):78-87.

[18] 姜奇平.共享经济中的共享发展理念,互联网周刊,2016,(3):20:70-71.

[19] 杨帅.共享经济类型、要素与影响:文献研究的视角[J].产业经济评论,2016,(3):35-45

[20] 王光荣.共享单车发展问题系统探究[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30-35.

[21] 刘奕、夏杰长.共享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动态[J].经济学动态,2016,(4):116-125.

[22] 李霞.记者傅江平.深圳共享单车法律进程又迈前一步,2017-08-22,来源:中国财经.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
基于TOPSIS法新疆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测度评价
读《有机马克思主义》
论周秦生态伦理文化及其当代价值
浅议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落实策略
浅议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落实策略
我国生态文明法制建设问题研究
发挥检察职能助推生态文明建设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