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生活化”“日常化”“终身化”
2019-09-10刘承兰
刘承兰
摘 要: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每个人的成长过程都将经历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不同阶段,而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不仅是教育学生掌握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也是教育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形态。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应始终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相联系,将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思想融入并渗透到每个人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活化”“日常化”“终身化”。
关键词:生活化;日常化;终身化;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应该要融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通过教育、舆论、实践和制度的支持,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内化成为人的精神追求,外化成为人的自觉行为。这就表明了,作为精神文化方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只有和生活联系了起来,回归到生活,融入到生活,并引导了生活,改善了生活,才能更容易为人民所接受,才能更加容易的转化为人们有意识的自觉行为。因此,从教育和生活的角度来探讨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才更加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的价值。并且,一个价值要真正发挥到作用,就必须要融入到社会生活当中,让人们在实践当中感知和理解它,并且在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生活实践中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的精神本质,并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当中融入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和理解到精髓。
要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必须要重视到素质教育。中学素质教育包括道德教育、智力教育、体育教育、美育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和道德心理教育六個方面的教育。道德教育的要求在于重视中学生基本道德素质和行为规范的培养,使他们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建立良好的道德心理结构,并促进学生的各方面的统一发展。那究竟该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日常的学科教育中,在笔者看来,要抓住三个“化”,分别是“生活化”“日常化”“终身化”。
一、生活化
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就要求我们时刻关注生活经验、态度、需要和体验,要求我们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培养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将价值融入社会生活,使人们能够在实践中认识它和理解它。我们应该确保我们所倡导的东西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
在英国教育家怀特海的著作《教育的目的》当中,提出了这样一个概念,真正有价值的教育是使学生能够彻底理解一些适用于各种具体例子的普遍原则,在以后的练习中,这些成年人会忘记你教给他们的特殊细节,直到你扔掉课本,烧掉笔记,这是你学到的知识才有意义。因此,学生教育可以采取富有成效的教学策略,学生可以组织自己的教学内容,自行安排学习的顺序等,鼓励学生从教学中建立自己独特的学习风格。让学生自行在生活实践当中就学到知识,得到教育。而作为老师,为人师表,在敬业方面更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对工作尽心尽责。对学生友善,起到以身作则的作用,提倡为人诚信的品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在做事的点滴里,思考的准则应该做到潜移默化的以这些品格为准则。
二、日常化
正如上文所提及学校要做好的六种教育,教师的教育要以身作则,切身运用上教学策略,来把这些思想化为生活的部分,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就潜移默化的受到教育。充分发挥媒体的宣传作用,并借以重大历史事件和节假日期间,开展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让课堂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相连,创建有时代特征的文明校园,使身体和心里都有所感触,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学生的实践经验,这样坚持下去一定会取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成就。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一些国家发展的重大节点都可以贯穿进课堂教学中,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让学生意识到这些词语背后深刻的涵义,产生民族自豪感,提升爱国热情。
三、终身化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科学的理论之一,它将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而国家发展也是有一步一步的目标实现,经历了改革的初始、试点和探索历程,确立目标模式和基本框架历程,以完善为主题的改革开放新历程,必须选择渐进式改革的方式,对学生教育的渗透也是终身的。国家不断在调整发展的步伐,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物质需求逐步达到,对公民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也是追求的目标。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我们力求达到的目标。只有做好基层教育,把良好的品质渗透进下一代公民的培养过程中,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从自身要求做起,鼓励学生发散自由的思维,在处事态度上做到不偏不倚,在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尊重,鼓励学生在坚持良好品格的同时寻求自我价值,每个学生和老师相处的时间是有限的,但教育对人的影响是旷日持久,波及终身的。在青少年时期遵循的行事品格会为每个人人生打下坚实的底色。所以在中学期间教师对于学生品格的建立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的。
综上所述,作为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要渗透课堂,抓住“生活化”“日常化”“终身化”这三个重点,使其学生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理想,构建良好的道德心理结构,更好地弘扬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共同实现中国梦。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2018年度“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科教育的路径和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18]GHB1446
参考文献
[1]通辽日报/2018年/12月/7日/第003版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抓好“关键少数”
[3]《交通基础设施重大工程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4]英国教育家怀特海《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