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课本素材的挖掘与运用

2019-09-10张兴宝

高考·中 2019年3期
关键词:灵活运用发散思维

张兴宝

摘 要:本文主要针对学生不善于汲取课本营养、灵活运用课本素材这一问题,从理论到实践,介绍了一些基本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關键词:课本素材、发散思维、挖掘梳理、灵活运用

长期以来,语文作文教学最让老师们困惑,更让学生们头疼。尽管教师们使出了十八般武艺,但往往收效甚微。学生的作文或是缺乏个性,千篇一律;或是脱离生活,空洞无物;或是信笔由僵,随意涂鸦;或是茶壶煮饺,难下片语。这实在是作文教学的悲哀。教师难教,学生怕写,作文教学长期呈低效状态。如何行之有效地改变这种现状呢?笔者在近几年的二类校高中作文教学中,针对“课本素材的挖掘和运用”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整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也反复进行尝试,并就此专题开了一次校际公开课,师生反映效果不错。下面从思维训练和素材整理两方面,简要谈谈个人体会。

一、培养学生发散型思维习惯

思维发展和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发散型思维习惯,让学生能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文学作品,提高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十分必要。

课本素材是丰富的写作资源库。学生对教材是非常熟悉的,但他们却很少甚至不会运用教材中的素材,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缺乏良好的发散型思维习惯。教师们只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们的这种习惯,那最起码可以为巧妇准备好“米”了。

所谓发散型思维,是指在思考问题时,能围绕某则材料展开全面的联想,全方位地拓展思维空间,既想到素材的正面,又想到其侧面和反面,从而寻找出不同的切入点。针对素材的发散思维方向,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

(一)人物、事件单一的素材,从不同角度可引申出不同的观点,即适用于不同的话题。如利用《杨修之死》这篇课文,对《三国演义》中“曹操”这个人物形象,我就教学生这样挖掘和运用:

1、宽阔的胸襟不是与身俱来的,而是需要生活的历练:早期的孟德滥杀、误杀,心胸狭窄,影响极坏!但当他成熟后,却能拥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胸怀。

2、阳光总在风雨后:曹孟德在风光的背后,也曾折戟沉沙于赤壁,亦曾弃袍割髯于潼关……

3、有一种美叫坚强:孟德的天下不是“哭”出来的,而是“笑”出来的。

4、针对当前许多人动辄轻生可提炼出珍惜生命,有生命就有可能产生奇迹这一观点:大家都知道,曹孟德什么都想,就是不想轻易地去死!由此还可以拓展到对生命的重视、对人才的珍惜、知人善用、唯才是举等话题。

(二)对涉及众多人物,复杂事件的素材,要善于从多角度分析、联想,如《鸿门宴》一文涉及人物众多,事件复杂,那么也应逐一分析:

1、项伯因小利而误项羽:莫让小利遮望眼。(我是先让学生分析项伯的言行后再归纳的,下文一样)

2、项羽和范增、沛公和张良的关系:①知人善用,成就大业。②如何进谏和纳谏。

3、樊哙闯帐及其言语:①当断不断,必受其乱②粗中有细方丈夫。

此外,项羽从小就不想学习单打独斗的技术,而是要学能指挥千军万马的本领。他的远大理想支撑着他胸怀天下,克服一道又一道难关。学生如果经常这样训练,思维就会活跃起来,很快进入写作状态。学会了这两种方法,再依据“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原则进行选材,就会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我曾经给学生上《三国演义》中失街亭一课时,按照发散思维这一方法,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很快学生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探讨激烈。课后并要求学生以此为素材完成一篇议论文:

有学生从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这个举动,来阐明理智应该战胜情感的道理,完成了《情感诚可贵,理智价更高》的高分佳作;

也有学生从“马谡是因为偏信自己,不听从旁人意见,导致街亭失守”完成了《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高分佳作;

还有考生认为孔明误用马谡,明知马谡只会纸上谈兵,却被他的一纸“军令状”所迷惑,结果痛失要塞,犯下了不可弥补的错误,从而完成了高分作文《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由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每个素材在理解时都有多义性,我们只要找到它和话题的切合点,自圆其说即可。因此,考生们大可不必为自己素材太少而担心,只要熟悉课本素材,就可以不变应万变,写出好文章来。

二、课本素材挖掘与运用的方法

贝尔纳说过,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妨碍才能的发挥。凡事要得法,课本素材挖掘与运用也一样。

(一)为巧妇备“米”三技巧:

