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

2019-09-10李淑芬

高考·上 2019年3期
关键词:知人论世鉴赏诗歌

李淑芬

摘 要:语文课程应注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我们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上基本上处于应付的层面,极少老师精心地备好教材、学生,上好每一堂的诗歌鉴赏课。再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兴趣,只注重诗歌的背诵和默写,很少去理解和领悟诗歌内容,因此,初中生进行古典诗词赏析方法研究迫在眉睫。

关键词: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诗歌;鉴赏

大家知道,我们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上基本上处于应付自由和默写,很少去理解和领悟诗歌的内涵和情感,使得古诗词赏析成为教学薄弱环节,因此,初中生进行古典诗词赏析方法研究迫在眉睫。

教学过程中,我觉得应该掌握以下基本原则:

1.知人论世

在《孟子·万章下》中有这样的一段话:“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知人论世”是中国古代文论的这种观念,是评论文学作品的一种原则。孟子所謂的知人论世,就是要鉴别作者的思想人品,议论世事和作者的得失。我们都知道,人是不能离开时代而生活的,要掌握他的诗歌,理解他的情感,就需要了解他的时代。因此,掌握“知人论世”的原则,有助于理解古代文学作品。我们语文教师在给学生讲解教材的古代诗歌时,一定要花一些时间介绍作品的作者和背景之类的文学知识,这对学生理解和把握作品无疑是有帮助的。

我们要了解基本的文学文化常识,掌握重要的作家作品。这点我们就必须做到知人。我们要弄清作品创作的具体时间,当时的社会状况我们也要弄清楚,当时作者的经历和遭遇也是十分重要的我们要尽量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材料和后人的评述全面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

我们常说“诗言志”,至于“言”何“志”,那就有必要对作者的生平及生活的背景有所了解,才可能探知一二。“论世”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把握诗歌的内容及蕴含的感情。在这一点上我们可结合题目和注释。另外,还要全面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等背景知识。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必须要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如在教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这首七绝诗的时候,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诗的背景:“安史之乱爆发后,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政治热情的李白,参加了永王李瑞的幕府。希望能够挥戈“扫胡尘”一清中原、以功报国。然而,永王兵败,李白也因此被冠上罪名,在唐肃宗乾元二年(759),被流放夜郎,乘船至白帝城遇上皇帝大放天下时面作此诗。这样学生们才能准确地把握“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两句诗句所蕴涵的情感,那种重拾自由时的无比欢畅轻快的心情。

2.以意逆志

以意逆志,就是把自己当作诗人,然后“将心比心”,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就是强调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常常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正如孟子说的“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一般情况之下我们可以抓住关键词句,通过对诗句、文辞的准确解读,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人欣赏过程中,充分调动联想与想像,准确解读意象,体悟意境,从而窥见作品意旨作者情感。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使至塞上》中,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要抓住诗中的几个意象“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和富有表现力的两个字“直”和“圆”来入手。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沙漠荒人烟,空旷四意,只有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显得格外的醒目“孤烟”就十分恰切地表现了沙漠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数之美。这时,落日余辉中,站在那黄沙滔天的沙漠之上,面对此景会有怎样的情怀呢?我想学生也就不难理解蕴涵在诗歌中作者那种孤寂、凄凉的情绪了吧。

总之,“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这两种方法是古典诗歌鉴赏最基本的原则,它们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以意逆志”的解读方法会使我们养成良好的阅读诗文的好习惯,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我们的诗文的感受力和信息的捕捉力;“知人论世”的方法使我们能比较全面地把握作者的生平思想、不同生活时期不同的精神风貌,比较全面地把提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准确地洞察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才能真实地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2]《拟定诗歌鉴赏答案的基本原则》朱志红《语文天地》

[3]《诗歌鉴赏的原则和与解题方略》黄少校《考试(教研版)》

猜你喜欢

知人论世鉴赏诗歌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七月诗歌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知人论世——知杜甫其人,赏杜甫诗歌
语尽意不尽,意尽情不尽
知人吟咏悟人生
谈高中美术鉴赏教育中审美价值的研究
散文教学要做到“知人论世”
诗歌过年