1、作者生平类

方法:尽量用四字短语概括人物生平的突出特征

以鲁迅为例,我指导挖掘鲁迅先生这一素材时,只要紧扣“弃医从文”四字,就容易运用,学生很快就写出下列文字:他在认识到国人的精神现状后,果断地放弃了自己为之付出过无数汗水的“医学”而选择了那枯燥的文学,用自己的笔唤醒了无数的国人……

我又要求学生用以上方法,将“苏轼、司马迁、屈原、陶渊明"四位作者加以概括。结果,学生的答案很漂亮:苏轼(宦海沉浮)、司马迁(史家绝唱)、屈原(忠而被谤)、陶渊明(归隐田园)……课后,再要求学生回去展开,大家都十分乐意。

2、诗词名句类

诗词运用法是指直接引用或化用古典或现代诗词佳作于作文之中,给人以厚重的诗香氛围。我们可以在小处用诗词,用它来增强文章的文采;也可在大处用诗词,用它来组织全文,构建华美的文章殿堂。

每位重要诗人的诗句,只要记住1-3句即可,然后扣紧话题加以运用。以苏轼为例,教师指导:

苏轼悟出了“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的真谛,方能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豪气和“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淡定,也才能在宦海沉浮几十年间,做到进退自如,宠辱谐忘……

纵观历年高考高分作文,几乎都离不开经典的诗词名句的修饰,不仅大大增添了文采,而且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事实上,学生要做到这一点,并不是很困难。因为大部分的诗词都已经会背诵默写,只是不懂得运用而已。因此,我要求学生将重要的几位诗词名家的名句至少掌握2-3句。

3、文本人物类(文言文、名著)

课本素材中涉及的文本人物较多,为了方便记忆,方便运用,我对这些人物做了大致的归纳:

①王侯将相:项羽-刘邦、越王勾践-吴王夫差、周文王-商纣王、曹操-刘备……

②文臣武将:诸葛亮-周瑜、范增-张良、齐威王-邹忌、苏武-李陵……

③文学家:鲁迅、巴金、老舍……

④科学家:法拉第、牛顿、屠呦呦……

……

以“越王勾践一吴王夫差”为例示范:

木舟一条承载他伐过江心;苦胆一枚,除了苦涩之外,更给予他信念与勇气。他便是勾践,为了心中的信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终于书写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奇迹,成就了千秋霸业……而吴王夫差却反其道而行之,不仅不能珍惜当下,而且缺乏忧患意识,缺乏眼光,最终身死人手,贻笑大方……

短短几行字就高度概括了两人的主要事迹,然后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话题来点题、扣题,那么,语段就会显得既饱满又有文采,何乐而不为呢?

(二)材不再多,活用就行(应用)

叶圣陶先生在《教育论文集》中强调:学以致用;吕叔湘先生更强调活学活用。的确,材料不在多,活用就行。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毛泽东同志说过,感觉到的东西,并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的东西,才能深刻感觉它。唯有深刻理解材料,做到深度解读,方能灵活运用。

方法点拨:运用素材应注意什么呢?

一是选例要适当(选)二是叙例要简练(裁)

三是例后要分析(联)四是分析要点题(扣)

(选):《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本素材的挖掘和应用;

(裁):“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位居我上,吾羞,不忍为其下也。”此话传入相如耳中,其门人劝其与之一决高下,但相如仅一句“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就化干戈为玉帛,最终廉颇负荆请罪,两人反成了生死之交。

(联):相如功高,却甘受廉颇之辱,仅一句“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就化干戈为玉帛。

(扣):足以体现相如的大局观,正因为这种大局观,方使越国得以强盛。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就比较容易养成挖掘课本素材,利用课本素材的好习惯并掌握其方法了。

朱熹曾言:作文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其味也。引导学生挖掘和运用课本素材,与“饮食”同理。唯有反复品尝,方可得其要领,以達上乘境界。否则,即使“玉盘珍馐”置于面前,也只是熟视无睹。课本素材在某一点上如同电路,有了电路才能通电,素材贫乏,线路就不通畅。可见,挖掘和运用课本素材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通讯》2009年第9A期第47-50页、第11A期第45-46页

[2]《教育论文集》叶圣陶著

猜你喜欢

灵活运用发散思维
灵活运用向量法,快速求解空间距离问题
灵活运用导数知识,快速解答函数问题
灵活运用构造法,让解题更加高效
灵活运用转化思想 引领学生深度学习
灵活运用解题技巧提高思维能力
例谈发散性思维训练
金融新晋军的“发散思维”
灵活运用完全平方公式的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